03.03 病區“定海神針”位媽媽

□ 本報記者 趙豐

“都上車了,聽我這個老人再嘮叨嘮叨。”每天早上7點半,山東省第七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青島二隊前往病區的班車上,都能聽到這樣的開場白。

這位“嘮叨”的老人,是位蘭玲,今年55歲,青島市市立醫院東院區急診科總護士長。在武漢,她是青島二隊臨時黨支部書記、護理和感控主管,肩負多重職責。

“醫療隊接管的是重症病區,一些病人不能自理,對護理工作要求很高,也會帶來更高的風險。每天去病區我都要提醒他們,一是患者護理中的問題提示、改善,另一個就是提醒他們千萬注意防護。護理隊員很年輕,很多90後,他們像我的孩子一樣。”位蘭玲說。

私下裡,護理隊員叫她“位媽媽”。這兩天她又多了一個稱呼:位姥姥。2月底,她在國外的女兒生了孩子。年前她就訂了機票,準備2月初去照顧即將生產的女兒。

可當被徵求去湖北的意見時,她毫不猶豫地回答:“我是軍人出身,是個老戰士。戰士就要上戰場,上疫情最嚴峻的救治前線去!”

得知位蘭玲也要去武漢後,隊員陳付娟原本激動又有些忐忑的心平靜下來。“她是我們急診科的大家長,是‘定海神針’,她來了我就不怕了。”陳付娟說。

到達駐地後,位蘭玲立即瞭解酒店環境,聯繫酒店其他醫療隊,很快制定了隊員出入駐地的感控流程,設置“汙染出入口”“清潔出入口”“外出衣掛置區”,配備電梯按鈕紙巾,房間門口放置速幹手消毒液和口罩臨時存放袋。還安排了3名護士24小時輪值檢查、督促。

進隔離病房正式上崗,每個護士位蘭玲都是親自送、親自接,連續3天待在病區,直到接送完6個護理小組每位隊員的第一個班次。“推開四道門,她們就要直面病毒,很危險,我要幫她們檢查好防護,告訴她們:我在這兒,別怕。”位蘭玲說。

擔心還有一個原因:醫療隊整建制接管病區,相當於重建,一開始裡面很混亂。第一個班次時,陳付娟發現這和熟悉的病房完全不同,要用的東西找不到,穿著層層防護服來回折騰不僅效率低,體力消耗也很大。第二個班次,陳付娟發現裡面變了樣,變成了熟悉的環境。她知道:“位媽媽”來過了。

雖然年紀大了,肩膀有老傷,每隔幾天,位蘭玲還是要穿上防護服進隔離病房,仔細檢查每一個細節,細細琢磨每一步流程。

“她對我們生活上關心,工作中引導。”陳付娟說,“位媽媽”對患者也是關心備至,患者平時缺這短那,她都要求留神觀察,記錄下來,採購時一併列入計劃,統一採購。

遇到病人焦慮、緊張,她總要搞清原因。前幾天,從敬老院轉來一位83歲的患者,來了不吃飯、不配合,要回去。“一定要摸清他為啥不高興。”位蘭玲領著隊員們藉著武漢話-青島話“翻譯手冊”,一句一句耐心和老人交流。這才瞭解到,原來老人“疼錢”。當拿出確切依據告訴老人全免費後,問題也就解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