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華南師大4000研究生雲端上思政第一課

“疫情中,全國各地共青團組織和廣大青年面對疫情主動’出列’,積極行動,哪裡有疫情,哪裡就有青年突擊隊和生力軍。”3月2日,華南師大正式“線上開學”,4000餘名全日制研究生齊聚雲端,同上戰“疫”思政第一課。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與當代青年使命擔當》專題講座中,華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鬍國勝變身“主播”,通過雲平臺進行話題發起、隨機提問、開放式問答等,與學生進行空中互動。

华南师大4000研究生云端上思政第一课

今天,華南師範大學舉行了一場特殊的“雲升旗”儀式。

深入挖掘疫情防控中生動、鮮活的育人元素

“新冠肺炎疫情終將會結束,青年人的使命繼續前行。”胡國勝的話語引發華南師大心理學院研究生王冬深深的思考,讓他更加深入瞭解和認識此次疫情的情況,以及疫情中當代青年的責任擔當。

為了“烹飪”思政第一課這道正能量“大餐”,該校研究生院和馬院強強聯合,周密準備,悉心佈置,發揮學校網絡思政優勢傳統,著力提升思政課教學親和力和參與度,讓思政課“有味道”“有營養”。

“雖然現在不能去學校,但是在家裡就能享受學校提供的線上思政課程。”華南師大歷史文化學院研究生胡夢蝶現在湖北十堰家裡,“不僅老師講得精彩,同學們也很活躍,紛紛在評論區發表湖北加油等言論,讓我特別感動”。

開學延期,如何保證思政教學不延期、思政育人不打折?“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學校高度重視新學期思政第一課。”華南師大黨委書記朱孔軍介紹說,該校研究生院以網絡育人平臺為抓手,努力實現集體網絡教研、理論教學不斷線等,把疫情防控等作為思政課教學內容新的增長點,深入挖掘疫情防控中生動、鮮活的育人元素,著力提高線上教學的針對性,加強教學內容創新,發揮好思政課立德樹人、鑄魂育人關鍵課程作用。

據介紹,華南師大研究生院計劃從開學日到戰“疫”勝利日,通過分專題解讀、在線互動、讀書筆記等方式,引導研究生不間斷學習,讓他們充分認識到疫情防控中的家國情懷、生命安全、職責使命、規則法治、志願服務等對國家社會發展的意義所在,領悟作為當代青年的使命擔當。

华南师大4000研究生云端上思政第一课

2020年3月2日,華南師範大學網絡開學第一課。

所有課都上出“思政味”

在當日的線上研究生英語課,華南師大外國語言文化學院陳璧雲老師選用聯合國經濟與社會理事會顧問薩古魯的講座視頻,傳遞“隔離病毒不隔離愛”“要同情心不要歧視心”的情懷。

華南師大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聯動共振。該校不僅通過馬院專門對研究生開展思政教育,研究生院還與外文學院合作,讓研究生藉助學習強國等平臺,進行英文的思政學習。英語學科等其他學科共挑思政擔,所有課都上出“思政味”,演奏好課程育人“交響樂”,讓研究生這種“高才”在寓教於樂中,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華南師大研究生院還聯合學校計算機學院,藉助“學者網”平臺開設思政專題進行交流學習,全面做到疫情影響下的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停課。該平臺原來作為導師線上進行科研指導平臺,由於目前師生時空距離比較遠,為了更好發揮導師作為專業思政領路人的作用,該校著力用好這個平臺,除了線上教學外,還在線下生活中對學生進行不斷線連續指導,努力實現全方位全時空思政教育。

在科研創新中涵養愛國情 研究生團隊創建100多門在線課

華南師大還切實踐行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第一責任人的要求,發揮好導師作為專業思政帶路人作用,讓所有教師都挑起“思政擔”,引領學生專業成才、精神成人。

為保證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有效推行,學者網創建人、計算機學院院長湯庸帶領研究生團隊發揮專業優勢,打造“學者網課程平臺+在線會議系統”模式,讓研究生在品德薰陶中練就真功夫,在科研創新中涵養愛國情。該團隊已為中山大學等多所省內外高校新創建100多門在線課程,課程日均登錄量達到2000人次以上。

在引路人帶領下,學生們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疫情防控的戰場變為了思政課教育的課堂。“當下處在這樣的特殊時期,華師和學院需要我們,我們當然義不容辭。”華南師大2019級傳播學專業碩士生袁穎琳主動請纓,加入學校高校在線教學支持服務志願者團隊,負責在線教學平臺應用、教學視頻攝製、微課製作等方面的技術諮詢與輔導工作。

近段時間,華南師大教育信息技術學院率先組建170餘人的高校在線教學支持服務志願者團隊。團隊成員以在讀研究生為主力軍,他們擔任了對口各學院和高校的志願服務小組中的19個小組長。他們還作為7個技術服務群的核心骨幹成員,帶領團隊編制了面向師生的各技術平臺培訓指南和微課,在知行合一中,踐行初心使命,實踐能力和家國情懷同生共長。

據介紹,為了保證在線教學的有序進行、效果良好,華南師大網絡中心不僅專門提供網絡平臺資源支持,進行在線教學壓力測試等。該中心還幫助教師開展線上教學“實戰演練”,助力教師提升線上教學能力。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林霞虹 通訊員楊柳青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高鶴濤 通訊員楊柳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