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2 從一年級到四年級,我是怎麼和兒子系統讀歷史的?

兒子從一年級開始零星式接觸歷史故事,我就有意識逐步培養他對歷史的興趣。對於任何一門學科的興趣培養,拋開孩子自身熱愛這種情況外,我都會用循序漸進地方式,因循孩子的思維節奏和知識面接觸廣度而言。數學思維如此,英語如此,語文如此,歷史也是這樣的軌跡。

從一年級到四年級,我是怎麼和兒子系統讀歷史的?

資源無處不在,聽、閱讀、背、看,切入方式豐富,內容除了講歷史故事、典故之類的外,涉及古詩、國學都是富含歷史背景的。

一年級,兒子認字不多,看的主要是拼讀版的《中華上下五千年》、《成語故事》,懵懵懂懂的接觸了些古代的人物、朝代和典故,但印跡非常淺;當時誦背《三字經》上半部分,也初步接觸了傳統文學、道德,但完全不理解,純背;也在一個偶然機會,聽起了通俗易懂的《希利爾講世界史》,我以為他會聽不進去,但居然聽得津津有味,成了睡前必備的“催眠故事”,每晚一個章節,聽了一年多,把希利爾的歷史、地理都聽了一遍,也燃起了兒子內心對歷史興趣的小星火。

從一年級到四年級,我是怎麼和兒子系統讀歷史的?

二年級,有件事突然激發了兒子的歷史興趣,他當時特別熱愛讀英文版的Magic tree house。反覆聽、閱讀,對裡面提到的侏羅紀時代、英國騎士時代、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等等相關的人、物和事都有了進一步的認知。那個時候開始,提到達芬奇、狄更斯、美國內戰等等,他都很有興致地和我們說,雖然邏輯性不強,但可以感受到他很熟悉。

從一年級到四年級,我是怎麼和兒子系統讀歷史的?

而我也會有意識地引導他去閱讀一些歷史人文相關的系列書籍,比如陳衛平的《寫給兒童的人文小百科》和一些人物傳,比如《達芬奇傳》、《林肯自傳》。加深他對歷史人物和一些歷史事件的認知。

從一年級到四年級,我是怎麼和兒子系統讀歷史的?

這裡也不得不提的是背古詩,古詩裡必不可少的就是詩人的寫作歷史背景。我們每週背四首古詩,量不多,但我都會不厭其煩地和他嘮叨詩是在怎樣的環境和歷史情況下寫的。

當時,他的思維其實還達不到理解消化的能力,我有種對牛彈琴的感覺。對他而言,因為幼兒園缺乏這些內容的接觸,背都需要時間,何況還要去記歷史背景。但我很堅持,認為這是潛移默化的必經階段。學校要求小學階段必背的100首古詩,我沒有用那種不管三七二十一背了再說的方式,而是每週背2首新的,複習2首之前背過的。

有了這個反覆的過程,兒子逐漸對於這些古詩的人物、以及寫作背景有了感覺。 在這個過程中,也是促進家長進步的,一方面通過搜索古詩背景,也讓我瞭解了以前不知道的背景;另一方面,觀察兒子的反應,我也會在反覆誦背的過程中,知道要重複哪些信息,要增加哪些信息。由於是入門階段,我主要強調的是詩人所屬的朝代(漢、唐、宋、明、清等),和讓他記住詩人的名字。

三年級,我開始引導他自主閱讀歷史系列書,選擇了啟蒙級的陳衛平的《中國歷史》、《世界歷史》。這套書感覺已經成為大部分孩子入門必看的書了,身邊朋友都讚不絕口。因為書裡圖文並茂,孩子讀起來很輕鬆,每週一本,固定在週末時間閱讀。但這個階段,我並沒有介入親子共讀,而是注重他自己先通讀一遍,泛讀消化。我是希望在他對歷史朝代、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熟悉度後,才開始和他一齊共讀,有可能的話展開討論。

從一年級到四年級,我是怎麼和兒子系統讀歷史的?

背古詩持續進行,從二年級側重朝代和詩人的認知,過渡到開始更深一層去了解詩人的寫作背景。比如他背的詩不少都是李白、白居易、杜甫、王維等,除了知道他們是唐朝外,我也會和他一齊去看他們生活的年代,是哪個皇帝,有沒有交集。也會去了解在什麼情況下寫的那首詩。聊多了,反覆幾次,他就會記得很牢固了。

相對而言,可能是一二年級聽了《希利爾歷史》、閱讀了《Magic tree house》,他對世界歷史會略微熟悉些,更能講出一些時代(古埃及、古羅馬等)或國家(英國、美國)的人和事件。

就這樣,到了四年級

我一直想找個契機和時間開始共讀一本歷史書。嘗試過讀房龍的《人類的故事》,讀了幾章,我自己就沒有時間堅持下來。而且,隱隱覺得應該先從中國歷史開始。

上學期,兒子聽完了《中國神話》,他曾經看過相關書籍,加上聽,對於裡面提到的堯舜禹和部落就有了更深的認知。而適逢寒假,學校也佈置背誦《三字經》,我們就把之前沒完成的下半部分都給熟背了下來。《三字經》後半部分有一大部分是從堯舜禹講到清朝,蠻難背的。我讓他今天背了,明天再複習。這樣下來,他對於中國古代朝代的更迭就很清楚了。

於是,趁著春節假期,我就讓他開始看司馬遷的《史記》。我買的版本是經典賞讀版,一共五十五章節,每章都會對一些知識點用紅色字強調,然後旁邊有備註,章節結束後會有一個“智慧小錦囊”作為總結。我計劃每週和兒子共讀一章,不追求快速。順利的話,今年一年應該能讀完。

從一年級到四年級,我是怎麼和兒子系統讀歷史的?

我叫他自己讀一遍,想想他有什麼問題要問。儘量用筆劃出他認為重要的信息,或者認為有趣的。而我自己肯定也是需要看一遍,把我認為重要畫出來。之後,就和他一起共讀。

從一年級到四年級,我是怎麼和兒子系統讀歷史的?

目前,2周我們完成了兩個章節,分享下我們共讀的細節:

第一章是上古時代“五帝傳說”。

章節裡強調的:提問“五帝的名字你能說出來麼?”;批註點是關於“蚩尤”“五穀”“鼎”“土德”“巡狩”以及有一段話會進行分析。我會強調要他特別關注這些內容。

我畫的部分:黃帝的名字、他做了什麼取得了民心、打敗了炎帝、帝堯時代的歷法、節氣(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禪讓制。並且,我也歸納了在上古時代已經形成的如戰猛獸、治洪水、開良田、種五穀、觀測天文、推算曆法、譜制音樂舞臺。

和他一齊共讀,我跟著章節,從頭到尾按照以上兩個部分的知識點和他展開闡述討論。因為有了不少的積累,他對於五帝、五穀、鼎、治洪水這些知識點非常熟悉(看過很多神話故事、熟背了三字經的緣故),並且我們還對於五帝之間的關係展開了討論(誰是誰的孫子之類的,最後得出結論,他們都是親戚關係,只不過不是子承父業而已)。而涉及節氣、曆法這些,就要加強他的認知,為什麼這些對於開良田、種五穀那麼重要。

第二章是“夏朝的建立與敗亡”。

章節裡強調的:提問“大禹為什麼能登上天子之位?”;批註點關於“流放”“皋陶”“后羿”“夏臺”以及有一段話的分析。

我畫的部分:禹治水的那一段,並寫下了一個問題“禹治水的十三年,是怎麼使百姓安居立業的?”

夏朝,大約在公元前21世紀到16世紀,三字經有說“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四百多年的歷史,中國第一個世襲制國家,從禹到啟,這個章節重點講述了禹從治水到登上帝位的事蹟,以及夏是怎麼在啟之後逐漸走向衰落乃至被湯紂討伐滅亡的。

大禹治水的典故聽了很多遍,但是大禹在當時是作為一位管理者去治理當地,管理當地,所以我特別劃出了這個段落,讓兒子瞭解他不僅僅是治水,他還要想辦法讓百姓安居立業,所以要開發良田、進行耕種。

從夏朝開始,我都會略微提及下對應的世界歷史點,於是和他一齊搜索對應,當時正是古埃及時代。尼羅河作為人類文明的起源,古埃及文明形成於6000年前(公元前4000年)左右,古埃及前王朝開始於5100年前(公元前3100年)左右,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遠古時代。到了夏朝,對應古埃及就是埃及中間期這個年代。因為之前讀過Magic tree house,兒子對於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都有一定的認知,這樣對應著,他會有個整體感。

接下來的每週,我會繼續按照這樣的思路和他一齊共讀,希望能一直堅持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