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为什么许多人看起来很勤奋但是仍然生活在社会底层?

围城哨爷


都在说虚话,我讲真例子。我就是农村出来的孩子,我的父母亲,说句不好听而又心疼的,就是努力了大半辈子还是在社会底层的。

父母过几年就六十了,现在还在打工。除了自己家的房子,以及养大我们三子女,一点积蓄都没有,好在身体都还安康。父亲去了深圳,做的都是些洗碗、酒店清洁工、晚班保安等等又累又不讨好的活;母亲在人家的制衣厂,每天勤奋工作十几个小时,经常加班,薪水就两千出头。年轻的时候什么都做过,开成衣间、摆饺子摊、开夜宵铺、开台球室什么的,什么都努力过都尝试过,老了老了还是一点积蓄都存不下来,生活还是如此着力。

我想这不仅仅是我父母是这种情况......多少农村、城镇、城市里还有千千万万这样勤劳而生活在底层的人们。这是为啥?你们都以为只是个人问题吗?那千万人之中就没有聪明人了?

我认为主要有三点导致了这个勤而无用:

一、贫富差距悬殊,富人和穷人的劳动收入差距太大了。看看那些像我母亲在工厂、流水线上的人们,真是在以时间汗水换取微薄的收入,是隐形的被剥削的血汗啊;

二、阶级壁垒坚不可破,底层要往上走,文化学历是一条捷径,但是上一辈人早过了读书阶段啊,这条路一切断或者没走好,那代价可能就是一辈子了。还有无数的年轻人,工作了才知道,书到用时方恨少,没想到社会这么残酷啊,可是也都没后悔药;

三、思路决定出路、视角决定成败,底层的人们本来视野就狭窄,身边的人干的这些活,那自己也就理所当然的觉得没问题,于是就步入前尘,虽然自己付出了相同甚至远多于其他人的汗水,还是只能得到浅薄的收入。那些不出卖劳动力的高收入、高利润行业和圈子,基本碰不到、想不到,想到了也进不去......

答案大概如上,当然还有方方面面的因素。

但是说实在的,我觉得学习是任何年龄段、任何阶层的人都应该有的一项能力,这个学习不单只是学历上的,应该是整个人生的,学习怎么往上走,学习怎么让自己的劳动获得更多的收入、学习更好的融入社会...只有加入学习、加入思考的勤奋才可能是有用的,才不会“看起来勤奋但永远在社会底层”。

诸君共勉。


众需友


看到这个问题我真是太感同身受了,我的父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他是一个非常老实、善良的人,从来不会骗别人,也不好意思亏待别人。做事情非常认真负责,宁愿自己辛苦点,多花点时间,也要做到无可挑剔,觉得一定要过自己心里那关。和他一起进入装修这行的人,比他赚的钱多很多。

为什么?因为别人总想着速战速决,大概弄一下就行了,但是我爸总是想做的细致点。

现在进入公司了,只负责装修的部分,家具啥的是公司负责,结果因为公司的家具没有装好而过了合同的期限,要扣我爸的钱。每天辛辛苦苦工作,最后存下的钱也没多少。房子买不起,车子也买不起。

现在这个社会的很多人大抵也是这样,看起来勤勤恳恳,却仍然得不到高回报。

我想要么是还不够勤奋,要么是勤奋创造出来的价值太低了。很多体力劳动者,他们付出的并不少,但是他们所得却是很少的。但是脑力劳动者呢?可能一篇文章就有500元稿费;一个课程就可以卖出几万的单子;一个科研成果就更有价值了。

富人整合资源,而穷人则更多的是出苦力。我觉得我自己就是这样的人,生怕麻烦了别人,觉得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就可以做。但是我忘了,专业的事情应该交给专业的人做,这样可以提高效率,最大化地利用现有资源。

你今天找别人帮忙,别人愿意帮忙,你就多了一个真正的朋友。下次别人找你帮忙,你帮了他,你们之间的链接就会更加紧密。大家互帮互助才能走得又快又远。

综上所述,看起来勤奋的人不一定是真的勤奋,即使真正勤奋的人,可能也是低质量的勤奋。想要获得更高的回报,就要付出更多的东西。


——END——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和建议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哦。

职场技能掰开揉碎讲给你听,欢迎关注【霸王课】头条号,一起加速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场精英~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

霸王课


讲两个有点意思的小故事。家里有个亲戚,姑且称之为吴小姐吧。吴小姐跟我一样,都是80后。她初中没上完就辍学了,辍学的原因不是因为穷,而是因为太贪玩,不去学校上课,就辍学了。

后来就浪迹江湖,亲戚朋友们给她介绍过无数的工作,她基本上没有干超过一个月的。我爸妈都给她介绍过好几次工作,基本上都是去几天就不去了。还有一次是去了一次就不去了。

后来她年龄渐长,结婚生子,丈夫也挣不着什么钱,所以日子过得很窘迫。15年年底的时候,我奶奶去世,我从北京赶回重庆。守灵的那晚,吴小姐跟我说:“我从小学习不努力,现在没本事,以后你要多帮帮我啊。”

我不置可否。后来每次见到我,她就要向我诉说她自己的生活多窘迫。我记得有一次,她在说完准备买iphone和浪琴表的计划后,再一次诉苦。我实在听不下去了,给她说:“你现在年纪也大了,当妈妈了,也成熟了,应该学会承担起责任了。现在好胳膊好腿的,应该去打个工啊,多挣点钱补贴家用。”她说:“可是我去打工女儿怎么办啊?还不是怪我妈不靠谱,我没办法把女儿托管给我妈帮忙照料。”我:“你要实在不放心女儿,一定要带在身边,那你找点力所能及的小生意来做吧。”她又说:“做生意没本钱呀,我爸又挣不着钱,给不了我本钱。”我:“也不是所以生意都需要很大的本钱,有些生意启动资金要求也不高。”她说:“那你帮我找找这种项目吧,找到了介绍给我。”那天跟她没聊太多,因为每当我提出一个建设性的建议,吴小姐就会把责任推给除她之外的其他人。

许多人看到这里,大概以为会有转折了吧。以为吴小姐的命运应该会因为什么偶然事件发生奇妙的转折吧,可是生活不是电影,生活残酷和绝望得多。

直到今天,她还是没有上班,依旧过着窘迫的生活。

接下来讲第二个小故事。前两天,有个朋友给我说,他非常想去某一家公司工作,让我帮他把一下简历的关。我说好,你发我看看吧。于是他把简历发给我了。我看了一下,简历确实做得非常粗糙,好像58同城上招切菜墩子会收到的简历。于是我给他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并特意嘱咐:在网上找一些优质的简历模版,对照着好好改一下。

过了一会儿,他说改好了,把改过的简历发我了。我打开简历看了一下,新的简历,除了格式略有变化之外,实质内容也就改了几行字,依然非常粗糙,依然像切菜墩子写的简历。明显也没参考过什么简历模版,就是凭自己感觉随便改了一下。说实话,我挺生气的。因为我是认认真真地给他提修改意见,他却一点不认真,做的事情全是在敷衍我,可是敷衍我完全没有意义呀。我们处理简历这件事情的目的,是要帮助他去找到一份他想要的工作。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目标都不认真,那旁边的人再怎么帮也是无用的。后来我说了这位朋友几句,第二天他认真又改了半天,再发我看时,简历已经改得很不错了。其实讲上面这两个故事,只是想说明,很多人的问题,看起来是技巧、方法的问题,归根到底其实是态度问题。很多人对待自己的人生、事业、目标,真的不够认真和努力。

这些年,我也逐渐发现让我有点可悲的事实:写这么多文章,营销也好,创业也好,职场也好,能力成长也好,讲的其实是方法居多,但是这只能真正帮助到一部分人。能帮到哪一些人呢?就是态度积极,但是找不到方法的人。但是更多的人,其实不是方法有问题,而是态度有问题。但是我们假装没问题,假装在认真,假装在做事。日复一日的机械式的度过每一天。

有句话叫做: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其实,我们需要叫醒的,是那个装睡的自己。

我在读研究生时,上过一门管理学的课程,老师讲到两种人格类型——“自控型”(internals)和“外控型”(externals)。 “自控型”的人相信结果主要取决于自己,“外控型”的人相信结果主要取决于外部环境因素。

这两类人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是十分常见的。

面对同一件事,“自控型”和“外控型”的人看法是不一样的。比如考试考得不好,“自控型”的人会觉得是自己不够努力或者没有发挥好,“外控型”的人会觉得是这次题出得太难了。大量的研究表明,“自控型”比“外控型”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也更容易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比如前文所说的亲戚吴小姐,是典型的“外控型”,她会把一切的不如意,不管是不去工作,亦或是找不到好的生意项目,归咎于外部原因,即“母亲不靠谱,没办法帮忙带孩子”,以及“父亲不赞助自己做生意的本钱”。而内控型的人不会这么想,他们会找方法而不是关注问题和责任本身。比如“跟母亲沟通带孩子一事”,或者“寻找资金门槛低的小生意项目”。就像同样是被女孩子甩,“自控型”的人会认为是自己不够优秀,不够努力;“外控型”的人会认为是女孩子太拜金、太物质。

前两天跟一个一起长大的老同学吃饭,聊起我一路以来的经历,从学校、到职场、再到创业,一直都很优秀。他评价了一句“优秀是一种习惯。”别人夸我我总觉得是恭维,后来回家后我仔细想了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如果你总是以一个相对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你就能一步一步变得更好;如果你对于自己做人做事都没什么要求,或者停留在一个很低的评价标准,那现状只会越来越差。

为了避免这篇文章被人说成是励志鸡汤文,最后我再补充两个小工具吧。帮助大家在做人做事时,都能有一个积极的态度,能有一个高的标准,能真正的实现自我驱动。

1

换位评价

很多人做事情,做了也就做了,不仅不反思和改进,甚至对于自己做得好不好都不知道。这显然是不对的,我们应该要对自己做事的结果有一个评价。比如你修改了简历准备投递,你开了个餐馆准备揽客,你应该对你的简历吸引力和餐馆吸引力有一个基础评价。那么如何能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呢?方法很简单——换位思考。比如我问前文所讲的那位找我改简历的朋友,他如果改完简历想一想:“如果你是HR,看到这样的简历,你会眼前一亮,让这位应聘者过来面试吗?”也许他就不会这么仓促敷衍了。所以大家做事情,一定要对自己有一个要求,至少要做到基本满意吧。怎么衡量“基本满意”的程度呢?你需要换位思考一下:你改简历,至少要改到你认为面试官眼前一亮的程度;你开餐馆,打磨菜品、服务、环境,至少要打磨到“你如果是食客,也会有兴趣来光顾”的程度;

所以如果你连“换位评价”这关都过不去,那就先不要把你的方案、产品和模式拿出来了吧,先做到自己满意再说。

2

动员

军队会在战前做内部动员。球队在重要比赛前也会开动员会。美国总统大选前,候选人也会在电视、网络上动员选民到现场去投票。

就连发廊的小哥小妹在每天营业前,也会在店长的带领下跳跳操,喊一喊口号。

“动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能统一行动者的思想,提高士气,提高执行力。但是我们发现,在大多数团队执行重要任务前,其实是缺少“动员”环节的。领导可能就开个会,说一下事情,分配一下任务。最终事情失败,往往不是策略不对,而是参与者的思想并没有统一,行动的积极性也没被调动起来,计划没有被有效贯彻。同样的道理,对我们个人而言,自我动员也是十分重要的。当我们树立了一个目标,面临一个重要任务,我们也需要“自我动员”。

我们在“理性的层面”上虽然知道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但是如果无法在“感性”的层面上调动自己,这件事也很难做得好。所以如果我们真想做成一件事,在做这件事情之前,要做好“自我动员”。方法很多:冥想、自我暗示、跟成功者交谈、想想失败的后果、给自己写小便签,方法不一而足。不管你要减肥,升职加薪,创业,做副业,还是娶个漂亮老婆,在你为这些目标奋斗之前,记得做好自我动员,调动起自己的情绪。

结语

看过尔冬升的一部电影《我是路人甲》,讲的是一群混迹于横店影视圈底层的群众演员的生活。其中有一个场景印象深刻:一个很鸡贼的群众演员,一到电影开拍,就偷偷找个房间去睡觉,也不要参加拍摄,等到当天收工,他也睡醒了,直接去领酬劳。当他洋洋得意地向其他人炫耀这一诀窍时,有个人站出来说他:“要是想睡觉的话,为什么不回家睡。我这么辛苦的跑到横店来当群众演员,不是为了找个地方睡觉。”

我觉得这句话其实适用于我们很多人。我们做事的时候,很像那个一到拍戏就偷懒睡觉的群众演员,这种做法看似能节约一时的心力,获得短暂的轻松,但是真的违背了我们的初衷,还不如不做呢。你永远叫不醒那个装睡的人,但也许你能叫醒装睡的自己。


每天看一部电影


重新再看了一遍韩寒的电影《后悔无期》,江河和浩汉走进了一片沙漠,茫茫戈壁,在他们快要绝望的时候,找到了一间小破房子,有水还有苹果。

外面风沙漫漫,他们安然于斯。

江河很兴奋:“你看,天无绝人之路。”

浩汉不以为然:“这句话没什么道理,不然哪来那么多走投无路之人。”

江河说:“我以前一直以为你是个乐观的人。”

浩汉说:“是吗?我对这个词的理解就是,你一事无成,还在那里傻乐。”

听到这句话,我仿佛被针刺了一下,猛然惊醒。

浩汉是什么人?用他自己的话:

“出海捕鱼四年,出租车司机开了三年,跑运输跑了两年,幼儿园保安干了一年。”

但是在外风雨闯荡10年,到最后,依然一无所有。

“10年,算有一辆车吧,可现在车也被偷了!”

闻者诸多辛酸。

很多人和浩汉一样,在外闯荡很久,但到头来,其实还是一事无成。

十年的风雨,十年的努力,都消散于无形,到最后只能被迫乐观:“其实就这么平平淡淡活着也挺好的。”

但其实,这种人生,最可悲。

“就怕你碌碌无为,却告诉自己平凡可贵。”


职场剧《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中的陈奇雄,在ABA公司工作12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还是一个主管,连区域经理都不是,甚至还被公司肆无忌惮地发黄牌,手下的人走的走,跳的跳。

在一次华东大区经理竞选上,陈奇雄竞聘失败,找到领导哭诉:“我在ABA工作12年,没日没夜,天天加班,周末去拜访客户。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我这么努力,难道你们都没看在眼里吗?还只给我一个小小的主管?”

领导冷眼对他说:“你的工资不是按‘努力’来算的。你的‘努力’更加不是公司给你升职的理由。”

不要以为“努力”是万金油,任何一家公司都不会为你的“努力”买单。


我有一个朋友,很努力,大学考四六级的时候,天天背单词;

  • 期末考试的时候,每天背书看笔记;

  • 工作去实习时,没有哪个晚上是12点之前回来的,没日没夜地熬夜。

可是她四六级没过,期末挂科,实习转正也失败了,现在在到处找工作。

她找我吐槽:“我明明努力了,明明花了大把时间,为什么还是一件事都做不成?”

在天涯上看到一个故事,一个职场新人发帖问:“为什么明明我很努力了,

上司还是不满意。”

一位职场大咖在下面回复说:

“努力和有成果,无法划上等号。太多的人,忙忙碌碌,其实都没做出什么有成果的事情来。”

她是怎么努力的呢?

有一次上司给他一堆英文资料,让她翻译成中文。

结果这位职场新人吭哧吭哧忙了好几个通宵,终于把英文资料全部翻译成了中文,洋洋洒洒好几万字,扔给了上司的邮箱;

另一个同事的做法是,翻译成中文之后,精简文章形成了一份不到千字的报告给上司。

她满心以为上司会夸赞她勤奋努力。

第二天,上司直接让她走人了。

“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她很不理解。

“因为你只有‘努力’,而没有‘能力’。你的‘努力’都放在做事上;而不是放在提升自己的‘能力’上。”上司给她回了一封邮件。

一直觉得日剧《Legal High》里面有一句台词特别经典:

“越是工作做不好的无用之人,就越是会主张自己有多努力。”


为什么你的努力无效?

为什么你明明每天都累死累活,还是得不到上司的赞许?

因为你的努力,都是低质量努力,甚至是伪努力。

麦肯锡咨询公司李一诺在《奴隶社会》有一篇文章,她觉得努力之所以无效,是因为你的努力是伪努力,或者说低质量努力,而绝大部分人的努力,其实都是伪努力。

伪努力一般看起来有以下几种现象:

  • 看起来很努力

每个周末都夹着本书去图书馆看书,还顺便带了手机;

每天晚上加班都加到很晚,但其实白天都在和同事聊天去了;

去健身房健身4个小时,3个小时在闲扯。

多数人的努力,只是看起来很努力,用罗振宇的话来说,“他们只是给人们留下了一个辛苦干活的背影,但在正面,其实他们在玩手机,而不是在看书。”

更可悲的是,很多人都被自己这种努力的背影感动到了,还真的以为自己很努力呢,其实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而已。

  • 自我感动型努力

很多人经常努力到把自己都感动哭了,但还是没什么用。

我的一个朋友跟我说:

“我很多次从图书馆出来,看到漫天黑夜,看到空无一人的街道,我觉得自己这么努力,一定会成功的。”

事实上,四六级他考了4次,都没过。

《挪威的森林》里永泽对男主角说的:

“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当。”

为什么你明明可以很早下班,却偏偏要拖到很晚;为什么你明明早点完成任务,却偏偏要延迟。

也许就是为了感动自己。

“哇,我每天都这么晚下班。”

但其实工作完成得没有一点长进。

自我感动型努力的背后,一般都是爱幻想的心灵和没有效率意识的工作认知。

  • 不问结果的努力

受鸡汤文影响深的人经常会对自己说:“结果不重要,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上初高中课的时候,老师也会这么给你说:“结果不重要,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结果真的不重要吗?

天涯故事里那个女主角,熬夜几个通宵翻译出来的稿子,被领导扔到角落里,还被辞退。

没努力吗?努力了,但结果不是领导想要的,努力就是白费的。

  • 机械地努力

《挪威的森林》永泽有一句话:“绝大部分人都只是在机械地劳动,但那不叫努力。”

驴和白龙马,两种动物,驴每天低着头拉磨,日复一日;白龙马一路向西,每天走一段路程。

最后,白龙马走了一趟西天回来,名扬天下。

而驴依旧在拉磨,转圈。

白龙马努力,驴不努力吗?

当然不是,白龙马在走路的时候,驴也在转圈。

他一样不曾休息,但到最后,碌碌无为。

这个故事的意义在于:机械式的努力,只是劳动,如果一个农民不想着改进自己的耕作方式,他的产量永远不会进步。

机械式的努力,只是一种肌肉的习惯性运动,这看起来是努力,其实是脑子的偷懒。

在《上位》这部电影中,樊娇凤问罗臻:“我要怎样,才能更上一步?”

罗臻告诉她:“提升你的努力质量。”

李笑来老师在一次讲座中,说其实很多人的努力,都是低质量的努力,低质量努力带来直接的表现就是,“明明我很努力,为什么到头来总是感觉一事无成?”

所以,“如果想让你的人生更加丰满,你就必须建立高质量的努力。”

这需要你做到以下四点:

  • 重视产出

  • 交易为王

  • 以终为始

  • 自律给你自由


电视剧《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中潘云是销售部的销售主管,参与竞聘华东大区的经理,后来当得知销售部经理把华东大区经理的职位给了陈奇雄之后勃然大怒,追着经理后面发火,要知道,那个经理是上司,潘云是手下。

潘云非常生气:“你凭什么向董事会提名陈奇雄?”

经理:“就凭我觉得你不够格!”

潘云:“我哪里不够格?说好的是谁的销售额最高,就让谁上位,这一年我的销售额全都是部门最高的,你凭什么提名陈奇雄,而不提名我?”

经理:“你要觉得而有问题,你可以找公司申诉!”

潘云:“我当然要找公司申诉,我的销售业绩最漂亮,你如此私心,找更高领导申诉是我的权利。”

潘云语气豪爽,丝毫不应她是领导就畏惧,底气从何而来?正是从销售业绩而来。

潘云并非比陈奇雄多么努力,但她的销售业绩漂亮得多,也就是说,她的产出,给公司创造的价值更高,我们说很多人的努力其实不值钱,并非排斥努力,而是想说明,努力之后,一定要有产出,任何没有产出的努力都有可能是白费的。

产出才是你的资本,努力从来不是。

努力每个人都会,但努力的成果能够让领导满意,就很难。

天涯论坛上的那位职场新人,熬夜通宵翻译稿子,领导让她走人;而她的同事,同样是熬夜通宵写稿子,却得到领导的赞赏。

因为她不知道领导要的不是翻译稿,是提炼出来的报告。

明确对方想要什么,再投入努力,会让你的努力高效,而且值钱。


我有一个朋友,整天嚷嚷着要减肥,制定了无数的计划,但没有一次真正减肥成功过。

他制定的计划是这样的:

我要减肥10公斤。

寥寥7个字。自然失败了。

万科集团人力培训手册上有一条针对计划无效的措施:以终为始。

减肥十公斤是目标,不是计划,减肥十公斤,怎么减?时间多少?每天运动多少?进食多少?

“以终为始,要根据目标去倒推,建立执行计划。精确到每一天甚至于每一个小时的任务量。”

职业规划师Spencer说,“绝大部分人以自己为起点,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制定计划,多半达不到目标。以终为始,是根据目标制定计划,逼迫自己去执行

。”

减肥10公斤,时间一个月,每天0.4公斤,需要每天至少500大卡的消耗,跑步5公里。

以终为始,逼着自己去执行,计划才不会变成一纸之言;目标才不会是一句口号。

李笑来老师在一次演讲中反复强调一句话:“请记住,自律给你自由,那些有大把时间做自己事情的人,都有着足够的自律能力。”

  • 工作时,时不时看一下手机,到了下班,事情不多,也没做完,只好加班;

  • 看书时,时不时刷一下朋友圈,一整天过去了,一个章节还没看完,典型的无效学习。

  • 背单词时,总是和旁边的人聊天,一个晚上下来,10个单词都没有背会,浪费了时间。

“在做一件事情时,要绝对的心无旁骛,以最高效率完成任务,这就叫自律。”

自律的结果,就是你不仅可以如期完成工作任务,还有大把的时间来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是所谓“自律给你自由”。

绝大部分的人的努力都很低质量,他们是为了“努力”而努力,营造一个假象,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奋斗昂扬的青年,然后把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在别人眼里,依然一事无成,碌碌无为。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不是道理无用,是你无用。

“努力这么久,依然一事无成。”

不是努力无用,是你的努力无用。

摆脱低质量努力,建立高质量的努力方式,才是你人生进阶的第一步。


管理的常识


为什么许多人看起来很勒奋!却仍然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我是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像我的父辈们一辈子辛辛苦苦!可以说一辈子都是很勤劳的在田间劳作,但他们除了几间房子加上家里养的鸡鸭鹅和几亩田大门口的疏菜地!他们几乎是没有什么储蓄的!只要身体好好的,那么一切安好!只是不能生病更不能生大病!因为根本没有可以在医院安心看病养病的资本!说的直白一点也就是没钱💰!好在现在也已经有了农保!农民们的基本医疗得到了一些保障!

我觉得不管是勤劳也好勤奋也好!其实大的方向平台很重要!如果在农村那么你要做专业户!如果你要创业那么你就要跟对人做对事!勤奋加上选择加上努力才会事半功倍!!!


吕启美


勤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小父母就教导我们做事要勤奋,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可现实并非如此,有许多人勤勤恳恳一辈子,却依然生活窘迫,始终生活在社会底层。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书君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01努力的方向不对

谁都知道矿工很辛苦,可再怎么努力挖煤也不会变成煤老板,富士康流水线的工人,再怎么勤奋加班也不会变成郭台铭。

因此,努力的方向很重要,就像一个登山的人,如果方向错了,只能是在原地打转或绕着山走,不仅耗费体力,也永远到不了山顶。

越低层的人,因为生存的压力,通常都是以苦力换取生活用度。

他们没有机会扩展自己的知识面,造成视野范围狭小,辨别方向的能力差,即使非常努力,最终也只能在原地打转。

更有甚者,最后得到的结果与目标南辕北辙,而且用力越大,其结果反差更大。

想要成功,必定要优于常人。选择自己有潜力的,喜欢的行业努力,才能事半功倍,

02思维的深度不够

生活中会有很多这种人,他们貌似知道很多方面的知识,却都是皮毛,都不精。整体忙忙碌碌,却无一份能拿得出手的能力或者专业。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分散到很多方面,最后就会发现每一样都是浅尝即止,什么都不精。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专业人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眼界决定格局。

如果你只是一味地埋头苦干,没有在工作中不断地精进,拓宽视野,每天简单重复着同样的事,就算用尽全力,也终将一事无成。

思路决定出路,视野决定成败。从一个小的食杂店做到一个大型超市,甚至是连锁企业,仅有勤奋是远远不够的。

03成功需要机遇

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如果你是一枚金子,那也需要人来挖掘,如果你是块“和氏璧”,更需要有识货之人。

你所在的阶层不同,机会也不同。

有些人穷其一生,也没有遇到欣赏自己的人,有些人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这本身就没有可比性。

机会稍纵即逝,永远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只有当你有足够能力的时候,你才能牢牢地抓住它,实现自己的逆袭人生。

因此,学习是任何年龄段,任何阶层的人都应该有的一项能力。

这种学习不单只是学历上的,应该贯穿整个人生,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如果你失去了学习的能力,最终只能被淘汰,沦为底层人民。

古人云: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

简单重复所呈现出来的勤奋,根本不可能带来高效的生产力。

因此,有书君认为勤奋只是一种工作态度,不是賺钱的必要手段。

想要成功,还需具备多方面的条件。

选择适合的方向,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等待命运之神的眷顾。

勤奋不一定能成功,但不勤奋则绝对不会成功。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大家好我是飞飞!

我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我记事很早三岁就开始能把身体经历过的事情大致的记住,我的父母都在非常勤奋的工作,从小到大的印象都是如此,我们家是做豆腐生意的,每天的流程是“早上四点起床开始准备材料,要到8点才能完成所有的步骤,期间就是不停的跑动,磨豆子,出来的豆浆,放进一口大锅加热到沸腾,一直要控制温度,高了下面就胡”,低了时间太久也不成。出来的豆腐不管刮风下雨,都定用以前90年代的大梁自行车拖出去卖,在后面的座位上用绳子固定一个装豆腐的铁箱,一箱子差不多有40-50斤左右,天热的时候没地方躲,必须在大街上闹市一带出售,冬天手冻的通红,下雪天还定冒着摔倒的危险,摔倒意味着豆腐也跟着泡汤都定洒出来,成本是1块钱,出售是1.5快,一车也就赚个30多,一般都是上午买完下午就没事了,父母頗爱麻将,下午就出去耍了,以缓解压力,应为实在找不到其他的事情可做,没有读过什么书,所以文化底蕴不高。说不辛苦是不可能的!那会我很小需要钱来上学,一家子的财米油盐都要金钱救济,直到前几年拆迁没有工作的地方,父母也年纪大了不想做这一行了。坚持了20年有余,期间所遭遇的不是一言两句就可以说完。我简单说一下我的见解!



知识

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相信这句话是没错的,应为我父母都没有知识基础,不知如何扩大经营的范围,使生意扩大,也可能是想着有我的存在,安稳一些比较好,但读书确实能扩展思维和长久的眼光!


利用时间

父母那会是很辛苦的工作,但下午时间用来打麻将,周而复始大部分的时间都浪费掉了,没有任何收益,领近的环境也是如此,人们对待时间不知所措,不知如何是好。

改变

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应为你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能看到一些自己也拥有的一些缺点,他们也会总结他们一生的经验传授于你,是错是对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浮夸的时代,沉寂的心,孤独的使者找不到灵魂的寄所,随波逐流也拗不过天性约束的人格!


飞飞You


这句话说的真的特别的实在!一直都特别心疼自己的父母,劳累了真的都大半辈子了,现在还在做小本生意!母亲也就是父亲做什么,她去帮帮忙!父母刚生我的时候是跑地老鼠的(相当于现在的小型出租车),那时候基本上跑一趟一块钱,一天最多60多块!父亲有一段时间,大冬天把腿凉到了,母亲又去接班!后来家里开了一家面馆,由于爸爸做的味道都特别好,来的人特别多!但是饭店前面是许多工地,许多工人都来吃饭,久而久之,陌生人都成熟人了!我爸偶尔也会当个慈善家。做了一年,发现挣的钱也就只能维持维持生活!

于是他决定把面馆出租掉,重新找一个可以谋生的工作。面馆生意做不住,他又听说跑车生意又好起来了,于是就买了一个面包车跑车,跑车特别的幸苦,一天下来也就挣100块钱,一家四口,靠1000块钱维持生活,我父亲实在不甘心。鼓励让我好好读书,以后再也不要成他这个样子!当时我记得父亲被生活逼的无助过一次,一个人喝了一晚上闷酒!跑车不行,饭店也开不住!他不知道从哪里听到那几年装修工还不错!于是他决定去学一门手艺,父亲为了改善家庭的生活,四十岁出头还在不断的奋斗,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他当时去学习装修房子,完全是冲着学手艺去的!主要是窗台,橱柜!当时里面有一个人,父亲就跟着学习。工资也明显比以前高了好多,一天200多元,一个月就能挣6000块!父亲从此脸上也挂上了笑容,但是由于活太重,太脏!父亲的身体也不好了!但是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着,为了自己的家。付出的真的特别多。自己的父母真心不容易!后来有一次他和他的老板因为工资吵架了,父亲当时就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准备自己开一个店,自己给自己挣钱!现在呢母亲看店,父亲干活!虽然现在生活好起来了,父亲烙下了许多病!据说不干活就好了!父亲说了句:“不干活这个家就没了”!父亲,真的很伟大,我一定得努力奋斗,早点给家里分一点负担!

我父亲就努力了大半辈子,但是还是没有成为大老板,是因为,我感觉最主要的就是他没有读过书,在思想上和别人有差距!与人交往没有职场上的心思,为人老实,说一事一,说二轮二!所以一个人的性格,作风取决了你能不能有出息!所以一个人做什么事,首先得有资本!勤奋可以弥补过去,但是弥补不了将来!这些只是个人感觉而已,希望看完感觉不错的小伙伴可以点个赞!


私人情感驿站


这个问题很扎心,农村的孩子最深有体会。从记事起,父母都是起早贪黑,面朝黄土背朝天,农田里总有忙不完的活。从开春忙到秋种,一入冬就出去找零活干补贴家用。尽管父母很努力,孩子很节约,还是很穷。一到逢年过节才能吃上肉,平时两餐咸菜,只有中午才炒菜。很多农村的孩子,早早地就学会了做饭,不管好不好吃,放学回来先做饭,至少等父母从田里回来能吃上一口热乎饭。

那时候大人们下地干活,孩子就在家里做做饭,喂喂鸡鸭鹅,还有猪。过完年抓一头猪仔回来,养一年快到过年再卖掉,好补贴家用。

印像最深的一件事儿,就是跟父亲去集上卖自己家鸭子下的蛋。小心翼翼地拾了满满一篮子,上面还盖了一块布。吃过早饭,父亲推出他的飞鸽牌自行车,那是我家里值钱的交通工具。父亲骑着自行车,我坐在后座上。慢慢行走在颠簸的乡间土路上,朝集市的方向赶去。到了集上,还有点早,我们就找了个地方把鸭蛋摆出来。等了许久,集上热闹起来,好多人看了我们的鸭蛋,看看就走了,价格也不问。眼看到中午了,要散集了,父亲着急了。这时,旁边的一个卖粉丝的大姨发话了,她说你们的鸭蛋太脏了,应该拿回去洗干净再来卖就好卖了。我们一看,也对啊。父亲赶紧找集上的熟人那里借了一盆水,他挨个把鸭蛋仔细地洗干净,摆得整整齐齐。果然没多久,就卖完了。父亲吐了点口水在手上,点着一毛、两毛、五毛、一块的皱吧吧的零钱,黝黑的脸上,笑得开了花一样。那次,我记得很清楚,父亲说,哎呀,不孬,卖了八块六毛钱。拿着卖鸭蛋的八块六毛钱,在集市上要买一些菜回家。在父亲买菜的空隙,我跑到一个摊位前咽着口水看了很久,最终也没有跟父亲张嘴要买一串我馋了很久的冰糖葫芦。


麻爪工学院首席瞌睡家


不矛盾,,底层的人,,资源少,,收入太少,,要想日子过的好,,就要学会过日子,,比如,,成品衣服贵,,就买布做,,衣服破了,,就缝补再穿,,别人一天换一套衣服,,收入少的一件衣服穿3年,,省了洗衣粉,,省了洗衣水,,省了洗衣机,,比如,,饭店菜贵,,就自己做饭,,自己学着做饭,,还有还有,,不买车,,不坐车,,走路上班,,穷忙穷忙,,因为穷,,所以忙,,有钱人闲的多,,因为有钱,,可以请保姆,,可以叫外卖,,可以可以,,我同情钱少的人,,紧巴巴的日子,,我过过,,不好过,,难过,,不想回头过,,🌺🌺还有,,还有,,穷人想的是,,钱能花完,,力气使不完,,力气用完了,,碎一觉,,第二天,,又有使不完的劲,,钱花光了,,碎一觉,,第二天,,钱罐子还是空空的,,穷人要活命,,只有不停地,,不停地穷忙,,不停地,,不停地干活,,才能生存,,富人不会要懒穷人,,不会养懒穷人,,底层的人,,越能干,,越能脱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