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在貴州有哪些寺廟?

🍃好好


在貴陽的傳統習俗裡, 每逢春節、元宵節等日子, 人們都會到寺院燒香、祈福。

我所知道的只有貴陽香火最旺的 6 座寺廟。

弘福寺、迎祥寺、黔明寺、觀音洞、巢鳳寺、西普陀寺。



弘福寺

弘福寺位於黔靈山群峰中心,是貴陽人燒香祈福的首選地。它開創於清康熙 11 年(1672年),歷史悠久。每年初一,貴陽人雷打不動的事情就是到這裡來燒香祈福。 春節期間,這裡不僅氣氛隆重,周邊還有黔靈山上的靈猴、新修整過的動物園、黔靈湖以及新開的美食城……可逛可玩的地方很多!


地址: 雲巖區棗山路 187 號。



迎祥寺

迎祥寺,在貴陽,也是一個香火旺盛的寺廟。 去過的人都知道,迎祥寺門口有很多看字算命、賣香火的人,因此,從踏入南街小巷的那一刻開始,就能感受到祈福的氛圍了。背街的十字路口還有一個財神廟,想發大財的可以拜拜。


地 址: 花溪區青巖鎮南街



黔明寺

黔明寺是一個很佛教寺廟,面積不大,香火卻很旺。它矗立在南明河畔,緊鄰甲秀樓,很有鬧中取靜的感覺。 黔明寺始建於明末,在貴陽人眼中,那可是聖廟呀!至於靈不靈驗,春節期間,帶著家人去試一下就知道啦。萬一不小心就實現了呢。

地 址: 南明區陽明路



觀音洞

觀音洞也是一個香火比較旺盛的地方,它始建於清嘉慶年間,因為半山腰有一處天然洞穴,洞內有一個天然生成的觀音像而得名。 寺如其名,觀音洞內除了天然生成的觀音像,最高的殿堂內還供奉著貴州省最大的千手觀音像。最高的殿堂在樹木間透露出富麗堂皇的建築便是。 據說,來這裡求子可是很靈驗的喲。


地 址: 南明區青年路 148 號



巢鳳寺

巢鳳寺始建於明朝初年,距今已有 600 多年的歷史。這裡依山傍水,風景優美,幾百年間一直香火旺盛。 相比前面介紹的幾個寺廟,巢鳳寺基本看不到什麼商業化現場。寺廟內不僅有免費的香可以上,而且功德也隨意。在這裡,相信每個人都能很快地平靜下來。 寺內經常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春節期間,也許還會有祝聖吉祥普佛祈福法會、供佛法會、拜太歲祈福法會等活動。


地 址: 清鎮市城區



西普陀寺

西普陀寺距離貴陽市區 5 公里左右,據瞭解,它始建於康熙六年,迄今已有 300 餘年的歷史。 寺廟整體結構很漂亮,殿宇深邃、古木蔥蘢…許完新年願望之後,還可以順帶參觀一下。

地 址: 白雲區雲峰大道龍井路



知道的就這些了,希望,有所幫助。


亦可I美學設計


貴州的寺廟很多啊!知道的有限,人生幾十年總會道聽途說幾座廟。下面介紹一下:

貴陽有黔明寺,貴州省佛教協會與貴陽市佛教協會的駐地。

還有弘福寺,覺園,東山寺,觀音洞,仙人洞(古代是廟,現為道觀),順海公園蓮花洞,地母洞,大興國寺,青巖還有小廟(忘了名字),巢鳳寺,東林寺,迴龍寺,西普陀寺,百花湖畔一小廟(忘了名字)等。

黔南有陽寶山,斗篷山,佛光寺,觀音寺,九龍寺,白雲寺等。

銅仁有梵淨山,彌勒道場,傳說古代與四大名山齊名。等等。

遵義有湘山寺,回龍寺,飛鍾寺等。

畢節有九臺寺等。六盤水有南極山,觀音閣等。

黔西南有松巋寺等。其他的不知道。

天下名山僧道多。不過還是古人說的好!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重要的是人的靈魂有歸屬處!人生有緣的地方才會嚮往,昇華的地方才讓人神往!


古道禪旅


貴州寺廟太多了:



貴陽黔靈山弘福寺

  位於貴陽市區黔靈山。黔靈山原名大羅木山。清康熙九年(1670年),赤松杖策遊方攀援大羅木山,見群峰中有一平地,謀建寺。山主羅妙德願施捨。康熙十一年(1672年)開建,時逢後山坍塌,村民將所倒大樹搬至山頂作建寺用。歷一年建成大殿及兩廂房屋、僧寮。康熙十三年(1674年)建觀音殿。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滇黔總制秦流榮、滇撫軍王繼儒與貴州撫、提、司、道官員共同捐資修建藏經樓,居士陶淨尚捐資購請大藏經一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黃旗都統翁薩賴修天王殿;貴州布政使蔣寅、臬司李之粹等人捐資裝修天王殿金像建方丈室,並改路道由前山上山,道旁設置亭臺,赤松自置正殿左右廂房及寺田。

  弘福寺建成後,赤松訂立寺院“清規”,要求寺內各級人眾恪守其職。乾隆五年(1740年),貴陽府諭令寺僧種植竹木杉松數萬株。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立“護法碑”,嚴禁軍民差役、寺僧及居民人等濫砍林木。嘉慶十六年(1811年)重修園覺殿,咸豐五年(1855年),鑄鼎爐,建天子臺,重修山路,添砌欄石。民國初年,完成重修大佛殿、彌勒殿、齋堂、庫房、廚房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將弘福寺作為一類寺廟加以保護。“文化大革命”中,寺廟建築、佛像等遭到嚴重毀壞。1982年,國務院將弘福寺列為全國重點寺廟之一。1987年,省政府撥款進行維修。寺分三重。山門正面有石雕九龍壁,右前方為六方法華經塔,凡7級,高15米,奉藏《妙華蓮華經》,塔周刻三十六佛及佛經摘錄。山門為三疊式牌坊,上有董必武題“黔南第一山”和趙樸初題“弘福寺”匾額。門內兩側為鐘鼓樓。第一重是天王殿,中供彌勒像,兩旁為四大天王塑像。繼為觀音殿,有三十二臂觀音,殿後庭院立一鑄有龍鳳獅虎圖案的大鐵鼎,高約2.3米,以蟠龍石座相托。兩廂為客室、僧寮。第三重是主體建築大雄寶殿,供釋迦牟尼像,旁立阿難、迦葉,後牆左右,分塑普賢、文殊,兩側供十八羅漢。1987年慧海法師出任方丈,增修殿堂,重塑佛像,廣植花草樹木,整理文物典籍,又在寺之右側靠山處新建了五百羅漢堂,有木雕、石雕羅漢各250個,為全國首創。後有藏經樓,存有《乾隆大藏經》、《中華大藏經》、《房山石經》等多部大藏經,有《黔靈山志》及赤松、翟脈諸禪師語錄等佛教書籍

  黔靈山及弘福寺保留有許多文物古蹟。沿山道上山,有當代著名書法家陳恆安所書之“九曲徑”3字,中途有清人黃宗題“第一山”摩崖,旁為古佛洞。壁間為清人趙德昌草書丈餘“虎”字。寺內檻聯匾額眾多,大殿後有貴陽陳突龍書詩碑四方嵌於壁。1960年,國家領導人朱德、董必武登黔靈山到弘福寺,朱德賦詩云:“黔靈山上望貴陽,建設十年換新裝。青年子弟多豪俊,鼓足幹勁建家鄉。”董必武詩云:“競上黔靈第一山,老夫腰腳尚稱頑,青泉村石葉微脫,寺外雙峰峙若天。”朱德、董必武詩豎碑存於寺內。寺後象王嶺主峰,刻有當代藝術大家劉海粟書“瞰築亭”匾1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常住僧人為50餘人。

  貴陽黔明寺

  位於貴陽市南明區陽明路。創建於明末,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修。道光末年,寺僧將寺房典賣殆盡,時逢川人舒國訓舉家遷黔,居黔明寺旁,出資維修,從道光29年(1849年)開工修建,至咸豐元年(1851年)竣工。添建三層八角高樓(名奎元閣),修後堂西廂僧房,購園地建有亭臺魚池。寺廟修繕之後,改為舒家廟,掛有舒家祖宗像。民國初年,維修房屋時,從地下掘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修黔明寺碑記3塊,載有乾隆年間重修黔明寺的資料,廣妙據此向法院起訴,在省佛教會會長平剛大力支持下,迫使舒氏退還。民國21年(1932年),廣妙多方募化,增建彌陀殿,內供丈六阿彌陀佛像。另建高3層的藏經樓。民國期間黔明寺為貴陽重要佛教活動場所。第二屆至九屆貴州省佛教會會址均設於寺中。抗戰期間,著名僧人虛雲、太虛等途經貴陽,住黔明寺,為佛門弟子宣傳佛法,鼓勵僧俗參加抗戰。全國佛教刊物《海潮音》由重慶遷至該寺出版兩期。“文化大革命”中,改為工廠。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人民政府及有關單位為落實黨的宗教政策,撥專款將山門、大殿、大悲閣、藏經樓及兩廊舍整修一新,塑釋迦牟尼佛和觀音像各1尊,建了省佛教協會辦公樓、客廳等。1990年建藏經樓(3層),上層正中供玉臥佛1尊,四周櫃內藏《中華大藏經》、《敦煌大藏經》等經典。下層為玉佛殿。1982年,黔明寺列為全國重點寺廟,198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持單位。貴州省和貴陽市佛教協會設於此。常住僧人為10餘人。

  貴陽大興寺

  位於今貴陽市大十字南,建於元末至正年間,為貴陽開建的第一座寺廟。明清兩代貴州僧綱司住於此。元代至正年間,江西廬陵道人(一說為賈人)彭如玉來貴陽,在大興寺前建“精舍”,傳“普庵祖師道釋氏後法”,後真賢嗣其法,增建大雄寶殿、毗盧殿,設置佛像。始名大慶寺。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湖南長沙僧南宗遊方至此,出任住持。南宗與其徒圓智增建天王殿、山門等,重塑佛像,於佛殿四周植種松柏,增修垣牆。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鎮遠侯顧成將寺之來歷告於蜀王,蜀王賜名大興寺。性空任住持時,增造僧堂。後平越衛圓通寺僧慧智任住持,永樂八年(1410年),貴州宣慰使司舉薦慧智上京,朝廷準設貴州僧綱司,遂授慧智僧綱之職。大興寺從此成為明清兩代僧綱司所在地。慧智回黔後,修建大室3間,作為僧人棲習之所,於大雄寶殿之前,增修兩廂廊庭各15間,並造銅鐘掛於廊之左側,建藏經樓於廊之右側。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寺僧法印赴京,受慈聖太后召見,剌賜“大興慈聖禪林”寺額,同賜大藏經1部及紫衣、金佛、玉瓶等。清順治九年(1652年),寺遭火災,幾成廢墟。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貴州巡撫閻興邦於天王殿址建關聖殿,另修孟蘭殿、三元宮。雍正年間重修毘盧殿。乾隆時重建大殿。道光十四年(1834年),重建毘盧殿,十八年(1838年),另修準提殿。清末民初,大興寺的殿堂由前至後依次為關聖殿、大佛殿、毘盧殿、三聖殿,僧官居住於三聖殿之後。1942年,日機轟炸貴陽,寺廟遭毀。倖存成化銅鐘一口,鑄於明成化五年(1469年),高4尺,餘紐長一尺五寸,口週一丈六尺,重1500餘公斤。存弘福寺。

  貴陽東山棲霞寺

  位於貴陽東山(又名老王山)。明洪武六年(1376年),宏宗遊方至此,創建寺廟,名三省寺。後易名為法曇寺。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已建有東山寺、靈官殿、三聖殿、文昌閣、鬥姥閣等殿。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梅溪與霞章、紹南、倉遙,重建東山各殿,增修藏經樓、關聖殿等,更寺名為棲霞寺。嘉慶十六年(1811年),改建關聖殿。光緒十八年(1892年),寺中失火,客堂損毀。後本川經10餘年修復。宣統三年(1911年),本川改棲霞寺為十方叢林。抗日戰爭時期,東山曾為貴州省防空司令部貴陽市設防空監視哨,以掛燈籠支數,表示空襲飛機架數,並駐紮警衛。後又成為國民黨軍隊過境臨時駐地。因此寺廟受到毀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將棲霞寺作為一類寺廟加以保護,1952年、1959年、1961年3次撥款維修。在佛教革新運動中,組建了農工業組,進行織布、織毛巾、開荒等生產勞動。1953年,成立六和素菜社,經營豆花飯、面、茶等飲食。1956年,參加公私合營,1959年由河濱公園接管,納入國營企業。“文化大革命”中,寺廟被毀。20世紀80年代,貴州電視臺在東山修建電視發射臺。棲霞寺建築前為山門,繼為天王殿,殿左有小洞,洞上有觀音閣,殿後有重閣、禪堂;第三重為大雄寶殿,殿內設有全堂佛像,並矗立石碑兩塊,記載歷史;第四重為藏經樓,藏《跡砂藏》1部,散本經書數百卷。大殿左側為法堂。殿左為塔院。

  棲霞寺保留有許多摩崖,其中“天然奇妙”、“雲深處”等刻於清康、乾年;“雲波”、“一覽眾山小”等刻於光緒年間;“棲霞嶺”3字,為彭思之於光緒七年(1881年)題;同治年間趙德昌手書草書“龍”字,與黔靈山之“虎”字遙遙相對。1959年,朱德與陳毅到貴州考察工作,曾健步登上東山,並作詩以紀遊興。朱德詩云:“登峰直上畫樓臺,春色滿城眼底開。四面青山圍屋海,花溪綠水向東來”。陳毅詩云:“閒步跑上東山頭,貴陽全景一望收。新城氣旺舊城盡,不愧雄奇冠此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貴陽覺園

  原名長生庵,位於貴陽市富水北路。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夏姓夫婦將自有珠槽井街(即今富水北路)住宅改建為家祠。夫婦出家為僧、尼,男入黔靈山弘福寺,女住家祠。光緒初年,寶蓮寺悟性(尼)任家祠主持,改名長生庵。民國18年(1929年),王家巷一帶發生大火,寺被焚燬。民國20年(1931年),扶風寺主持塵空與長生庵住持永光募化重建,歷7年建成,改名覺園。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貴陽市佛協領導下開展生產自給(縫紉、素食等)。1958年,組成覺園縫紉組,後併入中東被服廠。1963年,參加縫紉組的尼眾回覺園,利用殿前街房開豆花飯店,經營豆花飯和素菜。1965年,豆花飯店由貴陽市飲食公司接管,由專營素食改售素菜,從業尼眾,有的留店就業,有的另謀生路。1983年11月,恢復佛事活動。1985年房產全部歸還。1989年覺園重建為鋼混結構仿古建築,兩年竣工,飛簷翹角,頂覆琉璃瓦。臨街為素齋服務部。第二重底層大雄寶殿中,供玉佛1尊,大殿前院落兩廂,樓上為接待室等,下層右為客堂,左為法物流通處,二層後部為藏經樓,中供彌勒玉佛1尊。

  息烽西望山寺院

  西望山位於息烽縣城西15公里。明末有語嵩來此居住,隨其遊者甚眾。建成8座寺廟,以鳳池寺、瞿曇寺較大。鳳池寺,位於西望山西北隅鳳凰池右。明萬曆年間,貴州宣慰司安國亨在山建寺廟。明末清初語嵩進行改建。雍正十年(1732年)洪亮重修。鹹同年間毀於戰火。現存建築為光緒年間(1875年~1908年)法華重建。有上殿、下殿及兩列廂房,四棟22間,四合院佈局,為木架結構歇山頂。天井為石板鋪墁。東西長9米,南北寬9.45米。上殿坐西朝東,面闊五間21米,進深 9米。佛龕面闊2.3米,進深4米。下殿結構,開間與上殿相同。兩列廂房對稱排列,結構、開間相同,一樓一底。瞿曇寺,位於西望山苦竹坪。清順治十六年(1669年)建。雍正十六年(1728年)妙空補修,乾隆十六年(1751年)妙輪改修,嘉慶九年(1804年)道林重修,始成規模較大的寺院。鹹同年間毀於戰火,光緒年間(1875年~1908年)重建。寺院分下殿、玉皇殿、上殿、左右兩廂及配殿,構成兩個四合院。主殿玉皇殿坐東朝西,面闊五間26米,進深7米,前帶廊。廊的外側有高0.9米,長約10米的石欄,欄板上刻浮雕圖案。廂樓各面闊三間11.15米,進深6.4米。玉皇殿及廂樓石墁天井,寬9.3米,長12米。因年久失修,寺已毀損。

  西望山碑石、石刻甚多,在塔院寺內,有錢邦芑撰《語嵩禪師塔銘》,石刻有明永樂五年“萬古從林”;1932年,任可澄、桂詩成遊西望山,分別題寫“翠淑嶺”、“天鳳嶺”,字大尺餘,均為正楷,遒勁剛健。民國29年(1940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馮玉祥過息烽,登西望山,時值鳳池寺擴修,於佛龕左前壁書刻“聖賢氣節,民族精神”8個字。

  盤縣丹霞山護國寺

  位於盤縣城南15公里丹霞山。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山上已建有玄帝宮,毀於天啟二年(1622年)。天啟四年(1624年),安徽籍僧人不昧雲遊至此,建兜率宮等。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擴建;共建前殿、正殿、後殿及配殿。嘉慶、道光年間,隆成、隆普、能照、能參對寺廟進行增修。同治年間,仁善、仁芳重修殿宇及兩廂僧舍。光緒九年(1883年)聖融、聖亮建三官殿。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聖融因地方劣紳爭奪寺產赴京,恰逢慈禧太后壽辰做佛事,與雲南雞足山迎祥寺住持、近代高僧虛雲同主法會,以經典熟悉,念唱出眾,獲得稱讚,光緒帝賜《龍藏》1部,民國15年(1926年)了凡建藏經樓、觀日樓。寺廟為兩個四合院。沿中軸線依次為前殿、正殿、藏經樓、後殿、三官殿。前殿面闊五間,右側廂房兩間。正殿為大雄主殿,面闊五間21米,進深10.6米,左右兩側為配殿各三間。藏經樓共三層,通高10餘米,底層面闊三間。後殿五間,兩側配殿各為五間。三官殿與後殿合背,闊五間。建築為木結構,主體建築為歇山式屋頂,屋頂蓋青筒瓦。佔地面積1400平方米。1965年,寺廟被毀於火災。嗣後寺僧拆山下油榨房木構件修復正殿。“文化大革命”中,建築和碑記墓塔被毀,僅存山門和臺基。1989年得到人民政府和洗塵(美籍華人)的資助逐步修復,重塑佛像,有緬甸玉雕千手觀音和臥佛各1尊。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紅花崗湘山寺

  位於紅花崗區城區湘山上。始建於元大德年間,名護國寺(後毀)。清重建,更名為湘山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重建。清中葉至民國初年,湘山寺為遵義府僧綱司所在地。住持法雲從光緒二十三年至民國11年(1897年~1922年)任僧綱和遵義佛教支會會長時,創辦學堂,開辦百藝廠,扶植貧困學生。從上海購回大藏經千餘卷,修葺舊廟,新建花苑、亭閣、望江樓。寺內建築為木結構,坐北向南,由山門、前殿、正殿、後殿組成。山門西向,青石券拱,門額石匾陰刻遒勁的“湘山古剎”4字,落款乾隆二十七年。前殿供韋馱像,正殿供釋迦牟尼及十八羅漢像。後殿供觀音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湘山寺曾改作他用。1954年,重聚僧人經理廟務。“文化大革命”中,建築毀損。1985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省、市有關部門撥款重建。整座寺廟佔地8000餘平方米。殿堂建築用鋼筋混凝土仿古建造。增建天王殿,面闊三間15米,進深11米,新塑彌勒佛、韋馱、四大天王像。正殿面闊五間23米,進深16米,有迴廊,簷柱外繞白石欄杆。大門匾額“大雄寶殿”四字,由當代藝術大師劉海粟書寫。重簷間“愛國愛教”4字為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寫。殿內塑釋迦牟尼坐像及阿難、迦葉、文殊、普賢、十八羅漢、觀音像。後殿面闊3間20米,進深14米,帶廊,歇山頂,塑千手觀音像。左後壁塑地藏王菩薩,右後壁塑藥師佛。附屬配房、客室、望江樓、藏經樓等。殿堂間有石墁院壩,迴廊相連。1985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遵義市和紅花崗區佛教協會設於此。

  紅花崗桃溪寺

  位於紅花崗區忠莊鄉治江河東岸,原名延禧寺。始建於明隆慶、萬曆年間。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平播”時毀於戰火。次年修復,易名桃溪寺。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住持禪心募化培修,增建屋宇,雕塑佛像。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896年)遵義知府袁玉錫在荷花池畔增建捲棚式雅樓,供遊人觀賞休息。寺由前殿、正殿、兩廂組成四合院,連同禪房倉庫等,佔地面積2600平方米。前殿塑彌勒、韋馱與四大天王像。正殿為木結構,懸山頂,前帶廊,面闊三間30米,進深10米,內供釋迦牟尼、十八羅漢像。前殿、正殿塑像均無存。左右兩廂臺基比正殿低,明次三間,明間為客房,次間為禪房。天井為青石鋪墁,左右各有一座半圓形花臺。山門兩側為八字磚牆,門額橫書“桃溪寺”匾猶存。1982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紅花崗金鼎山寺廟

  位於紅花崗區金鼎鎮。元代,播州楊氏土官在山上建避暑行宮,在山巔金桶處修建金桶寺。明崇禎年間,普濟重建佛殿兩幢。清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嵩目在山下脩金瑞寺(後稱踏腳寺)。光緒初年(約1875年),增建佛殿兩廂。後蜀僧大方于山頂增建玉皇殿。光緒十七年(1891年),黎庶昌捐資修葺金桶寺,從禹門寺移玉皇像供於寺中。民國初年,緬甸佛教界贈周西成(時任貴州省主席)玉佛1尊,週轉贈金鼎山,遵義官紳和佛教徒在山下建玉佛寺供奉。山上寺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樹木所剩無幾。1990年後逐步修復。從山麓至山頂,依次為踏腳寺、三皇寺、報恩寺、財神廟、明心寺、萬福寺、普陀寺、玉皇殿。各寺還出資綠化,經10年努力,山中林木蔥蘢,道旁綠廕庇日。

  遵義禹門寺

  位於遵義縣新舟鎮樂安江畔禹門山(舊名回龍山)。明萬曆年間,郡人黎朝邦在禹門山上建沙灘寺。明亡,黎朝邦之子黎懷智(曾任黃岡知縣)落髮為僧,居住寺內,更名龍興禪院。清順治四年(1647年),丈雪避亂至遵義到此,不久離去。兩年後復返,易寺名為禹門寺。丈雪住寺13年,建禪堂和藏經樓,後丈雪歸四川昭覺寺,其弟子半月任住持。同治年間,毀於戰火。光緒二十年(1894年),黎庶昌出使日本歸來,出資重修,計有藏經樓、大悲閣等7座殿堂。並將從日本帶回的藏經藏於寺中。光緒二十一年(1895),寺院失火,雕樑畫棟盡變為一片廢墟。20世紀60年代初,殘餘的殿宇全部拆毀。1995年,由當地群眾集資開始修復,作為對外開放寺廟。禹門寺四周古木參天,小徑幽深,前臨一灣碧水。丈雪曾有詩歌詠禹門,“石頭山、鎖江橋、溪聲、牧笛、沙汀、月浦” 六景。莫友芝《禹門山》詩云:“禹門多古木,俯仰一翠氣。從來溪上人,不見山中寺”。正寫出禹門寺清幽之景。後之文人墨客,幾乎都有題詠禹門風景之詩。

  西秀東林寺

  位於安順市西秀區城東曹家街,始建於明永樂三年(1405年),原名東嶽廟。清乾隆、嘉慶年間,曾多次擴建。住持智玄以苦行募捐,建成三層臺式寺廟。智玄為淨土宗僧人,因慕東晉廬山東林寺白蓮社遺風,易名為東林寺,為安順著名淨土宗寺廟。

  東林寺在清末為安順僧官衙門,民國時期為安順佛教會會址。佛事活動多在東林寺舉行。到1949年,寺廟因年久失修,破爛不堪,後變為民宅。1983年,政府撥款維修,恢復原有的建造格局。前為山門,繼為東嶽殿,後為南嶽殿,最後為大佛殿,左右有連接各殿之僧房。新塑釋迦牟尼、觀音等像,藏有僧眾捐資購買的《中華大藏經》1部。西秀區佛教協會設於此

  西秀圓通寺

  位於西秀區法院路。始建於元泰定二年(1325年)。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戒章重修。後毀於戰火。明崇禎十年(1637年)圓經重建。清嘉慶二年(1797年)深恆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悟心維修大殿。二十三年(1843年)重修觀音閣及各殿宇;二十六年(1846年)重建接引殿;三十年(1850年)安順知府常恩捐銀,修建工程竣工。圓通寺建築為四重。山門有道光安順知府常恩所書“圓通古寺”額,背面為“黔境第一山”題額。第一重為天王殿,內供四大天王像,殿左為伽藍。第二重為接引殿,供阿彌陀佛立像。第三重為大雄寶殿,供法身、報身、化身三佛像,左右為十八羅漢像。第四重為觀音殿,所供觀音為明代瓷造,現今保存完好。寺後建有佛塔,建於元泰定三年(1326年),現存磚塔為清咸豐元年(1651年)重修。從元至民國,圓通寺一直是安順著名佛教寺院。毀於20世紀50年代末。

  平壩高峰山卍華禪院

  位於平壩縣馬場鎮。相傳,元至元年間,有僧遊方至高峰,蓋茅屋居住,以其師祖“高峰”命名此山。又傳明建文帝曾避難高峰山,題“西來面壁”於巖壁,並七言律詩數首。清順治七年(1650年),有川東僧自然募化建殿宇,並植柏樹千株(到清末“古柏參天”為高峰山一景)。康熙、乾隆年間,高峰山盛極一時。鹹同年間戰亂不斷,寺僧星散。光緒十七年(1897年)重建,縣吏趙文偉迎了塵和尚住持,了塵因事未能赴任,天然代了塵任住持。天然清理田產時與當地紳訴訟於官府,天然勝訴回山途中被土豪聚眾擊斃,寺廟財物被洗劫一空。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了塵得貴築縣吏方峻、安平縣吏開泰支持,將兇手拘押。安平縣吏開泰派人護送了塵、原知、空月上山,重建高峰山寺。光緒三十年(1904年),了塵定寺名為“卍華藏正覺禪林”,通稱“卍華禪院”。宣統元年(1909年),了塵與空月赴南京請回日本大正藏。高峰山於民國32年(1943年)舉辦佛學院。聘請太虛大師為佛學院院長,持省和尚為副院長。佛學院辦了近兩年,民國35年(1946年),國民黨政府加重高峰山賦稅,佛學院缺乏經費而停辦。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高峰山寺仍住有僧人。1970年,高峰山寺被毀。1992年重建,有正殿及廂房、僧寮等,增建了地藏王菩薩塔,恢復了一些摩崖石刻。

  平壩天台山伍龍寺

  位於平壩縣天龍鎮,又稱清靜禪院。寺建在高60餘米,四臨絕壁的孤峰上。由山門、大佛殿、兩廂、倒座、玉皇閣、經堂、祖師殿組成。建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經清康熙、嘉慶、道光和民國時期4次培修。是貴州現存古建築時代最早、保存較完整的寺院。寺前設四道山門。第一道為石砌衡門,建於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門額鐫“黔南第一山”。第二進為石砌牌樓門,建於光緒年間(1875~1908年),拱券洞門上豎嵌 “天台山” 石刻。第三道為拱券洞門,門洞與山石連為一體;建於民國25年(1926年),門楣上有八仙浮雕,下刻“印中禪院”4字。第四道為伍龍寺正門,拱券洞門上刻“清靜禪院”4字,建於民國9年(1920年),寺內殿堂、房舍,因地就勢,靈活佈置。大佛殿、兩廂及倒座4幢建築,樓中軸線對稱排列,形成一組四合院。大佛殿面闊3間10米,進深8米,單簷懸山頂,前帶廊,建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維修。左右廂房於咸豐八年(1858年)重建,皆面闊3間6米,右廂進深較大,左廂建在懸崖上。倒座與大殿相對而立,面闊3間,懸山頂。玉皇閣在大佛殿後,原為單簷懸山頂殿堂,建於明崇禎十年(1637年),後改為二層三簷歇山頂閣樓,面闊3間8米,進深近7米。右側為經堂,建於清乾隆年間(1795年),面闊5間約13米,進深近9米。後為倉房,建於道光六年(1826年),位於懸崖上,單簷硬山頂,二層,前帶廊,面闊3間8米,進深4米。左側為祖師殿,建於明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寺周圍為厚石板跳砌的高牆,既是院牆,也是殿堂。房舍的圍護牆,在外觀上,圍牆與山崖渾然一體,形如城堡。2001年6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銅仁梵淨山寺廟群

  梵淨山又名“月鏡山”、“飯甑山”,位於江口、印江、松桃三縣交界處,綿延數十里。唐代梵淨山已建天池寺和天慶寺。明萬曆前,已有多座寺廟。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毀於戰火。相傳明神宗朱翊鈞母李太后捐資修復九皇洞、九皇殿、三清殿、圓通寺、彌勒殿、通明殿等廟宇,朝廷特敕賜鎮山印。明清兩代,山間廣建寺廟,成為黔、川、湘三省佛教名山。清咸豐、同治年間,寺廟毀於戰火。同治九年(1870年)僧人隆參募化,修復回香坪、報恩寺;創修鎮國寺、水源寺、明珠寺等;重修新金頂、九皇洞各殿。至清末,梵淨山有廟宇60餘座。1949年,全山廟宇中有僧、尼近300人。20世紀50年代,朝山活動停止。經風雨侵蝕,寺廟毀壞嚴重。1985年,省政府撥款修復位於金頂的釋迦殿、彌勒殿和天仙橋。

  梵淨山寺廟眾多,著名的有釋迦殿、彌勒殿、承恩寺、鎮國寺、九皇洞等。釋迦與彌勒殿位於主峰金頂金刀峽兩邊,金刀峽壁立如削,在石壁上曾開鑿石級,攀援而上。峽東北為釋迦殿,峽西南為彌勒殿,峽上建有天仙橋接通兩殿。由於峰巔風大,常瓦不能覆蓋,以鐵瓦覆蓋。釋迦殿面闊5.6米,進深5.68米。彌勒殿面闊5.3米,進深5.4米。兩殿始建於明,殿內供銅鑄釋迦、彌勒各一尊。始建於明的承恩寺,又名上茶殿,位於新金頂與老金頂的山窪裡。分前後兩院,前院左側有配殿三間,通面闊12.3米,進深4.4米;右側有配殿四間,通面闊15米,進深4.3米。後院有正殿五間及後殿三間。正殿通面闊20.9米,進深7.1米。後面闊9.42米,進深6.24米。後院左前角有一石砌碉堡,面闊5.8米,進深4.35米。寺的左右與前面為石牆護圍,後為懸崖,佔地面積1 128平方米。山門為券洞門,門額陰刻“敕賜承恩寺”5字。鎮國寺,又名下茶殿,在承恩寺下方,始建於明,正殿面闊三間14米,進深8.3米。配殿、僧寮損毀。寺的左右與前面有石牆,後為懸崖。寺院佔地面積約1 000平方米。九皇洞,在老金頂下,為天然石洞,前寬後窄,前後砌有石牆,兩側石壁上鑿安裝檁子的孔洞,屋面為雙坡頂。傳說為明萬曆皇帝李皇娘修行之處。

  重要文物古蹟有:明萬曆四十六年(1571年)戶部郎中李芝彥撰寫的《敕賜梵淨山重建金頂序》碑,清道光年間官府所刻的兩塊《梵淨山禁山碑》,以及清光緒二十二年(1895年)拔貢張鴻翓撰寫的《梵淨山茶店碑》等。1982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貴定陽寶山飛鳳山寺、蓮花山寺

  位於貴定縣德新鎮境內陽寶山上,距貴定縣城7公里,分前山和後山,兩山相距1公里。前山主峰蓮花山,後山名飛鳳山。蓮花山寺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白雲增建千佛塔,在後山建飛鳳寺。清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曾修葺。一四川商人在飛鳳寺後建佛廬,于山麓建靜室三楹。蓮花寺包括山門、關帝殿、真武殿、觀音殿、韋馱殿、玉皇閣、配殿、千佛閣等。石木結構,坐西向東,前後四進院落,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飛鳳寺包括雲池殿、大佛殿、佛廬等,佔地面積800平方米。從明至清,陽寶山寺廟在西南與四川峨眉山、雲南雞足山齊名。僧眾多時達200餘人。清咸豐、同治年間,兩寺毀於兵火。光緒中期,定宗募捐重修。大殿前院蓮花石雕,直徑4米,花瓣長1米。大殿內塑金身大佛三尊,釋迦牟尼高約5米,左為文殊,右為普賢,兩側為十八羅漢。大佛前為四大金剛,每個金剛高3.5米。千佛閣中有形態各異的五百羅漢。20世紀50年代初,寺廟基本保存完好。1959年被拆毀,寺內銅佛像、銅羅漢像等散失,塑像雕像被毀損,蓮花寺僅遺址,飛鳳寺為居民居住。

  黃平月潭寺

  位於黃平縣城東12公里的飛雲崖下。明初,有僧人來此結廬修行,名普陀寺。明正統八年(1443年),德彬(伏虎和尚廣能)遊方至此,始謀建寺。興隆衛(今黃平)指揮使常智倡眾捐資,首建正室,中塑佛像。因寺前有潭,清澈晶瑩,故名月潭寺。正德二年(1507年)副使朱文瑞建月潭公館。次年正觀重修月潭寺。時居貴州龍場驛(今修文)的王守仁(陽明)遊玩至此,應請寫下《重修月潭寺建公館記》。明崇禎七年(1634年)按察劉氏建“自在真際”牌坊。清初,趙廷臣對月潭寺進行重修。乾隆時,雲貴總督福安康重修。計有養雲閣(大官廳)、接引殿、皇經樓、關聖殿、小官廳、滴翠亭、碑亭、山雲亭等。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和清咸豐五年(1855年)兩次毀於兵火。現存建築,大部分為清光緒年間所建。月潭寺前為京都通往黔、滇的古驛道,寺內因此留下了一些名人學士的珍貴墨寶。清雍正年間,鄂爾泰途經月潭寺,手書“黔南第一勝境”勒石嵌於牌坊大門之上。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林則徐赴滇過月潭寺,寫下《飛雲崖》詩一首。明代郭子章、清代洪亮吉、鄭珍等,也留有字、詩、文。後因年久失修,以至斷垣殘壁。1963年,黔東南州政府撥款進行維修。198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1986年,國家文化部、省政府多次撥款維修。


微末居士


貴陽黔靈山弘福寺,銅仁梵淨山承恩寺,天柱金鳳山寺,貴陽觀音寺


M露茜


中國桐梓獅溪,寺廟有,萬名寺,皇統寺,紅巖寺,新街寺,土門寺,福言寺,和家廟,雞公廟,歐家廟。土地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