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银行业一季度运行分析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曾刚

摘要:

2018年一季度,银行业整体运行平稳。在防风险、去杠杆继续深化和监管治乱象全面推进的背景下,银行规模增速较上年末继续放缓至7.4%,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降到2.42%,为历年最低。资产质量基本平稳,在维持三个季度不变之后,小幅上升到1.75%,再次呈现出不良率和不良贷款余额“双升”局面,值得关注。行业利润增速略有上升,平均资产利润率和平均资本利润率均较上年末均有提高,显示强监管环境下,银行业盈利能力有所回升。

预计在资本管理新规落地后,“影子银行”拆解仍将是银行业在2018年面临的最大挑战。同业、理财业务的重塑,会在短期内对银行原有业务模式产生冲击,规模和利润增长、收入结构都将有所变化。此外,表外融资通道受阻,一方面会产生较大的回表压力,对银行资本形成较大损耗;另一方面,部分融资主体资金链断裂,可能会形成新一轮的信用风险暴露,需要高度警惕。

一、银行业运行情况

总体上看,2018年一季度,中国银行业运行相对平稳,“脱实向虚”与“金融乱象”问题得到初步整治,对外开放不断推进,创新与转型步伐也有所加速。主要运行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规模:增速进一步放缓

2018年一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256万亿元,同比增长6.63%。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同比增长6.18%,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同比增长2.98%,城商行资产总额增速首次跌入个位数,为7.94%,农村金融机构为7.17%。

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负债236万亿元,同比增长7.1%。分机构看,大型商业银行负债总额同比增长6.28%,股份制商业银行负债总额同比增长2.42%,城商行负债总额增速,7.13%,农村金融机构为6.77%。分结构看,各项存款增速持续下行,一季度末同比增速为8.7%,其中,企业存款下降更为明显,同比增速仅为5%,居民储蓄存款为7.7%。

银行业一季度运行分析

企业存款和储蓄存款增速

总体上看,银行业主要的规模指标,无论是资产、负债还是存款等,在2018年一季度增速都较上年同期继续下降。过去增长相对较快的中小银行,尤其是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受同业、资管业务监管强化的影响,增速下行更为明显。

银行业一季度运行分析

商业银行资产增速

(二)信用风险再度上升

从2016年四季度到2017年末,商业银行的不良率连续5个季度维持在1.74%的水平,显示信用风险有趋于平稳的迹象。2018年一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77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685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5%,较上季末上升0.003个百分点。不良再次出现“双升”,幅度虽然很小,也值得高度关注。关注类贷款占比继续下降,从2017年末的3.49%下降到了3.42%,显示潜在不良生成的压力在继续减轻。

分机构看,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不良率继续小幅下降,一季度末分别下降至1.5%和1.7%。城商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则继续“双升”,不良率分别上升至1.53%和3.26%,仍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压力。

银行业一季度运行分析

图 银行业不良率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三)净息差逐步企稳

2017年二季度后,商业银行净息差开始回升。2017年6月、9月和12月末,分别上升到2.05%、2.07%和2.1%。2018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回落至2.08%。

银行业一季度运行分析

商业银行净息差变化

分机构看,国有大行净息差继续上升,从上年末的2.07%上升至2.1%,改善明显。外资银行也从1.71%回升到1.82%,但仍低于行业平均。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净息差继续下行,且较2017年有加速的趋势。反映了强监管环境下,对金融市场资金依赖较高的机构,会面临着更大的息差风险。农村商业银行比较特殊,在2017年,农金机构凭借资金来源稳定的优势,与国有大行几乎同期出现了净息差回升。但在2018年一季度,农村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大幅回落10个BP。

(四)盈利能力继续回升

2018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5222亿元,同比增长5.86%,增速较去年同期上升1.25个百分点。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05%,较上季末上升0.13个百分点;平均资本利润率14.00%,较上季末上升1.44个百分点。

从贡献因素看,不良生成压力下降,减少了银行的拨备成本支出,仍是银行盈利能力提升最重要的来源。

二、重大监管政策及影响

4月27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正式稿,广受关注的资管新规终告落地。资管新规本质上立足于功能监管的思路,打破现行机构监管体系的分割,有效实现了资管业务监管制度的统一。新规的重点直指刚性兑付、期限错配、多重嵌套、非标资产等行业顽疾,目的在于有序化解影子银行风险和交叉风险、消除监管套利空间,提高宏观调控和审慎监管的有效性,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总体而言,资管新规会对银行业产生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一是资管行业的盈利模式回归本源。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资管行业的收入模式并不仅仅由管理费构成,尤其是银行理财,除管理费收入外,还有超额收益(本质为息差)以及其他方面的综合回报。也正因为这种复杂的收入模式和业务链条,导致部分业务偏离了主业成为监管套利和利益输送的温床。在资管新规之后,银行资管将逐步脱离预期收益模式,资管产品的竞争更加依赖于产品本身的业绩。银行理财收入也将从利差模式转为管理费模式,资管行业将回归财富管理本质。

二是行业内部分化,中小机构压力更大。从银行业看,银行资管子公司的陆续设立成为必然,牌照将成为稀缺资源。缺乏独立的财富管理能力和投资能力的中小银行在竞争中更加面临劣势,现有的27家托管行在存款争夺中具有了先天的优势,相应的没有托管资质的中小银行随着理财出表在这方面的存款只能面临流失。如果无法获得资管牌照,中小银行将只能做好客户下沉、进一步巩固传统存贷款业务,并通过发展其他机构资管产品的代销来弥补业务的缺失。

三是产品结构调整。打破刚兑、限制期限错配以及净值估值的要求,彻底打破了部分资管产品(尤其是银行理财)的运行模式。预计未来封闭型产品会越来越少,开放式产品产品越来越多,因为只有开放式产品才有可能保证资产端和负债段的利差收益。此外,在期限错配的约束下,要确保资产端有更多选择,资金端可能会出现更长期限资管产品和更多私募类产品。在投资人更倾向短期产品的环境下,需要在产品开发(附件一些长期的功能)以及提高长期产品的流动性(如建立二级市场或提供抵押机制等)方面进行更多的创新。

四是社会融资结构会有短期调整,企业再融资压力显著上升。过去几年中,资管行业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融资通道。从数据上看,伴随着资管行业的快速发展,银行信贷占社会融资的比重从2009年的70%,最低降到2013年的51%,2015年后,随着监管的日益强化,银行信贷占比又有显著回升。2018年1季度,累计新增银行信贷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达到了80%以上。

资管产品的投资主要有两大方向,一是各类债券,一是非标资产。资管业务规模的萎缩,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通过这两类渠道进行融资的主体。债券自不待言,去年以来,债券市场融资规模大幅萎缩,发债成本(尤其是民营企业)迅速飙升。再融资难度加大,导致信用违约事件暴露更为频繁。

非标方面,由于新规对标准资产的定义非常严格,划入非标资产的品种和数量或许都非常庞大。以前用表外非标来进行融资,主要有几个好处,一是表外业务不耗用风险资本,二是表外业务不占用信贷额度,三是表外业务不适用统一授信规定,四是表外业务资产池运作模式可以适当的消化不良。在更严格的规定下,预计“影子银行”的融资将进一步萎缩,大量非标面临回表的问题,但回表会受到信贷额度、风险资本、统一授信和不良率的诸多限制。这意味着之前通过非标来进行融资的主体(主要是企业和地方投融资平台),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再融资压力并引发资金链断裂,导致银行业信用风险的再次上升,需要高度警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