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文化行旅|通州历史文化展亮相首都博物馆

文化行旅|通州历史文化展亮相首都博物馆

点击上方“网信北京”订阅哦!

文化行旅|通州历史文化展亮相首都博物馆

5月16日,由北京市文物局主办,首都博物馆和通州区文化委员会承办,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和通州区博物馆协办的“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馆举行。

展览旨在展示北京副中心考古部分成果,介绍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地通州的历史文化。该展览上展文物共169组件,主要来自三家单位: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展品(以新出土为主);通州博物馆藏品(以运河文化为主);首博馆藏(各个时代均有)。

畿辅通会

|通州历史文化展

文化行旅|通州历史文化展亮相首都博物馆

展览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邈远时代”。

这一部分包括两小节——

第一小节展示燕文化以前的通州,主要展品是通州宋庄镇菜园村的菜园遗址出土石器等,配合图版阐释通州的自然环境对早期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小节展示燕文化,主要是中赵甫出土的青铜器,1981年在中赵甫村西发现了一座战国时期中型墓葬,出土了青铜豆、敦、鼎、匕、匜、勺、戈、剑、镞、刻镂刀、削刀、车马器、带钩等一批文物,它反映出燕文化时期在通州的发展情况。

文化行旅|通州历史文化展亮相首都博物馆

第二部分“秦汉变局”。

这一部分包括两小节——

第一小节展示汉代的通州。2016年,因为配合北京副中心的建设而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发现了路县故城,这一工作被评为当年的十大考古发现。这部分展出副中心考古出土的汉代文物。

第二小节展示晋代至唐代的通州。这部分实际上是汉代的延续,通州作为中原政权边陲重镇幽州的辅县,与幽州城命运紧密相连。展品不多,主要是晋代墓葬和唐代墓葬文物。

文化行旅|通州历史文化展亮相首都博物馆

东汉印文砖。 朱高磊/摄

第三部分“水陆之要会 畿辅之襟喉”。

辽会同元年(938),

辽太宗耶律德光升幽州为南京,为辽五京之一;

金贞元元年(1153),

海陵王完颜亮迁都燕京,称中都;

至元九年(1272),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

元大都成为全国的统治中心。

“京师乃天下之都会”。

北京城地位的渐进提升对通州的影响巨大。因为城市规模扩大,人口不断增加,对粮食物资的需求大大增加。通州成为汇集南方漕粮入京的“水陆要会”,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新机遇。

文化行旅|通州历史文化展亮相首都博物馆

唐 鸭形三彩盂。 朱高磊/摄

这部分分三小节——

第一小节展示辽代给通州带来的一些文化特色,如辽代佛教流行的产物燃灯塔、契丹捺钵文化延芳淀和马镫壶等;

第二小节展示金代时期通州地名上的变化,1151年,金天德三年,金海陵王完颜亮于潞县城西约八里处,置通州,取“漕运通济”之意。这是历史上“通州”地名的出现。

1975年通州城关出土了金代宣威将军石宗璧墓。墓志记载,石宗璧于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四月四日葬于“通州潞县台头村”。该墓志中明确出现了“通州”一词,是目前为止关于“通州”最早的实物见证。

第三小节讲元代。元代通州成为京师漕运大动脉上的关键之处,北京与通州之间形成了“民有系命,馈饷是倚”的关系。这一部分通过图版展示元代通州运河,同时展示出土的元代瓷器。

文化行旅|通州历史文化展亮相首都博物馆

金代铜镜。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第四部分 “天庾正供 商贾辐凑”。

明永乐迁都北京,通州再次承担其京师粮食命脉的作用。

明代人评价通州称:“国家奠鼎燕京,而以漕挽仰给东南,长河蜿蜒,势如游龙,而通州实咽喉之地,我明之有通,如唐之有灞陵,宋之有卫源,其烦剧一也。”

明清通州是京杭大运河沿岸的漕运重镇,水陆交通要会,对稳定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产生了巨大作用,故而又有“一京、二卫、三通州”的说法流传。这一部分也分两小节,一小节展示明清通州运河情况,一小节展示明清的文物,通过这些文物明清时期通州的繁荣。

文化行旅|通州历史文化展亮相首都博物馆

此外,展览期间首都博物馆将配合展览内容定期推出面向各年龄层公众的互动活动和讲座,公众可通过首都博物馆的官方网站、微博、微信了解活动具体日期和报名方法。展览至7月22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