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 点赞!学习!我市2户家庭分别获全国五好家庭和全国最美家庭!

点赞!学习!我市2户家庭分别获全国五好家庭和全国最美家庭!

在2018年“5·15”国际家庭日到来之际,全国妇联于5月14日在京举办2018年度全国“最美家庭”揭晓专题节目,揭晓1000户全国“最美家庭”,我市李璐家庭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全国妇联1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第十一届全国五好家庭表彰大会,隆重表彰1000户全国五好家庭,我市王莉家庭获全国五好家庭称号。

李 璐 家 庭

点赞!学习!我市2户家庭分别获全国五好家庭和全国最美家庭!

进入法院二十余年,李璐同志先后在基层人民法庭和立案庭工作,现任寿春法庭副庭长。多次被评为法院先进工作者、优秀公务员。在基层法庭近20年,经常深入乡村,走街串户,经她处理的案件,无一错案、无一引发上访案件,取得非常好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由于多年加班加点的工作,她积劳成疾,身患多种疾病,2012年12月、2013年8月先后查出患有结肠癌和淋巴癌,每次手术后,就尽快又回到了工作岗位。

家庭作为社会的组成细胞,个体家庭的幸福和谐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美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李璐夫妻在生活中互相照顾,尊老爱幼,团结邻里,在争创“最美家庭”活动中展现了传统美德,树立了学习榜样。

潜心劳苦践行司法为民

作为一名基层法官,忙碌是她的真实留影,为了方便群众,经常深入乡村,走街串户,深入到田间地头办案,为群众排忧解难,不管是婚姻家庭类、债权债务类、她都竭尽所能做到事实清楚、程序合法,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在基层法庭,共处理案件近1000多件,无一错案、无一引发上访案件,取得非常好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作为妻子与母亲,她要为家庭与孩子操劳,作为女儿与儿媳,她要对父母、公婆尽孝。李璐的老家在偏远的农村刘岗镇双枣村,父亲去世的早,是母亲含辛茹苦把兄妹五人拉扯大,作为家里的老小,为了更好的照顾年迈的母亲,李璐夫妻决定将母亲接过来和自己一起生活。对年迈的公公,虽然不能将他接来共同生活,但每月都按时给他抚养费。儿子也懂事听话,考取了理想的大学。

身患重病不忘坚持工作

2012年12月份,李璐被查出结肠癌,在安徽医科大学做了肠道肿瘤切除手术,2013年8月,又被检查出淋巴癌,不得不远到北京进行化疗、放疗。每次一化疗,李璐便恶心、呕吐不止,让人痛不欲生。但是在身体稍好点后,又坚持回单位上班,陪同事们送达,开庭、接待当事人、用微笑面对着每一位群众。不知情的群众被这位法官的微笑感染着。面对病魔,李璐夫妻始终以乐观的心态对待它,相互扶持,战胜病魔,一趟又一趟的在医院与家庭之间奔跑着,家里有老的,孩子要上学,单位离不开,为了治病,李璐夫妻花光了所有积蓄,但他们从不像别人开口,自己节衣缩食。开朗的李璐总是微笑以待,忍着病痛,带着假发坚持工作,2016年被评为“淮南好人”、“安徽好人”。2017年年初又被评为“中国好人”。

心底无私追求人生价值

“心底无私天地宽”,李璐庭长是一个对工作高度负责,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同事们在单位里见到李璐,无不被她敬业的精神、执着的态度所感染,她是维护公平正义的卫士,却也是春风化雨的使者,总是能带给人带来安全感、幸福感。在司法体制改革面前,这样一位办案能手、岗位标兵毅然作出了放弃员额的选择,这在其他人看来难以理解。可是她总是微笑着说到,“我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要把员额让给那些年轻朝气、身富力强的同事们,自己就负责做好审判辅助工作,希望能为法院发展多做一些贡献”。听着让人感动,深深为李璐崇高的精神和广阔的胸怀所折服,特别是刚进入寿春法庭工作的一些年轻同志们。他们在与李璐庭长相处的过程中,凡是遇到不懂的地方,或是遇到难办的案件,都会向她进行请教。而这时,无论多忙多累,李璐都会放下手中的工作耐心解答,帮助指导年轻法官理清思路,把准脉络,科学分析法律关系,准确适用法律条款。

关心邻里只为与人方便

“远亲不如近邻”,李璐庭长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对待周围邻居的需求她也是有求必应,尽己所能地为他人提供便利。“李璐法官是一个热心肠,她的笑容很美。”这是周围邻居眼中的李璐。李璐常说的一句话是“方便自己,快乐他人”,当邻里发生纠纷,婆媳产生矛盾的时候,都会找李璐进行调解,都把李璐庭长当成一个知心朋友、倾诉对象。一次一对年轻夫妻因为家庭琐事吵闹,甚至提出离婚,弃家中老人、小孩不管不问,李璐在下班回家得知后,不顾疲累,专程上门进行调解,让双方坦诚相见,并对双方诚恳教育,最终妥善化解了一场家庭纠纷。一些年轻的小姑娘也都喜欢围绕在李璐身边,跟她说说自己的烦心事,李璐把她们都当作是自己的孩子一般,悉心安抚,真诚交流,解开了她们一个个心疙瘩,都开心释怀地离去了。

家庭美才是真的美,一个良好家庭传承的会是良好家风,子女孩子也会从中受益影响。是的,一个幸福、快乐、和谐的家庭需要每个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只有每个人都贡献一点爱,家才会更温暖,只有每个家庭幸福了,社会也才会更和谐。

王 莉 家 庭

王莉园长从1998年开始在农村幼儿园工作发现,农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差别很大,因为环境不同、家庭条件不同,农村的孩子性格孤僻、胆怯、缺乏家庭的温暖,幼儿园里简单的教育教学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这些孩童的成长需要,他们需要是更多的爱。

点赞!学习!我市2户家庭分别获全国五好家庭和全国最美家庭!

王莉对于特困的家庭、孩子缺乏关爱的家庭,都是熟记于心,会抽出更多的时间关注,小到穿衣吃饭,大到学习生活,王莉都事无俱细,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爱的温暖和陪伴。传递爱与希望。

爱心姐姐播下爱的种子

爱心姐姐的成立在2010年,随着农民工进城打工的越来越多幼儿园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因为缺乏关心、缺乏家庭温暖……,无论是从外在还是内心都会有缺失,如果只是一个两个,留守儿童让视孩子如珍宝的王莉感到自己的身单力薄。园里的老师们看着王莉俯下身子一点一滴地干着,每当假期也和王莉一起走出幼儿园,跟着区妇联、到潘集区各个乡镇,了解哪家有留守儿童,哪家特别贫困。

大夏天骑着电动车,头顶太阳,还要防着被狗追;冬天裹着棉袄都能感到飕飕的寒风从四面八方吹来,常常是冻得嘴都张不开。就算如此,大家还是拧成一股绳,终于完成了摸底任务,建立了贫困留守儿童档案卡。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困难,为他们送去关心和关爱。

对于常年见不到父母的孩子来说,他们不知道如何和父母交流,王莉拿出1800元钱开通了4008009648免费爱心专线,常年在外的孩子父母只要想孩子,就可以拔打这部热线,和自己的孩子聊天,知道孩子的近况,4年间,这部热线累积通话7000多分钟,这部电话还在,因为它的存在是爱心的见证。

家和万事兴:家是传递爱与希望的第一摇篮

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王莉做了这么多跟她的家人的鼎力相助是无法分开的,爱人张玉明在潘三矿煤管科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家更是孝子,2003年父亲因病去世后,丢下多病患有小脑萎缩的母亲,身为儿子的他和王莉毫不犹豫的收拾了家中仅有的四十四平方的小房子把母亲接过来抚养,他们一边安排当时只有六年级的女儿住校,如果不让孩子住校家里无法住下,一边联系亲朋好友借钱帮助买一楼大点的房子,把母亲安顿下来,面对小升初的女儿的苦苦哀求,夫妻俩跟孩子说明奶奶患的小脑萎缩病的后遗症就是:会忘记家在哪?会走丢再也找不到家,女儿虽然心中不愿但还是眼含着泪住到学校借宿去了。

一年后虽然孩子回到了新买的房子跟他们生活,却不得不面对另一个残酷的现实:奶奶已经晨昏颠倒不分白昼的闹人,只好再次选择寄宿学校继续过集体生活。夫妻二人做通了孩子的工作后,一边照顾母亲一边把自己的工作安排的井然有序,在这期间王莉的幼儿园已经开了第四家。

张雅楠在父母正能量的影响下也是个优秀的孩子,每当放假回来总是第一时间来到奶奶的病床前嘘寒问暖汇报平安,尽管奶奶糊里糊涂时常认不清她,但张雅楠从来没有因为奶奶抢了她的爱而对奶奶冷言冷语过,别看奶奶糊涂,可每次张雅楠回来跟她说话都是异常的安静。她还经常帮爸爸妈妈给奶奶洗衣喂饭,给奶奶修剪脚、手指甲成了张雅楠的专利。

在婆母最后的三年里,因为摔伤了大垮无法下床,王莉更是忍痛低价转让了三所正在运营良好的幼儿园,把婆婆带在身边照顾,每日一日三餐,顿顿第一碗的是给婆婆,为了照顾婆婆还有幼儿园工作,经常几个月见不到自己的父母,有一次父母因思念王莉心切到幼儿园看望他们,王莉竟然面对父亲感觉到面熟,当反应过来后为自己没有对父母尽孝而失声痛哭,王莉父母反而安慰说:只要你们把婆婆照顾好,我们经常来看你是一样。

百善孝为先!婆婆最后弥留之际的一年连大小便都已经失禁,夫妻二人从没有让婆婆在大小便失禁的褥子上耽搁过,每天清洗直到去世床褥都是清爽干净如新。夫妻在工作中得心应手,一家人又相亲相爱,相敬如宾,孝老爱亲的故事在左邻右舍中被传为美谈。张玉明在工作中尽职尽责是同事们的知心大哥。在家庭中给予王莉无怨无悔的支持。做公益的时候吃苦受累的事永远都是第一个冲在前。张雅楠上学时就带领同学们经常到养老院为老人做义工,到孤儿院探望孤儿,在学校是优秀志愿者,优秀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

2016年开始参加工作第一个月的工资就拿出来捐给了一个无父无母和奶奶相依为命的苦孩子黄浩楠上学,并承诺每年都会资助他上学。在他们一家的带动下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中来,每年都有更多的留守儿童受益。张雅楠毕业后第一件事就是成立爱心姐姐团队!不仅仅在园区内、在辖区内,其它乡镇。近几年来,王莉出资助学围绕关爱留守儿童开展了19场大型的公益活动,总计费用达九万元之多,大型活动有嘉年华一日游、集体生日、母亲节快乐、欢度中秋节、以及以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心理咨询活动,每一场都给留守儿童带去欢乐,带去温暖。

2016年5月在王莉的力挺下正式成立潘集区春雨爱心志愿者协会,志愿活动更是做得如火如荼。每年年六一儿童节和留守儿童过节,表演节目,吃着蛋糕,共同度儿童节。暑假里,为了让留守儿童不孤单,带着孩子去葡萄园看葡萄的生长、摘葡萄,又带领孩子们一起游戏,让孩子们快乐度过每一次活动。中秋节为贫困留守儿童家庭送去月饼和粮食,给他们送去温暖。一系列志愿公益活动更是引起广大市民的好评。

家的故事,

是亲情的故事,

是温暖的故事,

是奋斗的故事。

让我们不断传承好家教、

弘扬好家风,

使家庭文明之花在淮南大地竞相绽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