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 谁做决策对老百姓有区别吗?国企改革关键在这!

谁做决策对老百姓有区别吗?国企改革关键在这!

王小鲁

凤凰网财经《国子策》出品 文丨秦宇杰

“国企改革最重要的目标,是提高企业效率。”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接受凤凰网财经《国子策》专访时表示,国企改革后,无需考虑国家资本还是民间资本做决策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提高企业效率。

王小鲁称,目前国企改革进程在一些地方遭到困境,地方政府需要进一步提高指导思想,放开对国企的主导权,同时制定具体的管理措施,以防范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王小鲁表示,国企改革可能会产生裁员问题,但新一轮国企改革进程更加缓和,总体冲击较小。

国家改革关键要提高企业效率

凤凰网财经《国子策》:您认为国企改革的目标应该是?

王小鲁:在不同的领域,国企应该有不同的目标。在我看来,国家保持控制力并不是国企的目标。

我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竞争性领域里,就不存在国家对国企保持控制力的问题。

在另外一些领域,需要国家积极地参与。比如公益事业,因为不赚钱,民营企业不愿意干,在国家主动参与的同时,也需要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如果不盈利,必然要享受国家补贴。但补贴多少合理?这个账很难算。

在资源型领域,资源是有限的,容易形成垄断。私人垄断会把利益都拿走,与其如此,不如让国家垄断,把超额利润用于公共事业。但是这些领域内的国企可能什么都不用干就赚的比别人多,这个时候也需要引进民间资本,推动企业提高效率,引进过程必须公开透明。另外,民间资本进入后拿到了石油开采权,赚的就比别人多,就需要采取措施来消除特殊利益,比如征收垄断调节税等,把他们拉到和竞争性领域同等的起跑线上。所以不同的领域要有不同的目标。

凤凰网财经《国子策》:经济学家华生曾表示,世纪之交的中小国企和集体企业的改制历史说明,国企改制无论是分是卖,企业还是会落入原企业高管或相关权势者手中。对于混改后的国企,到底是国家资本做决策,还是民间资本做决策?

王小鲁:关键不在于谁做决策的问题,这对老百姓有什么区别?重要的还是提高效率。

如果是国企垄断,对老百姓来讲是坏事。比如过去手机刚普及,话费特别高,还双向收费,就是因为当时的垄断程度更高。但如果是民企垄断,也可能是低效率的,我只要多收费就行,不用降低成本。

但现在话费降低了,双向收费政策取消了,因为国企之间有了一定程度的竞争,这是提高效率的一个过程。

在90年代国企上一轮改制后,有些国企本来是盈利的,却被领导人故意做亏了,然后不花一分钱就把企业收入囊中。华生指的可能是这类情况。

凤凰网财经《国子策》:民间资本进入后,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向国外吗?

王小鲁:这些都是局外人的想象,国企就不会产生资产外流的问题吗?国企也发生了寻租、腐败的行为,关键在于管理制度。如果管理很松懈,这类弊病就很多。混改有利于提高效率,但还有很多制度上的问题,不是简单引进民间资本就能解决的。

地方政府需转变思想

凤凰网财经《国子策》:有学者认为,产生高杠杆的原因在于,国企资不抵债时可以得到国家帮助,这不利于市场竞争。这个观点您认同吗?国家不该给国企提供软预算吗?

王小鲁:国企要不要软预算,这个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有过大量讨论。在90年代的国企改制时,国企就已经不能直接得到国家财政了扶持了,软预算问题从名义上已经解决了。

但现实中软预算还是长期存在的,比如国企长期亏损,拖着银行的钱不还,本来应该破产,却受到政府保护。这个情况是普遍的。

在竞争性领域里就是要公平竞争,软预算会导致低效率,当然不应该继续搞。

凤凰网财经《国子策》:国企改革在地方推进面临哪些困难?

王小鲁:目前,有些地方政府是在推进混改,但是依然是政府占主导,民间资本投钱,只是为了解决国企资金来源问题。

一个地方政府下面有很多国企,有上百亿国有资产,关键问题是这些资产能不能增值,这是政府的职责所在,而不是保持主导权。现在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外资可以占到51%。外资都不怕,国内的民营资本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另外,除了理念上的问题,也要制定具体的管理措施。政府不能随便给企业打包票,提供担保,提供不合理的保护,这些应当在制度上落实。

不要把所有制当成头等大事

凤凰网财经《国子策》:90年代国企改制后,有哪些问题是今天依然存在的?

王小鲁:90年代改制主要解决效率问题。90年代中期,工业领域内的国企大约有11万家,中小国企全面亏损,盈利企业的盈利额抵不过亏损企业的亏损额。通过改制,国企数量减少了一半。

现在有些问题又回来了。目前工业领域内的国企仍然有1/4亏损,民企大概有8%-9%亏损,还是要解决效率问题。

凤凰网财经《国子策》:90年代的改制,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

王小鲁:企业在改制之前,需要有一轮彻底的清产核资,过程必须公开透明。90年代改制基本是成功的,但也是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幕后交易、私相授受,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少数企业出现问题,这是改革中间很难避免的代价。是不是追求万无一失、百分百公开透明,才能进行国企改革?考虑一下,如果企业不改革亏损有多大?如果总体利大于弊,改革的成本就是要承受的。有了90年代的经验,现在的国企改革就能做得更好一点。

凤凰网财经《国子策》:在企业的对外投资方面,我国目前持谨慎态度。未来国企改革后,国企对外投资的力度是否会加大?

王小鲁:对外投资不能一概而论,每个企业面临的情况都不一样。有些领域是鼓励国企走出去的,比如一带一路建设,国家就没有严格限制对外投资。

凤凰网财经《国子策》:您如何看待国企改革的所有制问题?

如果在某些领域,国企已经经营的很好了,完全可以继续做下去,没必要改成私企。在另外一些领域,国企也可能承担一些私企做不到的责任,对于这些国企要如何提高效率,这涉及到一套复杂的制度设计。不要把所有制当成头等大事。

国企改革不会造成失业潮

凤凰网财经《国子策》:国企改革的措施之一是引入市场竞争,那这是否会导致裁员问题?目前产生裁员问题了吗?

王小鲁:可能会。比如在工业领域内,国企请人容易送人难,要裁员人家不愿意,国企高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宁可不裁员多发工资,企业没有发挥足够效率。

国企的职责是养人吗?肯定不是,没有效率的人可能要裁掉。但员工可能会在其他企业内发挥效率,通过劳动力的流动来实现劳动资源合理配置,这是市场经济的作用,国企也要服从市场配置资源这个基本原则。尽管裁员过程是痛苦的,但最终结果提高了效率。

我看到90年代的下岗职工,很快又被民企吸收了,没有发生很大范围的失业问题。相反是民企没有发展起来的地方,比如东北、西北,国企做得特别大,一旦裁员就产生了失业问题。

凤凰网财经《国子策》:现在东北、西北的民企的发展仍不容乐观。这意味着这轮国企改革中,这些地区会出现失业问题?

王小鲁:确实如此。但总体而言,民企在各地的发展超过了90年代。现在很多人有了社会保障,下岗失业了就能领取救济金,国企改革造成的失业冲击要小于90年代。

90年代改革力度更大。当时问题积累到了很严重的局面。现在国企改革进度更缓和,没有要求一年两年内必须要改完,另一方面国企也没有形成大面积的亏损,有了上次的改制经验,改革问题也能大大减少。

谁做决策对老百姓有区别吗?国企改革关键在这!

凤凰财知道(icaizhidao)中国最权威的财经评论

每天都有热点财经新闻的犀辣点评!

觉得文章不错?扫描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