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在悲剧性人物中幸存下的诗人——西川:一个将写诗当做常态的人

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属于诗歌的时代,也是属于诗歌的黄金时代。

那个时代诞生了很多杰出的诗人,留下了许多影响力延续至今的诗歌作品。

那是一个充满理想和激情的时代,但改革开放后的物质社会却和很多诗人的内心精神世界发生碰撞,也正是那个“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时代,许多诗人抑郁至死。

在悲剧性人物中幸存下的诗人——西川:一个将写诗当做常态的人

顾城

西川与海子、骆一禾在诗坛被并称为“北大三剑客”。

在悲剧性人物中幸存下的诗人——西川:一个将写诗当做常态的人

海子、西川、骆一禾

1989年3月,海子卧轨自杀。

在悲剧性人物中幸存下的诗人——西川:一个将写诗当做常态的人

海子

同年5月,仅仅在海子去世的两个月后,骆一禾突发脑溢血身亡。

在悲剧性人物中幸存下的诗人——西川:一个将写诗当做常态的人

左一西川左二骆一禾

这似乎是一种强加在那个时代诗人身上的魔咒,又有些宿命的味道。

在这三个人中,只有西川幸存了下来。

在悲剧性人物中幸存下的诗人——西川:一个将写诗当做常态的人

西川

在接受《13邀》许知远的采访,被问及诗歌对自己意味着什么时,西川说:

诗歌对我来说就是诸子百家!就是战国诸子!

西川对诗歌的这种理解也正好印证了他的诗歌风格。西川认为,写诗对他来说就是一件常态的事情。春秋战国时期的文人墨客,他们的作品也大多是在抒发自己的情感。写诗不一定非要包涵人类和整个世界的庞大意义。

西川的诗歌偏向散文化,但同时这也是那些批评家们诟病的地方。你不知道他在表达什么,但读完之后却又知道他在表达什么。

很多年轻的诗人都常常会一昧地追求佳作、追求精品,但西川已经度过了那个阶段。

如何延续自己的创造力,不一昧地追求极致,能将生活和作品融合起来,处理好文学创作和生活的关系,我想这应该是许多年轻作家向西川学习的地方。

在谈及身边好友们的离世时,西川说,自己不爱在公众面前谈论死亡这个话题,如果深究,肯定都有他们的意义,但中间一定会误导很多人。

在悲剧性人物中幸存下的诗人——西川:一个将写诗当做常态的人

有很多人说诗歌是一种讨巧的文学体裁,因为一篇诗歌的字数非常少。但其实,诗歌是语言的一种高度凝练,利用几百字或者更少的字数来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这不是一个普通人就可以随随便便做到的。而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诗人是非常避讳重复和抄袭的。匠人需要把一个东西努力做到极致,他才是一个优秀的匠人,但艺术家必须不断地抛弃掉自己已有的成果,努力创作出新的作品,他才可以被称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如果一直在重复自己,在吃自己已有的成果,那么这就不是一个好艺术家的表现。

当然写作也是有乐趣的,马尔克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写作对一个作家最大的回报就是,一个被写作训练的头脑,能够一眼就认出另一个被写作训练出来的头脑。

的确,一个作家会一眼看出另一个人究竟是不是作家。文字只比文学少一个维度,但这一维度就决定了你所看到的东西。普通人可能只会看到一个面的事物,而作家,通过文字,他会看到一个立体的,甚至是四维空间的世界。

但这种写作上的训练,往往会使作家沉浸在一个作品的环境氛围里,所以作家大多都很孤独,但这并不代表无趣。作家的外表可能会看似平静,但他可以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东西,能看到潜藏在事物之内更深处的东西,这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在悲剧性人物中幸存下的诗人——西川:一个将写诗当做常态的人

青年西川

但如果长时间地陷入一个人作品的环境氛围里,就很有可能由于过度的追求,导致精神和心理上的压抑,以至于从现实世界的悬崖上堕入文学世界的深渊禁地,因而再也无法攀爬出去。

西川不同于大多数诗人的就是,他能够把握住这种思维力度,始终抓住生活的绳索。因而他才没有种种极端的表现,他才能够延续这种文学创造力。在他的作品里,你能读到很多关于生活的智慧,而这种智慧,在没有更多生活经历的诗人的诗里,是不会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