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7 舌尖上的會澤——稀豆粉(下)

常使遊子夢斷腸

——稀豆粉(下)

晨曦初臨餌餅香,

爐火熊熊蕎絲長。

魂牽夢繞遊子夢,

唯有此處是故鄉。

舌尖上的會澤——稀豆粉(下)

每當假日及黃金週期間,會澤縣城稀豆粉鋪子及露水攤,不知比往常增加了幾倍的顧客,一片熙熙攘攘的熱鬧情景,一些返鄉的會澤遊子,一些外地的食客,到會澤,就是衝著小吃稀豆粉而來,那排長隊的場面,那搶位子的情景,真是使人為之動情,也足以證明這一名特小吃的魅力。

舌尖上的會澤——稀豆粉(下)

在民間,尚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會澤海壩原是一個內陸湖泊,稱蔓海。人們倚湖而居,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靜生活。

舌尖上的會澤——稀豆粉(下)

不知什麼時候,湖中來了九條蛟龍,它們於湖中嬉戲,有時興風作浪,淹沒了湖周的良田,沖毀了房屋。

舌尖上的會澤——稀豆粉(下)

當時的神仙文昌爺爺,看到人們累遭水害,生靈塗炭,決心要宰蛟屠龍,為民除害。為了誘惑蛟龍,他變做一個賣稀豆粉的老倌,於南面山麓熬製了一大鍋稀豆粉,招徠顧客。

舌尖上的會澤——稀豆粉(下)

湖中的九條蛟龍聞到稀豆粉的香味,饞涎欲滴。於是他們變做九個小夥,青衣藍帽,於二月二日時到文昌爺爺稀豆粉攤子前爭吃稀豆粉。文昌爺爺看準了時機,一下子將熬製稀豆粉的銅鍋猛地抬起來,“哼哧”一下就蓋住了九條蛟龍,其中一條因只壓住了腳趾,被其掙扎外逃。這隻跛腳龍逃往壩子南端南門箐後,因勢單力薄,只好乖乖地把一股清泉送給山麓的村民。壓在稀豆粉鍋下的八條,因銅鍋已變做一座形似金鐘的大山,山頂的文昌爺爺,則端坐在鍋上,他們根本動彈不得。從此,會澤海壩風調雨順,再也沒有蛟龍出來興妖作怪秒,掀風鼓浪了。

舌尖上的會澤——稀豆粉(下)

美麗動人的傳說,精湛獨特的手藝,使這一名特小吃遠播四海,名揚九州。一碗小小的稀豆粉,除了要熬製醇香的豌豆粥外,還要加入一些食材才正宗,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那些添加到稀豆粉裡的食材的事。

舌尖上的會澤——稀豆粉(下)

稀豆粉所添加的食材

會澤的稀豆粉添加食材之一:

蕎絲:蕎絲用苦蕎粉製成。《東川府志》記載“苦蕎、甜蕎、四鄉八里皆產”,可見這一食材取材於本地的特產。

舌尖上的會澤——稀豆粉(下)

會澤稀豆粉小吃的蕎絲製作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摸索過程,早先,僅是將蕎磨面去殼,將蕎麵攪於清水中拌成粥狀,倒於鐺鍋中熘成薄餅,切成筷子寬的絲狀然後置於豌豆粥中,但蕎絲入鍋後被滾燙的豌豆粥融化成糊狀,無法體現蕎絲應有的風味。

舌尖上的會澤——稀豆粉(下)

怎樣使蕎絲入粥後,軟而不濃,還可一絲一絲品嚐,經過反覆摸索,實踐,終於找到了最佳的做法。其工藝為:先將蕎麵加水後和成麵糰,然後置於案板上反覆揉搓,像做饅頭揉小麥面一樣,揉的時間越長筋骨越好,此為第一道工藝。其後,將成團的蕎麵團用水稀釋成粥狀,置於盆中,進行一上一下的拍打,讓面粥隨著手的拍打不停的起伏,此項工藝會澤人稱之為“提麵筋”,此時,水和麵已融洽得十分完美,這是第二道工藝。最後將麵糊進一步稀釋後倒入鐺鍋中熘成薄餅,冷卻後切成蕎絲。經過以上工藝後,蕎絲中已產生筋骨,放於豌豆粥中就涇渭分明,軟而不濃了。此道工藝,較為用力,故賣稀豆粉的人家經常說,他們是賺點力氣錢,意思即此。

舌尖上的會澤——稀豆粉(下)

蕎絲的這種做法,是經過長時間的摸索反覆實踐而形成的,故在老牌的稀豆粉攤中,秘而不外傳。據說民國初年,城東的董稀豆粉家,經幾代人的摸索,製作蕎絲的技術已十分精湛,很受顧客歡迎,縣城的豪紳楊老太爺,每早必騎馬光臨,從不間斷。但城西的田稀豆粉家,才開新店,不懂此法,想了很多辦法,都無法解決蕎絲的筋骨問題,所做蕎絲,經滾燙的豆粉汁後,就變成稀粥了。沒有辦法,只好用米線代替蕎絲,當時有的好事者,瞎編了幾句順口溜,教唆一些不懂事的娃娃傳唱:“田老大,真日濃,米線代蕎絲,稀屎裹蛔蟲”。被縣城老百姓傳為佳話。

舌尖上的會澤——稀豆粉(下)

抗日戰爭時期,雲南大學礦冶系及土木工程系因躲避日本人的飛機轟炸而遷到會澤。會澤的名特小吃稀豆粉,引起了這些外地學生的青睞,特別是董稀豆粉家,由於做工精細,口味獨特,很受這些大學生的歡迎,每早門庭若市,應接不暇。此時的董稀豆粉家,又推出稀豆粉燙雞蛋,炸蕎絲,炸鍋巴等新品種,生意著實紅火了些年。

舌尖上的會澤——稀豆粉(下)

會澤的稀豆粉添加食材之二:

油條:本來的名字叫“油炸檜”,據說產生於浙江臨安,是有名的傳統小吃。它色澤金黃,外酥脆,內鬆軟,鹹香適口。

舌尖上的會澤——稀豆粉(下)

油條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南北朝時期,我國著名的科學家賈思勰在他的《齊國要術》中,就記載了這種油炸食品的製作工藝。而最有影響的說法是老百姓痛恨南宋奸臣秦檜害死了岳飛,油而炸之秦檜也不解心頭之恨,於是給油條取了一個“油炸檜”的名稱。《清稗類鈔》中說:“油炸檜,長可一人,捶面便薄,以兩條紋之為一,如繩以油炸之,其初則肖人形,上二手,下二足……宋人惡秦檜之誤國,故象形似誅之也”。

舌尖上的會澤——稀豆粉(下)

這則記載是說,南宋高宗時期,秦檜等賣國賊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抗金英雄岳飛父子,這可氣壞了老百姓,當時,臨安府風波亭附近有一個賣早點的小攤販。出於義憤,就抓起一個面劑子搓出了兩個非常像秦檜、王氏的麵人,並且把它們紋在一起,放入油鍋裡進行烹炸。過路的人問他,這油炸麵人叫什麼名字,小販毫不猶豫地說“油炸檜”。一時之間,來吃早點的老百姓都心領神會的喊起來:“大家來吃油炸檜啦。”小販的這一做法,在當時,的確解了人們心中的憤恨,於是許多人開始爭相仿效,就這樣,各地早點攤上就有了油條這一美食,並對製作工藝做了一些改進,《杭州的傳說·油炸檜》中說:“原先,油炸檜是背對背的兩個麵人,做一個油炸檜,得花不少功夫,實在是太費事了,後來逐漸簡化,就成了現在的樣子,老百姓當初吃油炸檜,是為了消消恨的”。

舌尖上的會澤——稀豆粉(下)

會澤稀豆粉小吃的油條,和外地一樣,製作工藝十分簡單,第一步,和麵,將明礬、鹼、鹽按一定比例兌好,搗碎置於一器皿中,然後兌入溫水,攪拌融化成乳液,之後將小麥麵粉放入,進行攪拌,然後用手進行揣壓,直至成為光滑、柔軟、筋道的麵糰。接著,用一塊溼潤的溫布蓋好,餳(醒)半個小時,再揣一次,如此反覆數次,使麵糰出現小孔,柔軟就可以了。第三步,拉條,在案板上放入香油,然後取小塊面劑子放在案板上,拖拉成長條,將兩條摞在一起,用竹筷順著中間壓實,壓緊,然後雙手輕捏兩頭,拉出大約30釐米的長條,入鍋烹炸,待胚條鼓起、膨脹,呈金黃色時,就可以啟鍋待用。

舌尖上的會澤——稀豆粉(下)

會澤稀豆粉添加食材之三:

餌塊:為雲南特產,其製作是將大米蒸熟後用碓杵搗,並加工成餅狀或塊狀。餌塊,實際是古代行軍打仗攜帶的一種食品,雲南人食餌,大有古代的遺風。會澤縣城的燒餌塊是將粳米做成長方形或圓形餌塊置於慄炭火上的鐵架進行燒烤,烤熟後抹上醬油,芝麻油及花生醬,真正是五香齊全,然後置於盤中待用。

舌尖上的會澤——稀豆粉(下)

稀豆粉煮好了要馬上吃,吃時可以拌米線、卷粉,或把燒餌塊、油條撕成塊放進稀豆粉裡。稀豆粉燒餌塊(或油條)是先放佐料,稀豆粉拌米線或卷粉是最後放佐料。佐料有:鮮紅的油辣子、翠綠的香菜(芫荽)、淡黃的薑汁、滷腐水、味精、醬油、芝麻油等調味品。

舌尖上的會澤——稀豆粉(下)

小小一碗稀豆粉,毫不起眼,但是卻費時費工、凝聚了無數辛勤的汗水。沒有大牌名菜那種張揚,但是卻包含製作者的智慧和食客的理解領悟;沒有鮮麗的外表,沒有聲名大噪的浮誇,這種紮根於市井街邊的美食默默地用自己的本色美味詮釋著雲南人草根飲食文化的內涵。

舌尖上的會澤——稀豆粉(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