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2 風水最高理論——晉·郭璞《葬書》白話解讀(節選)

葬者,藏也,乘生氣也。

釋:《四庫註釋》其原文無“藏也”二字。

所謂葬,就是藏。藏的含義,是隱匿,暫避或暫息,收藏儲存的意思。這裡說的藏是以葬相聯繫的。雖然葬是專指埋葬死者之陰宅,但《葬書》不可能專是陰宅風水的典籍,不過以陰宅為主而已。事實上,《葬書》原文中也有“開府建國”等涉及陽宅的文句。陽宅典籍除《黃帝宅經》、《陽宅十書》等專屬陽宅風水典籍外,其餘楊(筠松)曾(文辿)……等著述的風水經典,都包括了陰陽二宅風水。

要葬之有利,藏的適宜,就要乘生氣。

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雲,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謂之生氣

釋:所謂生氣,是陰陽二氣的合稱。即《周易》說的“太極生兩儀”的兩儀,也即《唯物論》中說的“對立面”的兩面,《矛盾論》說的矛盾雙方。這種陰陽氣的相互鬥爭到一定程度,就盈而外溢,或受外來的作用而擴散,就噫而成風。自我鬥爭到某種程度就升而為雲,受外來影響(冷生氣)就降而為雨。因此,風、雲、雨都是由生氣的運動變化而成。總而言之,凡屬在地中發生發展運動變化的陰陽氣,就稱之謂生氣。形象的說:生氣就是向日葵所以生長向日之氣。

生氣行乎地中,發而生乎萬物。人受體於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

釋:生氣在地中發生發展運動變化,即對立面的鬥爭到統一的時候,就發而生乎萬物。反過來說,世界萬物都是生氣所生的,當然,人也不能例外。父母的身體是生氣生的,而人子受體於父母,即父母生氣生人子生氣。因而父母生氣與人子生氣是同類的生氣,好象是同頻率的電波一樣,能相互感應的。也就是父母生氣與人子生氣會相互感應,所以本骸得氣,遺體受蔭。

所謂遺體,指父母屍體的死遺體及所生人子的活遺體。死遺體受蔭,必須使父母的陰宅風水乘生氣。活遺體受蔭必須使人子的陽宅風水乘生氣。

所謂受蔭,就是受到庇廕,保佑和庇護。死遺體受蔭,就是屍體或骸骨保留得長久,考古學家發掘的千年古屍就是一例。(死遺體、活遺體和人子三者的關係。請參閱拙作《晉·郭璞〈葬書〉考》)。

蓋生者,氣之聚。凝結者成骨,死而獨留。故葬者,反氣納骨,以蔭所生之道也。經曰:氣感而應,鬼福及人。

釋:生氣生萬物,人之所以生,是由於父母生氣聚合所致。其凝結的生氣就成為人的骨骼,這種為生氣凝結所形成的骨骼,直到人死了,即使皮肉腐爛,而獨留下骨骼。因此,骨骼還是原來的生氣。所以葬就是使外來龍脈同類的生氣,反納入獨留的骸骨,以資蔭骸骨生氣旺盛,使之庇廕骨骼同時感應同氣的遺留的人子活體。這就是葬乘生氣的道理。《經書》說:反氣納骨感應的生氣旺盛與否,其禍福都反應及於人子。即乘得旺盛生氣,便得福,吉利。所乘生氣不旺盛或沒有乘得生氣,便得鬼,不吉利,主兇。

是以銅山西崩,靈鍾東應,木華於春,粟芽於室,氣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勢,其聚也,因勢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

釋:所以銅山在西方崩塌了,他的生氣擴散感應到同類生氣鑄造的銅鐘,在東方也會受到感應而鳴。樹木到了春天會發新的枝芽,室內的粟到時也會發芽,都是因為地中的生氣運動變化所致。

地中的生氣,我們用肉眼是看不見的,怎麼知道它的運動變化呢?可以觀地之勢,即龍脈的行走起伏,過峽、駁換、奔騰若水之波,若馬之馳的勢就可以知道。它的聚積,就是看龍脈運動的靜止。古人為了使聚積的生氣不散不噫,運動變化的生氣使它靜止,所採取的方法和措施,就稱之謂風水。

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

釋:扦好風水的方法,即葬法。以得水為最緊要,其次就是藏風。因為水是生氣所生的,所以有水就表明生氣旺盛,沒有水就表明生氣薄弱。水源長,流量大是與生氣的旺盛成正比的。因此,葬法以得水為上。

所謂藏風,並不是其它風水經典和歷代許多術者說的蔽外來“空氣流動而成風”的風。因為這種風是蔽避不了的,更是藏不住的。而這裡所說的風,是生氣噫而成風,是生氣盈而外溢,或聚氣不良而擴散的生氣。所以藏風的意思應該使生氣不噫,防止四面八方擴散生氣。即是說扦墳墓要密封,或埋葬在較深的地層。陽宅要注意保溫和通風設備,使住宅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溼度,適合人的生活,就稱之謂藏風。由於葬的主旨是乘生氣,得水即可得較旺盛的生氣,所以葬法以得水為上,而藏風次之。

氣之盛而流行,而其餘者猶有止。雖零散而其深者猶有聚。經曰:外氣橫行,內氣止生,蓋言此也。經曰:淺深得乘,風水自成。

釋:得水故然為上,即使水源過長,流量過大,生氣過於旺盛而外溢,還是可以使其靜止。餘氣雖然是零散的,並在地層的深處,但也可以聚積使其不擴散。《經書》說:外溢的生氣(指風)到處流行,而沒有外溢的內氣是靜止的生氣。《經書》還說:氣盛的可以淺葬,餘氣就要深葬,淺深乘得適宜,風水自然是好的。

土者,氣之母,有土斯有氣。氣者,水之母,有氣斯有水。故藏於涸燥者,宜深;藏於坦夷者,宜淺。經曰:土行氣行,物因以生。

釋:這裡說的土,是指“上浮者為天,下凝者為地”的地。是《周易》的坤。以現代話來說,是地球。以風水術的術語來說,就是除水以外的龍脈。

土,是生氣之母,有土才有生氣。生氣是水之母,有生氣才會有水。就是說土生生氣,生氣生水。這裡說的土是五土,古人把所有元素(包括沒有發現的)歸納為金、木、水、火、土五類。因而內在的對立面就是元素和水。可見,生氣並不是抽象的東西,而是具體的物質。所以要認識生氣,只要觀土察水就可以了。因此葬於涸燥缺水的地方,必定是生氣稀薄,適宜深葬。而在平坦的地方,水一定較多,生氣比較旺盛。所以宜淺葬。《經書》說:土發生變化,生氣隨之發生變化。世界萬物就因土的變化,(元素和水的對立鬥爭——統一的反覆過程)隨之生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

葬山之法,勢為難,形次之,方又次之。夫千尺為勢,百尺為形。勢與形順者,吉。勢與形逆者,兇。勢兇形吉,百福希一。勢吉形兇,禍不旋日。千尺之勢,宛委頓息,外無以聚,內氣聚於地中。經曰:不蓄之穴,腐骨之藏也。

釋:葬山的方法,即陰陽宅的選址(點穴)、佈局、排(放)水、定吉向。其中包括格龍、乘氣、消砂、納水、開山立向、坐穴分金及規劃、建築設計……等,以察勢最難,而觀形次難,理氣則比較容易。

什麼叫做勢和形呢?

勢與形,合稱為形勢,也有稱為巒頭的。方,即是理氣之稱。形勢就稱之謂形法,理氣則稱之謂理法。

質而言之,勢是地中(內在)生氣的發生發展運動變化在地面的表現跡象,是動態。形是生氣內在(元素和水)對立面雙方相互鬥爭到統一,即生氣的靜止在地面的狀態,是靜態。誠如是,還不夠具體。因為近處的形易識,如穴的突凹窩鉗,龍盤虎踞,水的灣環曲直。而對遠處的來龍和隨龍水,就無法識別形與勢了。如來龍的曲屈,是形呢?還是“若水之波”的勢呢?水流的緩急,瀑布的奔騰,只能看到一條靜止的白帶,表面上是形,而實際是勢。因此,形只能夠在近處認識;而勢主要的是指遠方來龍,只能在步龍時由遠至近,隨龍識別的。因此還是《葬書》說的確切,即“千尺為勢,百尺為形”,從遠方而來的“自天而下,若水之波,若馬之馳”就稱之謂勢。在近處看見的“龍盤虎踞,屈曲灣環,尖齊高聳,方圓秀麗……”都稱之謂形。

風水最高理論——晉·郭璞《葬書》白話解讀(節選)

風水最高理論——晉·郭璞《葬書》白話解讀(節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