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想憑勤奮逆風翻盤?如今靠運氣才有更大贏面

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和訓練,多是強調學而優則仕,以及吃苦耐勞;而我們也一直以此來教育下一代人。

驀然回首,才突然發現,這個世界好像並非如此。

優秀的簡歷都是類似的,名校學霸好專業,還有海外的學習和實踐經歷。只有優秀的企業才會吸引這些才子佳人的關注。

然而,有資格從這些優秀人才中做選擇的人是誰呢?

好幾次面試新學生的時候,我們一眾面試官都會感慨:如果按照現在的標準,當年的我們恐怕連進入第二輪的機會都沒有。無論是領導還是專家,很多人未必是當年的高材生,出身卑微的成功者不在少數。

成熟的企業都有規範的員工成長通道:新員工幹多長時間轉正,幾年之後有資格晉升,而晉升的途徑也是有跡可循的。在一個企業裡,大概可以計算出來,多少年可以做到經理,多少年可以做到總監,乃至更高階的管理者。

但有時,也會有外來的和尚,比你年輕資歷淺,甚至可能是你的同門師弟,但卻做了你的領導,佔據了你的成長通道。

面對這樣的場景,你是不是也開始懷疑,埋頭苦幹不會有好結果?

在一個封閉的體系裡,生態系統穩定,規則長期不變,勤勤懇懇努力工作還是可能成功的;有時候甚至是唯一的成功途徑。

然而,在開放的、頻繁變動的環境裡,就是另一種遊戲規則了。

和平年代的軍官進階往往有序進行;而在戰爭時期,一切秩序都可能會被打破,有戰功的人和受傷的人會被快速提拔;而立功和受傷多少都有運氣的成分。

商場如戰場,皆是一樣。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這句是清代人寫的。如今,"風騷"的週期越來越短,不再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能有個兩三年的穩定期就不錯了。

1965年的時候,進入標準普爾500指數的企業平均上市年限是33年,到了1990年這個數字變成了20年。移動電話的發展,比固定電話至少快了十倍,微信從誕生到現在不過7、8年時間,而在迅速成為中國的"新四大發明"之後,共享單車及其引發的共享經濟的風就快停了。

如今,處處存在風險,每個行業都可能被高喊著"互聯網創新"口號的那些人顛覆或者洗牌,把你打倒在地,貌似愧疚地說了句:"我顛覆你,與你無關",然後揮揮衣袖就走了,留下茫然的你和一地雞毛。

"一抓準"的賣糖果的售貨員,將電碼背的滾瓜爛熟的電報員,已經不可能適應這個時代。很多行業多年苦修才練成的專業技能,在互聯網時代都失去了價值,還沒等你練熟,整個行業被顛覆了。

所幸,他們都退休了。

當然,在一個具有創造性破壞的時代,也會同時充滿了幸運和機遇。

我剛工作的時候,郵電部移動局成立才幾個月,那時不要說移動電話,連尋呼機都是稀罕物。

坦率地講,我並不天賦異稟,也未必比同齡人勤奮,但我幸運地趕上了移動通信的飛速發展,藉助行業的發展和企業的影響力,得到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以及更高效的成長速度。

後來,我通過互聯網結識了很多朋友,再加上自己的興趣愛好,時常發表一些文章和觀點。當時的我並沒有意識到,這是在工作之外又尋覓到的一個新的學習成長平臺。那時候的自媒體作者,往往都是各自領域的高手,又有獨到的視角和思維,願意和人分享,與這樣一批人在互聯網上過招,確實是非常過癮的事情。

跨界的行業交流會打破思維定位和傳統,我的很多觀點和思路就是基於吵架時閃現的火花,再通過討論逐漸完善的他山之石。

如果悶著頭自己想,未必會有結果。

如果不是幸運地趕上了移動通信的大發展,如果不是幸運地進入了自媒體圈子,我的狀況恐怕要比現在差很多。

既然認識到這是一個充斥著變化的時代,就要告誡自己:只是埋頭吃苦耐勞很難成功,而順應變化最重要的就是把握住變革的時機。

我剛工作的時候,研究生還是稀罕物,22歲本科畢業後開始工作是常態。現在的情形,能進到名企招生名單裡的,碩士畢業是起步價,即便讀到博士或者海外雙學歷也未必有優勢,開始工作時快30歲了。

娃娃們越來越聰明,基礎教育的難度越來越高,寶爸寶媽們表示輔導孩子的初中學習都感吃力,同時也在回憶自己上學的情形——上小學前只會玩,課外不上輔導班,最後也能考上大學;孩子現在的功課咋這麼難呢?

那麼問題來了:如今的孩子頭腦聰明,學習條件優越,學習方法科學,還有比以往更長的學習時間,為什麼走上工作崗位之後,很多地方的表現還不及原來的本科生?

一方面是因為知識爆炸,需要學習的內容太多;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校園教育主要教知識,而走上社會之後需要的能力,往往只能在實踐工作中持續培養和提高。

如果工作的平臺和個體適配,學習效率就高,成長速度也就快。

當年,我在中國移動總部這個平臺,有機會接觸全球最先進的IT科技知識和產品,甚至會有世界級的專家主動來找你交流,各種行業知識和實踐機會撲面而來。如果當時不在中國移動,甚至不在總部這個專業部門裡,都不太可能具備這麼好的條件。

來到華為這個平臺之後,我有幸拓展了視野,讓自己從運營商之外的視角看數字化世界,而且是全球化的,於是有了很多新的收穫和成長。如今再回頭看自己以前在移動時的一些想法和認識,未免過於狹隘保守和本位。

所以說,平臺不一樣,所能學到的知識就不一樣。通常來說,在一個地方學習的知識和技能是有天花板的,當學得差不多的時候,就可以考慮換一個地方。不一定非要跳槽,換崗也行。幸運的人自己沒變,但企業轉型升級了,也是一種平臺轉換的方式。

好的平臺不僅提供學習的條件,更能給人做事的空間。而且相對而言,後者更有價值,因為實踐出真知嘛。

但做什麼事,怎麼做事,也是有區別的。

在傳統的企業裡,流程和規則固化的場景下,無論是什麼級別的員工,都是一顆螺絲釘。如果他們做的工作中,一多半都是流程要求的規定動作,"努力"再久都只是原地打轉,也就未必什麼收穫和成長了。

年輕的組織中,往往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年輕人就容易得到做事的機會。而如果你運氣好,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平臺展示自己的創造力和激情,情形就完全不一樣了。

在快速成長的環境裡,能主導一件事情的發展,平臺給與相應的資源和支持,就可能成就一件偉業;即便是遇到的挫折甚至最終失敗,也是有收穫的。

完成全國移動電話漫遊計費結算中心一期工程建設的時候,我才24歲;推動全國的移動電話交換設備完成聯機採集改造的時候,我只有26歲。如果不是在剛剛成立的機構裡,怎麼會把這些重大項目交給毛頭小夥子?

全國範圍的BOSS系統集中化改造,以數據倉庫技術為核心的兩級經營分析系統,連接31個省公司的傳輸樞紐體系,以及後續的若干規劃和能力建設,都是我成長進步的重要階梯,很難想象如果沒有這些機會,我會是什麼樣的情況。

平臺決定了學習效率和成長空間,而快速成長的意義又如此明顯,那麼平臺的選擇就成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在合適的平臺上,成長速度快,獲得的信息和機遇比別人多,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幾率就比較高。

在充滿變化的時代,能跳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平臺絕對是好運氣,會驅動你迅速成長和提高,進而改變了你的知識結構和思想方法。

從效果來看,這種成長模式遠優於在一個地方勤勤懇懇工作一輩子。

然而,另一方面,好運氣也並非簡單粗暴地從天而降,所謂機會是被有準備的人,需要自己去爭取和努力。現在的兢兢業業埋頭苦幹,既是對得起現在的工作,也是給自己未來的好運攢人品。

祝大家好運!

想凭勤奋逆风翻盘?如今靠运气才有更大赢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