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在西安東郊,他們曾經很紅!看過這組照片的都被圈粉了……

激情燃燒的歲月

—藏在老廠區裡—

曾經

「工廠」這個詞散發著光芒

那時如果你是工廠子弟

一定是足以拿來炫耀的事

在西安東郊,他們曾經很紅!看過這組照片的都被圈粉了……

(動圖來自於影視作品)

那時在西安東郊

東方廠、秦川廠、崑崙廠、黃河廠

……

在大機器製造時代

它們印證了幾代東郊人的青春

一輩子在廠子裡工作、生活

廠就是家,家就是廠

他們的青春

曾紅過任何“小鮮肉”

在西安東郊,他們曾經很紅!看過這組照片的都被圈粉了……

今天

這些老廠房裡還有你的回憶嗎?

那些鏽紅的鐵,灰色的瓦

洋槐樹下的皮球

……

你要不要去找找看?

在西安東郊,他們曾經很紅!看過這組照片的都被圈粉了……

作為國家“一五”期間156項重點建設項目之一的崑崙廠(西安崑崙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始建於1953年,1957年正式建成投產,2001年由工廠改為公司制,是我國唯一、亞洲最大的航裝產品科研生產基地,是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所屬的國家重點企業。

建廠之初,大部分員工都是從祖國各地奔赴而來,六十多年來,他們攻堅克難,團結奮進,創造歷史,創造奇蹟,見證著國家和城市的發展。

在西安東郊,他們曾經很紅!看過這組照片的都被圈粉了……

在西安東郊,他們曾經很紅!看過這組照片的都被圈粉了……

▲1955年2月,原崑崙機械廠生產性建築開工典禮

大批有志青年

滿懷熱情奔赴西安

20世紀50年代,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一大批有識之士從祖國的五湖四海聚集西安,聚集到崑崙廠。

日前,記者來到崑崙廠,有幸見到了幾位在建廠之初從四面八方來援建的老前輩,他們都已頭髮花白,有的已經90歲高齡。回憶起來西安的時間,大家仍記得非常清楚。

在西安東郊,他們曾經很紅!看過這組照片的都被圈粉了……

在西安東郊,他們曾經很紅!看過這組照片的都被圈粉了……

▲由左至右:鄧存武、祖志祥、鍾永祥、邊文質、

王延儒、黃德璇、馬佑民、劉繼安

1954年,一位女大學生從北京來到西安,她是1952年從上海大學畢業的黃德璇,畢業後先分配到北京某軍工廠,1954年被調到西安崑崙廠。

1955年,已經工作7年的瀋陽人鍾永祥從黑龍江調到崑崙廠,那一年他25歲。鍾永祥笑稱:“當時和我一同被調來的有17個人,現在也就剩一兩個老人了,我一直任機械科科長,直到離休。”

1956年,邊文質、王延儒、祖志祥、鄧存武、劉繼安等有志青年懷揣著國家的調令和無限的熱情來到西安,進入崑崙廠工作,他們來自北京、南京、太原、重慶等地,在崑崙廠一干就是一輩子。

當時環境很艱苦

但大家幹勁十足

說到自己的工作經歷,大家都如數家珍,說到當時西安的模樣,也是歷歷在目。原崑崙廠老領導邊文質打趣地說,1956年來西安的時候,都是“噴氣式”汽車,車開過整條路烏煙瘴氣的,從鐘樓到紡織城的公共汽車一等就是兩個小時,趕不及等公交車,就坐當地農民的拉糞車,顛簸著在土路上往前走。當時的崑崙廠是建在麥田裡,四眼望去甚是荒涼。

從西院門到工地這一段路甚是難走,特別是遇到下雨天,黃德璇回憶說:“當時穿的高筒雨鞋,一腳下去,腳出來了雨鞋卻拔不出來。”老前輩們紛紛點頭,他們說:“那個時候雖然環境非常艱苦,但是大家都幹勁十足,積極投身到國家的建設中來。”

在西安東郊,他們曾經很紅!看過這組照片的都被圈粉了……

(動圖來自於影視作品)

“老兵工”祖志祥從1945年就在兵工廠工作,一路工作一路學習,1956年11月從北京調到西安擔任技術員,他說:“當時很多人都不願意來西安,別人不來我們來,拿著調令我們就來到了崑崙廠。”

一輩子只幹工人的鄧存武回憶起自己的工作經歷非常滿足,他說:“從工作到退休,我只幹了一份工作就是工人,幾乎所有的廠所有的工種我都幹過,其實有很多提幹的機會,但是我都拒絕了。”

用奉獻和智慧

攻堅克難創造奇蹟

在崑崙廠走過的大半個世紀的歷程中,有一件大事,每一個崑崙人都有深深的體會,那就是“七零四”大會戰——1970年第四季度,全廠決定用第四季度四分之一的時間完成四分之三的任務。“一個心眼把活幹完,一顆紅心兩手準備”,是當時每個人完成任務堅定的信念,眾志成城,最終會戰大捷。

在西安東郊,他們曾經很紅!看過這組照片的都被圈粉了……

▲當年工作場景

邊文質說:“那個時候全廠幾千人幾乎不休假,全部住在廠裡,不回家,每天幾乎就是吃完飯就幹活,每餐兩個饃就著鹹菜喝些熱水,累了就趴在辦公桌上睡,醒來就幹活。”祖志祥每天奔走在各個崗位之間,每天下班都會開碰頭會,他說,每天工作完腿都疼得不行,幾十年如一日;“刀具大王”劉繼安從進入崑崙廠開始,在金屬切削刀具方面刻苦鑽研,從一名普通工人逐步成長為技師、高級技師、工程師,他設計的各類專用刀具,革新了多型產品的加工工藝,解決了工廠許多機械加工難題,他設計的“微調單刃鉸刀”獲國家專利。

在西安東郊,他們曾經很紅!看過這組照片的都被圈粉了……

在西安東郊,他們曾經很紅!看過這組照片的都被圈粉了……

▲當年工作場景

說到“刀具大王”不得不提到兩次重要工藝的革新。其中一個是,工廠某關鍵零件的內型槽盲孔加工為關鍵工序,前蘇聯的工藝為:銑-插-鉗工修銼,工序多且加工複雜,對生產工人尤其是鉗工的技術水平要求很高,導致零件的廢品率較高。劉繼安認真研究了零件的結構,設計了一種盲孔推削插刀,用一道工序替代了之前的三道工序,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質量穩定,成品率達到100%。另一個是工廠某產品中有一種特形零件為六頭螺紋,普通加工方法是在車床上一刀一刀車削好一頭螺紋後,再依次加工下一個頭的螺紋。一個零件需要進刀120次,耗時2小時30分以上,效率極低且質量不穩定,生產進度因此嚴重受阻。劉繼安受命進行項目攻關,設計出一把“六頭螺紋螺旋拉刀”,該拉刀裝夾在機床上,拉制出一個合格零件僅需要1分40秒。

在西安東郊,他們曾經很紅!看過這組照片的都被圈粉了……

在西安東郊,他們曾經很紅!看過這組照片的都被圈粉了……

在西安東郊,他們曾經很紅!看過這組照片的都被圈粉了……

▲當年工廠內場景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太多的崑崙人青春禮讚報國志,甘灑熱血寫崑崙。新老崑崙人幾十年如一日,他們用無私的奉獻、堅韌的努力和鑽研的智慧,在西安的發展史上寫下了精彩的一筆。

華商報記者 李亦南 杜蒙

西遷故事,哪一個有你的回憶?

在西安東郊,他們曾經很紅!看過這組照片的都被圈粉了……

即日起,本報聯合西安華潤置地推出“最美西安人”系列報道,歡迎您推薦並講述更多在為西安奉獻拼搏人的美好故事。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人物故事,可以通過來電、郵件推薦或者來稿的形式,講述你身邊的“最美西安人”故事。

推薦形式:

1.人物故事(請註明姓名、年齡、人物故事以及聯繫方式等)

2.西安老照片,可以是不同時期城市面貌的照片,也可以是老物件(請標明時期和圖片內容)

3. 所有來稿請發送至[email protected]或致電029-6250269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