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8 晚清京城一家酒樓,專營剩菜剩飯,富商大賈們排隊也要品嚐美味

清宮之中,吃飯是天字第一號大事,按照宮廷的規矩,級別不同,所享受到的待遇也不同,這在宮裡被稱為“宮份”。而皇帝作為一國之君,自然宮份最高。康熙之前的清代帝王所用膳食相對簡單,隨著國力提升和經濟的發展以及受到漢族飲食習慣的影響,宮廷之中奢華之風日盛,膳食越來越講究。

晚清京城一家酒樓,專營剩菜剩飯,富商大賈們排隊也要品嚐美味

到了乾隆時,大清強盛,國庫充盈,這種現象也被體現到了餐桌之上。乾隆皇帝每次用膳,菜餚一般都在四、五十種以上。自乾隆以後,歷朝皇帝都以此為標準,甚至多達上百種。

而且,越到清朝後期,國力漸微之時,皇帝的膳食反而越加鋪張,但這些只是徒有其表的門面功夫,皇帝根本吃不了那麼多的食物,許多菜餚只是拿上來擺擺樣子罷了。光緒時,甚至出現皇帝面前的菜餚才是新鮮的,放的遠的則第二天還要端上來,好飯好菜甚至都是變質的。

晚清京城一家酒樓,專營剩菜剩飯,富商大賈們排隊也要品嚐美味

按照規矩,皇帝每天早、晚兩頓飯的菜餚要有上百種之多,但皇帝真正吃的也許只有兩三道,而且也僅僅是動動筷子,夾幾口淺嘗即止,更多的則是原封不動地撤下。

那麼剩下的菜餚怎麼處理呢?多數情況下都會賞賜給身邊的太監宮女,但他們也吃不了這麼多,這種情況下,他們就想出了一個生財的辦法。

晚清京城一家酒樓,專營剩菜剩飯,富商大賈們排隊也要品嚐美味

太監、宮女們把皇帝用過的飯菜留起來,讓小太監打包送到宮外的餐館,以此賺些銀子。在宮裡,太監、宮女每個月都有宮份,也就是說每個月都有固定收入,但發下來的銀子不多,他們為了養家,都會掙些外快。把皇帝和各宮主子吃剩下的菜餚賣給宮外的餐館是賺外快的一種方法,而且獲利頗豐,在貼補家用的同時也為自己攢些積蓄,以備日後出宮之後生活所用。

這些太監、宮女都有各自熟悉的餐館,這其中以地處東華門的東興樓最為有名。東興樓創建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四合院,東興樓毗鄰皇宮,文武官員上朝必經此地,其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晚清京城一家酒樓,專營剩菜剩飯,富商大賈們排隊也要品嚐美味

正因為臨近皇宮方便傳送,所以很多太監、宮女都會把飯菜送到這裡。菜送出來的時候大多已經變涼了,但只需微微加熱,就跟新做出來的一樣。菜館看中的就是這份皇家的貴氣,即便是剩菜剩飯但只要能夠品嚐到皇帝的御膳,這份殊榮讓無數人趨之若鶩。

因此,前來東興樓品嚐“剩菜剩飯”的人絡繹不絕,同時,東興樓被同行譽為“八大”魯菜之首,菜餚製作講究,口味獨特,這也是完全得益於廚師從宮中傳出的菜餚裡學習宮廷技法。

晚清京城一家酒樓,專營剩菜剩飯,富商大賈們排隊也要品嚐美味

東興樓承接從宮裡送出的菜餚,讓普通百姓得享皇帝的待遇,反之,皇帝也要感受普通百姓的口味。東興樓因為遠近馳名,口味絕佳,也吸引了皇宮內的大小主子們。慈禧太后、溥儀皇帝就曾多次叫過東興樓的外賣,也順便體驗一下平民百姓的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