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8 李世民篡改唐史,为隐瞒弑兄杀弟外另一桩他深为忌惮的大事

李世民看了起居注,告诉房玄龄:不必替他遮遮掩掩,反正玄武门事件本来就是像“周公诛管、蔡,季友鸩叔牙”那样的义举,目的是为了“安社稷、利万民”,所以史官大可不必有什么思想负担,更不必用“隐语”和“浮词”来替玄武门事件进行粉饰。

李世民篡改唐史,为隐瞒弑兄杀弟外另一桩他深为忌惮的大事

李世民

李世民所谓的“周公诛管、蔡,季友鸩叔牙”、“安社稷、利万民”等语,其实是为玄武门之变定下了一个政治基调,也是为史官们修改史书提供一个钦定的指导思想。

李世民要史官们把他利用阴谋手段夺取太子地位的宫廷政变写成‘安社稷、利万民’的正当义举,也就是要把他杀兄夺嫡之罪合理化。房玄龄、许敬宗正是遵照这种要求修改《实录》的。”

李世民篡改唐史,为隐瞒弑兄杀弟外另一桩他深为忌惮的大事

长安

时至今日,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贞观史臣在玄武门之变的前前后后确实对李世民作了一定程度上的美化,与此同时,李建成和李元吉则遭到贞观史臣不遗余力的口诛笔伐,被描写成了彻头彻尾的昏庸之辈、卑劣小人,甚至是衣冠禽兽。

一,对李世民加以美化和粉饰;二,对李建成和李元吉加以丑化和歪曲;三,对有关玄武门事件的许多关键性细节加以改动和增删。

李世民篡改唐史,为隐瞒弑兄杀弟外另一桩他深为忌惮的大事

李世民

李世民在玄武门前亲手射杀兄长李建成,仍然白纸黑字地保留在史册当中,与齐王李元吉搏斗,最终杀之。还有,太子和齐王十个被封王的王子都遭残忍屠杀,为什么这一切,李世民都没有改动?他费尽心思修改史书到底在掩盖什么?

是否真如史书所载,高祖和近臣们正悠然自得地“泛舟海池”,沉浸在一片诗情画意之中,对宫门前正在发生的惨烈厮杀一无所知?是否直到尉迟敬德满身血迹、“擐甲持矛”地前来“宿卫”,高祖和一帮近臣才如梦初醒?

李世民篡改唐史,为隐瞒弑兄杀弟外另一桩他深为忌惮的大事

长安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敦煌写本《唐太宗入冥记》记载,有人问:大唐天子太宗皇帝在武德九年,为甚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

可见《唐太宗入冥记》中所提到的“囚慈父于后宫”的说法,在唐朝已经广泛流传于民间。

李世民的计划是先在玄武门伏击太子,成功后进入太极宫挟持高祖,虽然宫城北门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被李世民策反。但高祖的卫队依然会保护皇帝,这将是一场恶战,而一旦动起手来,高祖的安全也就难以保证,显然李世民已经做好了弑父的准备。

李世民篡改唐史,为隐瞒弑兄杀弟外另一桩他深为忌惮的大事

李世民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玄武门之变当日,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带领一干亲信和“素所蓄养的八百勇士”埋伏于玄武门,伏击太子。直至将太子和齐王杀死,李世民率领大队人马奔向太极宫,留下张公谨和少数人马守玄武门。

太极宫前一番恶斗,血流宫城,好在没有伤及高祖,遂将高祖和重臣囚于海池。

太子李建成的部下、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得知太子身死,与副护军薛万彻、屈直府左车骑谢叔方率领东宫和齐王府的精锐兵马两千人,急驰赶到玄武门,准备为太子和齐王报仇。张公谨膂力过人,他独自关闭了大门,挡住冯立等人。

李世民篡改唐史,为隐瞒弑兄杀弟外另一桩他深为忌惮的大事

玄武门

云麾将军敬君弘与中郎将吕世衡大声呼喊着向冯立冲去,结果全部战死。把守玄武门的士兵与薛万彻等人奋力交战,持续了很长时间,薛万彻擂鼓呐喊,准备进攻秦王府,将士们大为恐惧。李世民领数百人复又杀回玄武门,冯立等人逃散。

李世民篡改唐史,为隐瞒弑兄杀弟外另一桩他深为忌惮的大事

伏击

李世民弑兄、杀弟、屠侄的那些真相都可以不改,却偏偏删改了血洗太极宫,只因血洗太极宫这一段将会坐实了他“不忠不孝、悖逆君父”的罪名,以至于比弑兄杀弟在良心上更难以承担、以礼教伦常的标准来看更不可原谅,因而在面对后辈和世人的时候更难以启齿。摘自国学读书会 请关注:远方的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