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中琉友好交往的見證——福州的琉球墓園

中琉友好交往的見證——福州的琉球墓園

琉球位於臺灣東北,由36個島嶼組成,原是中國的藩屬國。中琉交流往來,最早可上溯至隋大業元年(605)。《隋書》中稱琉球為“流求”,《元史》裡則寫作“瑠求”。雙方的交往至明清有了很大的發展。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關係,於洪武五年(1372)派楊載持詔諭琉球;同年12月,中山王察度遣弟泰期奉表入貢,掀開了明清兩朝中琉兩國的藩屬關係史。史料顯示,至清同治八年(1869),琉球派遣官費生24批共81人到中國學習,自費生人數更是數倍於官費生。

中琉友好交往的見證——福州的琉球墓園

由於福州是冊封琉球的始發地,又是與琉球通商的唯一口岸,所以自費生都先在柔遠驛(琉球館)延師受業,讀書習禮。他們與官費生不同,除儒學之外,還涉及天文、地理、醫學、音樂、繪畫以及農業、手工業等科技和實用知識。其中學有所長,表現突出的如金鏘、魏士哲等,還被譽稱“福州先生”。自費生程順,拜在福州鴻儒陳元輔、竺天植門下,潛心鑽研儒家思想4年,返回琉球后以傳播儒學著稱,成為當地名人。在儒學的影響下,琉球社會安定,教育發達,與中國的貿易日益發展。

中琉友好交往的見證——福州的琉球墓園

在明清兩代500多年間,福建海路成為兩地交往的必經之途,福州更是使船互往的重要啟航港。琉球號稱“萬國津樑”,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向以東北亞和東南亞的貿易中轉站著稱。但正是通過中琉友好往來,才改變琉球“縛竹為伐,不駕舟楫”的落後局面,造船業和航海商貿有了長足發展。中國先進的政治、經濟、文化,正是通過福州這個重要窗口,影響著琉球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琉友好交往的見證——福州的琉球墓園

位於福州市內南公園斜對面的柔遠驛,是明清兩代用於接待琉球國使者的場所。明代官方稱為“進貢廠柔遠驛”,民間稱為“琉球館”。始建於明成化八年(1472),重建於清康熙六年(1667),嘉慶、同治兩朝曾大修過。當時有63間房舍,可見規模不小。幾百年間,這裡住過多少謝恩使、慶賀使、進香使,又有幾多商人和留學生在此逗留,現在已難以考究了。1992年.此館修繕闢為“福州對外友好關係史館”,館內陳列不少福州與琉球往來的史蹟展品,後天井還收藏數十方琉球人的墓碑。

中琉友好交往的見證——福州的琉球墓園

雙方交往期間,有大批琉球人來華。福州府是清廷對琉球唯一開放的口岸,病故的商人大多在福州府購地安葬。據載,其中亡故的578人,由親友契買山地,均被就地安葬福州各處。據說在福州的琉球墓原先有79座,現大部分已不存在;尚存的墓碑一般刻有“琉球國”字樣和死者姓名、卒年、職務及墓地的長、寬尺寸。根據在福州倉前山望北臺附近發現的一塊道光二十年(1840)石刻上的記載,琉球朝貢人員遭遇颱風或者疾病去世後,大多葬在倉山區白泉庵、長安山,南門外吉祥山以及東門外金雞山等處。

中琉友好交往的見證——福州的琉球墓園

倉山區依山傍水,曾是清代以來琉球人來華的聚居地,近年來,有關歷史文物屢被發現。清代以後的琉球墓葬區主要集中在倉山區的白泉庵一帶。20世紀50~60年代,許多琉球墓地被毀壞,現存的琉球墓大多集中在白泉庵、鰲頭鳳嶺、陳坑山、張坑山(今長安山)等地。其中長安山南坡8座,磨層山北坡4座,兩山交界處1座,鄰近的上渡塔仔村也有1座。人們把這一帶的14座琉球墓統稱為“琉球墓群”。資料表明,福州的高蓋山、福建建築學校和連江縣定海鎮等,也都發現有琉球墓葬。

中琉友好交往的見證——福州的琉球墓園

白泉庵的琉球國正議大夫墳塋保存完整,墓碑上書:“琉球國,正議大夫屋宜親雲上鄭公諱國楨墓,乾隆十七年壬申六月吉旦逝。”據史料記載,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明太祖朱元璋特賜“聞人善舟者三十六姓”移居琉球擔任航海任務,以便琉球貢使往來。福州長樂縣人鄭義才是其中之一,而這“正議大夫”,即鄭義才的第十三世孫。清乾隆十六年(1751),琉球國王尚敬逝世,鄭受國王世子尚穆的派遣,捧諮赴閩取道入京,訃告於中國朝廷,可是他剛剛到閩就病死了,遂被葬此。

中琉友好交往的見證——福州的琉球墓園

倉山白泉庵內的琉球墓群

上渡的塔仔村也有一臺乾隆時的琉球墓。這臺墓背山面江,朝向洪山橋。墓碑用青石製作,高62釐米,寬45釐米,上刻:“琉球墓,乾隆丁未十月二十九日葬,那霸府之內西村大唐舡定加子與那嶺築登之墓。乙卯十月廿七日改造立。長二丈五尺,橫一丈五尺。”

中琉友好交往的見證——福州的琉球墓園

福州長安山的琉球墓園,清代為安葬琉球來華亡故人員的墓區。1980年7月,以那霸市市長平良良松為團長的“沖繩縣第二次各界友好之翼訪中團”訪問福州,福州與那霸市締結友好城市。那霸市的琉球人後裔提供相關資料,請求尋找祖先墓葬,經福建師大歷史系人員查勘,共尋得十餘座。福州市人民政府撥專款對琉球墓群加以悉心保護,並列為福州市歷史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政府在清代安葬琉球來華亡故人員的墓區範圍內正式圍牆建造“琉球墓園”,漢文墓碑,記載有姓名、國籍、職務、住址、生卒年月及墓地尺寸等,佔地3120平方米。園內原有7座琉球墓,1987年從福建省郵電學校操場邊遷入2座,2006年,又從附近遷入l座,連同原有墓葬共10座,將“琉球墓園”劃入保護區。

中琉友好交往的見證——福州的琉球墓園

在“琉球墓園”的“河源親雲上”墓還有一段離奇的故事:“河源親雲上”是琉球國王府財政官(“親雲上”是王府職稱),原名河源朝忠,中國名向維藩。乾隆五十六年(1717)受琉球王委派來福建接貢,翌年病死榕城,被安葬於市郊的倉山附近,至今已近300年,其後人沒有停止過尋找先人墓地的努力。1980年之後,河源的後裔多次來閩尋其墓葬未果。2006年8月,65歲的河源朝德翁帶領親族再次來福州尋找,依然杳無音信。準備放棄之際,卻在一次偶然散步中奇蹟般發現了埋沒在荒野蔓草中的墓址!百感交集的朝德翁撫摩著墓碑,老淚縱橫,失聲啜泣。應河源家族請求,福州市有關部門將荒野裡的河源朝忠墓遷到白泉庵的琉球墓群裡,與其他9個琉球人一同安眠於斯。

中琉友好交往的見證——福州的琉球墓園

此外,在福州東門外金雞山等處,清代時仍有完整的琉球墓群,福建省博物館藏有一方“兼署福州南臺海防總補分府管理關課……”殘碑,是清代福州與琉球友好關係史上的又一個物證。這石碑立於清道光二十年(1840)八月二卜日,長1米許,從碑文內容看,是政府要求福州當地居民保護琉球國僑民及經商人士葬在福州地區的墓地而出的告示,要求居民對“遠臨海外”的琉球國來客及其利益予以尊重和保護,告誡遠近居民不得“傷墳及滅界佔地”,“如敢故違,一經指控,即由官府嚴究詳辦”。

此後,琉球每年均有社會團體和後裔前來拜謁,懷念先人。如今的琉球墓園已成為日本沖繩客人來榕必去的祭奠和參觀之處。

中琉友好交往的見證——福州的琉球墓園

琉球古國閩人後裔拜祭歷代琉球朝貢使的長眠之地福州琉球墓園

中琉友好交往的見證——福州的琉球墓園

“閩人三十六姓”後裔在長樂祖居拜祭祖先靈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