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2 女科学家住12年地窝子,沙漠腹地建起300亩植物园

女科学家住12年地窝子,沙漠腹地建起300亩植物园

常青(左)在采集荒漠植物的种子

新疆晨报讯(文/记者 秦金俐 图/受访者提供)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塔中,有一个占地300亩的美丽植物园,这个植物园不仅仅是油田职工休闲的好去处,更重要的是承担着培育筛选沙漠植物的重任。

沙拐枣、柽柳、沙打旺、补血草……春天,植物园里各种植物纷纷吐出嫩芽,鸟儿在树上鸣叫,让人几乎感受不到这是在沙漠深处。这片植物园是女科学家常青和她的同事们,花费20多年打造而成。

常青今年55岁,是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生地所)高级工程师。为了这片兴建这片绿洲,她住了12年地窝子。

荒漠建苗圃,地窝子一住12年

1991年,在生地所工作的常青被派往塔中,为沙漠油田基地的生物防护体培育筛选植物。在寸草不生的荒漠上建苗圃,听起来有点像天方夜谭,但是常青和她的同事们做到了。

当时的塔中油田正在筹建,常青和同事们只能自己动手挖地窝子住。地窝子是一种在沙漠化地区较简陋的居住方式,挖制方式比较简单:在地面以下挖约一米深的坑,形状四方,面积约两三米,四周用土坯或砖瓦垒起约半米的矮墙,顶上放几根椽子,再搭上树枝编成的筏子,再用草叶、泥巴盖顶。

但是在沙丘下挖坑可不容易,有时候花几个小时好不容易挖出一个坑,顷刻间被滑下来的流沙掩埋,又得重新开始。挖好沙坑,再找来红柳、梭梭等搭成屋顶,还要雇车从上百公里远的乡村拉来砖头,垒床、桌子、炉子……沙漠里沙暴频繁,第二天醒来常常被子上厚厚一层沙子,灰头土脸。地窝子的门被沙子堵了个严实,她就一点点抠出一条缝,再用铁锹挖出一条道。

头几年没有实验室,常青和同事们就把试验仪器搬到住宿的地窝子里工作。大多数时候,他们在野外搞实地研究。沙漠地下水是矿化度较高的“咸水”,经过多年的研究,他们逐步确定了主要植物适应灌溉水矿化度的范围。比如梭梭、柽柳、盐穗木和碱柴适应2—28克/升的矿化水,而沙拐枣、沙枣、胡杨和枸杞只适应2—15克/升的矿化水……为不同植物的生长环境提供了科学数据。在这样的地窝子,常青和她的同事们一呆就是12年。

半夜赶野兔,300亩植物园终成型

常青进沙漠工作的第二年女儿出生,但她只有冬天才能好好回去陪女儿,平时全靠丈夫照料。女儿小时候,每年春天她要离家时,女儿总是用小手拽着她的衣服不放哇哇地哭,每年的3月到11月,她都在沙漠里度过。“女儿现在25岁了,可我每次想起这些还是心疼的想流泪。”常青说。

生活上的困难常青没怎么放在心上,当时她一门心思想着赶快投入苗圃的建设。头两年,常青和同事们先引种沙漠中最常见的沙拐枣、红柳等植物,“先把风沙固定住,为种其他植物打基础。”她说,沙子里缺少养分,浇灌的水含盐量高,干热风、沙尘暴频繁,沙面流动性大等,即使这些平常植物在这里植物种生长要比其他地方难得多。

有时候,大家花了半个月种上的植物,一场沙尘暴来袭,大部分植物变得东倒西歪,甚至有些还被吹没了影,只得赶紧补种。还有时,补种的树苗好不容易成活,一夜间就被野兔啃光了下面的树皮。看着自己在烈日暴晒下汗流浃背种的树一棵棵死去,常青总是心疼地睡不着觉,“我们把每一棵树都当作自己的孩子细心照顾,为了它们能生存下来我们付出了太多汗水。”她说,那几年,大家经常轮流半夜起来赶野兔。

2002年,植物园300亩规模基本成型。多年来,常青和同事们以每年引进10多种植物的速度,补充苗圃中植物的种类。这些植物是他们先后从吐鲁番植物园、天山南北、宁夏、甘肃、青海和非洲等地引进的。

目前,植物园里有240多种植物生长,这是她和同事在20多年里,从引进的近600种植物中经过几轮淘汰选出来的。“这些植物耐盐碱、耐旱、耐高温,适合沙漠环境 。”

种植防护林,她在沙漠扎了根

自从进入沙漠,常青常年穿着油田工人的工作服,本来皮肤白皙的她也再没白过,“我美不美不重要,只要我种出来的树美我就心满意足。”她笑着说。

2003年,沙漠公路防护林开建,在此前,常青和同事们为此分三次进行了5年的研究。他们除了在试验基地种植培育,还在沙漠公路旁相继试种了1.2公里和30.8公里的防护林试验林。引进了60多种植物进行筛选,她和同事最终确定,沙漠公路灌溉水矿化度最适合梭梭、多枝柽柳和乔木沙拐枣生长。

近几年,常青把重点放在培育观赏性更强的沙漠植物上。她说,沙拐枣、柽柳和梭梭在沙漠公路两侧起到固沙作用,其实局部还可以种一些乔木和草本植物。她要做的就是,培育出“颜值高”还适合沙漠生长的植物,通过各种植物搭配种植,让防护林看起来“赏心悦目”。目前她和同事的研究部分已经运用,白刺、红皮沙拐枣、盐生草等都种进了防护林。“驾驶员走在这条最‘寂寞’的公路上时,至少能心情愉快,少些疲劳驾驶。”常青说。

常青和同事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仅用在沙漠公路防护林,还用在了克拉玛依、轮南等地。这两年,她和同事们致力于把研究成果推广到中亚、非洲一些国家,与之开展荒漠化防治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外人眼中的辛苦,对常青而言是一种快乐,这些日子,她忙着观察植物园里各种植物的长势,了解去年新引种的几种乔木长势如何,是否适合这里的环境。这么多年过去了,她也像自己的苗圃一样,在沙漠里扎下了根,舍不得离开,“我还要在这里大干5年,直到退休。”她说,在沙漠这么多年她的感悟就如沙漠公路旁树的一块标语——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晨报爆料热线:0991-88011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