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3 《易經》大智慧:守時、守中、守變

一、守時

《易經》第一卦乾卦的象辭就講:“潛龍勿用,見龍在田,飛龍在天,亢龍有悔”。就連興雲吐霧的龍,尚且需要能大能小,能升能隱,能高能低,否則飛的過高同樣會後悔,沒有任何神通的人,更需要認準時機才可“出頭”,也就是要學會守時。

我們這裡講到的第一點,關於守時,它不是準時,而是把握時機。在時機和時勢尚未成熟時,就要暫時蟄伏,保存實力,待時而動。“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齊白石,27歲才開始學習畫畫,但只能勉強餬口,年過半百還成為一名“北漂”,賣一張畫的錢還買不到一顆白菜。齊白石有句名言,“不叫一日閒過”,不管日子如何艱難,他仍每天堅持作畫,還開創了新的國畫手法,終於在58歲時,才聲名鵲起,迎來事業巔峰。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命運就是這樣,每個人的時間表是不一樣的,有人年少成名,有人大器晚成。

你的黃金時代不是不到,只是時候未到。關鍵是我們能否把握當下,時時修煉自己,不斷積澱提升,才能在機遇來臨時,守得雲開見月明。

《易經》大智慧:守時、守中、守變

二、守 中

《易經》言: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做人首先要中正立身,正道直行,做事光明磊落。正如孟子所說:“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曾國藩調任直隸總督後,醇親王託曾國藩的好友朱學勤轉來一封信,信中對曾國藩大加恭維,意圖結好。醇親王是慈禧的親妹夫,一般人對這樣的核心親貴,主動奉迎唯恐不及,曾國藩卻沒有給他覆信。

醇親王不甘罷休,又託曾國藩的另一好友黃倬轉寄詩文,希望曾國藩應和,但曾國藩仍然峻拒。此時的曾國藩早已不是原來的憤青,而是寓清於濁,處世圓融,所以曾國藩此舉令身邊人費解。曾國藩解釋道:此為“避內外交通之嫌”。

《易經》大智慧:守時、守中、守變

做人還是要中和待人。《中庸》中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人在沒有產生喜怒哀樂這些情感的時候,心中沒有受到外物的侵擾,是平和自然的,這樣的狀態就是中。就算是情緒發出來,也要對其有適中的度的控制,這就叫和。

所以,所謂的中和實際上就是對於自我情緒的控制。層次越高、越有智慧的人,也越懂得控制情緒中的人格和修養的意義。

有人說,“中庸有什麼難的,不就是做事圓滑些,遇到矛盾和稀泥就好了?”

其實,中庸之道體現在為人處世上就是:不走極端,不唱高調,凡事有度,話不說滿,事不做絕,剛柔並濟,進可以攻,退可以守,恰到好處。

中正立身,中和待人,中庸處世,所有的高明最後歸於平凡,這才是真正的大境界。

《易經》大智慧:守時、守中、守變

三、守 變

《易傳•繫辭》中講:“生生之謂易”。生生不息,循環往復,革故鼎新才是萬事萬物產生的本源。

馬雲曾說:“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東西,就是一切都在時刻改變,因此不要懼怕改變。”既然外部的萬事萬物都隨時在變,那如果做事還拘泥固執,不懂變通,又如何能成功呢?

《易傳•繫辭》中說:“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還解釋到:“變通者,趨時者也。”“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歸納起來就是,變通要合乎時宜,不可不變,也不可亂變。

接受變化,擁抱變化,不墨守成規,不拘泥於一格,逢大勢不踐小諾,處大事不拘小禮,才是應對變化的真諦。

只有掌握變化者,才能不負過往,無畏向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