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道家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职业景区运营人


要谈道家思想的精髓,就不得不提中国文化之源的易经(这里是泛指,从河图洛书伏羲八卦开始),不然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伏羲创八卦的时代是原始社会,丛林原则起主要作用。崇尚自然,尊重自然,自然主义是当时的时尚。后来老子的天地不仁,一阴一阳谓之道,道法自然,应当是继承了原始易经思想的精髓。但是,老子尚阴,偏离了阴阳的既斗争又平衡的精神,过份强调柔弱胜刚强。将道比作水的性格,忘记了风雷动大自然的残忍。一方继承了道法自然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也偏离了方向。成为道家思想的致命弱点。忘记了天地不仁的斗争精神。

孔子尚阳,主张入世,主张进取。承认天之道,德是道之行的易经原理。但重点却转入了,伦理道德的论述,过分强调仁义礼智信的教化。孔子伦理的论述,有人文主义的萌芽,是一大进步。同样背离了,天地不仁,道法自然的易经本义。同样成为儒学的致命弱点。

儒释道三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都有斗争精神不足的问题,缺乏阳刚之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弱点。也都背离了原始易经思想精髓。在学习传统文化时没有必要护短。丛林原则,实力说话,仍然是当今世界的基本原则。道德说教,只是统治的辅助手段。中国的兵家,六韬也好,孙子兵法也好,对战争有所论述,起到了辅助的作用,但都主张后发制人。

从周易的卦辞和爻辞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应当考虑,古人所处的时代和思想方法。不应当用现代人的思维方法,去要求古人。我的看法是,从伏羲八卦到周易,是崇尚自然主义的时代,其思想精髓更加可贵。周易既继承了古易经的思维方法。同时也开始转向,开始注意人文和伦理的东西。周易既是继承,也是背叛。孔子的易传更是如此,完全转向了人的道德修养。甚本舍去了,道法自然的思想主旨。

中国文化确实是博大精深,文化早熟,不仅较少的受宗教的影响,各种论述都达到了极致。学习研究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复古,也不是为了辩护,而是为了传承和发扬。

先天八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提倡的是自然主义。自然主义,人文主义,科学主义是人类思想发展史的三个阶段,各有各的作用和地位,不可能互相替代。


老梁139490047


我已经准备好了,很多人会往我身上拍砖,道家思想的精髓不是道,老子五千言是在表述道,都不是道本身。但老子明确告诉我们他是在表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这层表述是假的,老子讲得很清楚,表述是假的,这层意义【否定自己的表述】反而成为【我认为】是道家思想最大的精髓。

有多少人读【老子、庄子】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表述,但这些表述都不是道,还是在对道的一贯的表述,不管有多少人,有多少的表述都是假的【都要否定自己的表述那不是道,是道的表述】,对道的前赴后继的表述,丰富了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无论你摘取什么样的词汇【无为、有为、柔弱、处下】,这些词汇也是表述,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要绝的不是【圣、智、仁、义】而是对【圣、智、仁、义】的表述当作真的。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人们表述出【孝慈、忠臣】,这些表述都是【道、德、仁、义、礼】表述的继续贯彻。失道而后有德、失德而后有仁,失仁而后有义,失义而后有礼,礼都行不通了,也就会继续被人抛弃掉,贯彻下去,后边枝节上的表述,都是要被否定的,包括道的表述也是被否定的。在这个否定的表述中,道法才能通向道。在这个否定的表述中,【圣、智、仁、义】的表述才能通向【圣、智、仁、义】。

大道废,有仁义,大道不见了,只剩下了道的表述,虽然更高层次的道不见,当人们还能执行低层次的仁义。失仁义而后有礼,仁仪也不见了,只剩下了仁义的表述,礼出现了,人们还能执行礼。智慧出、有大伪,真正的智慧不见了,抱着智慧的表述当作真的,大伪就出现了。老子不是否定智慧而是否定把智慧的表述当作真的,就失去了真正的智慧。

老子要否定的不是表述,而是把表述直接当作真了。因为是非表述不可,道可传而不可受,可传的是道法,而不可受的是道。


认知框架


我觉得道家的精髓是有了‘’道‘’这个概念,其次才演化出了更多的哲学思想。老子认为万事万物都会回归到它的本源,而这个本源即是道,老子不知道怎么来描述它,只能勉强给他取名为‘’道‘’。牛顿曾认为,世间万物的背后像是有一只手推动着它前进,他认为有个‘’第一推动‘’。我觉得这个‘’第一推动‘’即是‘’道‘’。

道虽然看不见听不着,但是确是存在的,而且是无处不在。就像电磁场一样,看不见,但就是存在。所以《老子指归》中说‘’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当然道这种东西,以人类现在的科技是难以检测出来的。《抱补子》中说它‘’‘因兆类而为‘’有‘’,托潜寂而为‘’无‘’。它附着于天地万物之上便成为‘’存在‘’,寄寓于幽暗之中就转化为‘虚无‘。这非常像现代物理学所说的波粒二象性。‘’道‘’更像是一个程序,生成万物,推动万物,而本身是不动的。有点类似《黑客帝国》中的矩阵,当然这是我的猜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从电影中找答案。

老子认为,知道‘’道‘’是不够的,还应该有德性。所以他先写了道篇,后写德篇,编成了《道德经》。懂得道后,还要以德來推行,这样才能叫完整。修道之人,如果只管自己修行,而不帮助别人,不教导别人,是不能成为一个得道的人的。

根据‘’道‘’这个最高准则,后来才有了顺应自然,以柔克刚,无知无欲无为,不争等概念。

‘’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作为,老子所说的无为

是指要人们以‘’无为‘’的逻辑方法去寻找事物变化前的形态,如果能运用‘’无为‘’的方法,就可以避开不利的情况,使不利转化为有利。

顺应自然是叫人们不要过多的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保持宁静纯洁的天性。因为人们如果一味的追求外在的享受,心灵就会日趋空虚,从而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事情。老子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应该同步发展才是最好的。

不争是指人应该像水一样,不与万物相争,正因为不争,所以不会招来怨恨。



奥义奇谈


道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主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教祖级人物,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将我们的先祖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的思想智慧,经过立论、辩论、整理,最后形成千古名篇巨著《道德经»。


所以,有“老子天下第一”的说法。

老子代表的道家思想的精髓就是“道”。意思是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其客观规律,老子的“德”,就是指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道的一切根基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法”意思为效法、遵循之意。


体现在,顺自然之理而为,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


就是说,宇宙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皆有道,“道”所对应的就是万事万物的生存、发展、演变的规律,讲究的是“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许多人将“无为”理解为无所作为,顺其自然,甚至一直以来都给这种思想,印上了消极的烙印,这种理解或有偏差。


正确的解释是,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就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其结果自然就是正确的。


顺应了这个规律,就会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国家则长治久安,人则自然心存正念。


违背了这种自然规律,或者反其道而行之,就会同外界产生抵触、摩擦,走向成功的反面,甚至灭亡。

顺其自然,必须了解事物的本质、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顺势而为,而不是“无为”。


关于“道”,老子在《道德经》里,特别推崇水的道性,认为水乃万物之灵,具有泽被万物而不争成果的秉赋,遇圆则圆,逢方则方,遇山绕道,顺势而为,应景而变,雨雪冰霜皆为水,看似无为而治,实则有道有得。


九曲黄河,关山阻隔、道路曲折,但东流入海的目标从未动摇,虽经百转千回,最终奔向大海的怀抱,并以海纳百川之博大胸怀,容纳万千江河湖海。


这就是“道”的力量。看似柔软无为,实则蕴藏无穷能量。


最为关键的是,水功比天高,却从不与谁争一时之长短,水虽至柔,却能以柔克刚,不仅随时可以变换自己的形态,滴水的力量叠加起来可以击穿坚硬的磐石。


水的自然特性,最接近“道”,最能体现道家思想的精髓。


难怪先哲要发出“上善若水”的赞叹!告诉人们做人、做事要以水的品性为准则。


老子总会不失时机地讲解自己有关“道”的主张。


有一次,孔子向老子问“道”,老子答:圣人处世,遇事而不背,事迁而不守,顺物流转,任事自然。调和而顺应者,有德之人也;随势而顺应者,得道之人也。


纵观整个人类历史进程,凡一切按照天地人之“道”,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做事者,皆为有道之人,追随者众,最终会到达理想的彼岸。

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看到了国内封建帝制的腐朽与没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进步与发展不相适应,发出了来自心底的呐喊“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正因为顺应了世界潮流的发展和规律,才会得到众多有识之士的拥护和追随,历经磨难,终成伟业。


近代,蒋介石,人不可说无才,武器不可为不精良,占尽天时、地利和人气。


但是,他逆历史潮流而动,违反天道,不能顺势而为,尽管他使尽了招数,杀了许多不同政见的民主人士,仍然改变不了兵败如山倒的结局。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思维和性格,教会我们效法“天道”,尊重人的本性,更尊敬自然的法则。


十 九 大 报 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倡生态文明。


“道”,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和喧嚣变革的年代。


无论是职场、社交和婚姻生活,无不有道的存在,学习国学、道家思想,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对我们做人,做事,立业,持家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荒海拾书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基本经典。道德经约5000字,前37章是“道经”。后44章是“德经”。我从三个角度分析一下:

第一:《道德经》以道为核心,贯穿了“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道家思想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根本,宇宙之始,提倡:自然,无为。由此主张政治上“无为”,道德上的“上德不德”,养生上的“清净寡欲”

第二:道家阐述的是宇宙的基本原理,只有在长期的修行,沉思中才能慢慢顿悟。道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在,道在天,也在人,在身也在心。

第三:道的特征就是:虚无,自然,清净,无为,纯粹,素朴,平易,恬淡,柔弱,不争。道在遥远的宇宙,道也在我们日常的生活。我们的一言一行,一胖一瘦,一成一败都在道中。无为而无不为。

我是自哲学创始人,感谢您点击右上角关注我!





Waterkey


道家是中国文化中的主要流派。虽然说儒家学派长期以来占据中国文化的主流,但是道家文化始终和儒家文化一起,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忽隐忽现。可以说,道家文化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和气质。我们的内心深处,一定是端坐着一个孔子,他告诉我们,人生当努力有为,也一定会端坐着一个老子,他会告诉我们,做人别太累,追逐梦想追逐声色犬马全都没有意义,不如无为而为,不如荡舟五湖烟海之中,做个快乐的闲人。

所以,你年轻时候肯定是儒家,年老时候肯定是道家,你得意的时候肯定是儒家,你失意的时候就会想起道家。在中国文化的组成中,儒家是坚硬的,道家是柔软的。这是中国文化儒道互补的底色。

那么,道家思想的精髓到底是什么呢?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就像是道家的追求一样,简单简便简洁,我尽量说的通俗一点!

1.小国寡民的乌托邦的政治思想。其实,道家思想是很厌恶政治的,它不像是儒家思想一样,非要在社会上出人头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认为这样很累,不符合自然规律。儒家追求小康社会、天下大同,实现王道理想。而道家特别是老子,则追求最好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大家没事就在家里呆着,也不要出来乱跑,在家里修身养性是很美好的状态。所以老子说理想的政治形态就是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把兵器都收起来,把那些新发明的武器、工具都弃之不用,完全回到一种原始的田园牧歌的生活。所以,道家思想在政治上在国家的治理上,就是无为。无为就是不要瞎折腾,就是要像炒小鱼一样,别去乱翻。所以道家认为,一个明智的君主,治理国家的原则有三条:第一是守柔处弱,你就别逞强就示弱,二是不争,你不和别人争,别人自然就不和你争,三是为无为,事无事。就是一切按照天地之道来,不去做那些没有意义的违反天地大道的事情。

2.道家反对有所谓的智慧。道家认为,人变聪明了,这个世界就会坏掉。所以他反对提倡什么仁义礼智,认为这就是世界坏掉了之后,为了补救这个世界,才提出来的。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出了事情采取补救呢?不如从源头上去解决。如何解决,就是反对一切的聪明智慧。所以庄子就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你的人生却是短暂的,你干嘛整天累得像条狗去学习呢?你非要去学,那么你是个大傻子。这一点,和儒家是完全不同的。儒家强调为学日益,说学习就要每天下功夫,增益你人生的智慧,而道家认为这个是错误的,要为道日损,就是要减少你的知识,减少你的欲望,减少你的社会活动,这样你才能无限接近于道。也就是说,儒家的人生做的是加法,道家的人生做的是减法!

3.道家追求的是个人的绝对的逍遥和自由。我们知道,儒家特别重视人在集体中的作用,他的最高理想就是立德立言立功,生而为人,你得为社会国家天下做贡献,你是一个单位人集体人,你并不是你自己。而道家与此完全相反。道家特别重视个人的价值,我只要自己开心,自己逍遥,我不去求任何人,别人也别来求我,我不去干涉任何人的自由,别人也要保证我的自由。而道家认为的人的绝对自由是什么呢?是与自然的天人合一,用庄子的话说就是无所待的逍遥游。所以,儒家往往追求做官,道家追求隐居,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4.道家追求完全超脱生死。儒家对生死很看重,但是道家认为,人就是和草木一样的,春天来了,咱们就疯狂生长,秋天来了,咱们就静静地离去,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没有什么可怕的,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所以,庄子的老婆死了,庄子在那儿敲锣打鼓地兴高采烈,好多人认为庄子肯定外面有人了,所谓升官发财死老婆,人生三大喜事。这就完全不懂道家哲学,完全误解了庄子。

道家思想的精髓还有很多,限于篇幅的关系,就说这么多!


好玩的国学


中华传统文化“道”“儒”“释”各有特点,但三家之间有着彼此互补的作用,所以一直有“道治身,儒治世,佛治心”的说法。

单说一下道家:道家所提倡的做人学问,是指让人实事求是,光明磊落,机敏大度,能伸能屈,把握尺度,掌控分寸,专注突破,学会选择,懂得放弃,敢于决断,顾全大局,能谋善断,运筹帷幄…………。其中也有左右逢源,圆滑智慧其目得是让人懂得这些知识,既能防止别人伤害自己,又能在人生之路增加竞争力,广交人脉,左右逢源,方能达到事事畅通无阻。



中华文化,举世无双,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令全世界赞叹,羡慕的中华文化,我们为此而自豪。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道,儒,释,的成功哲学,密切结合我们实际生活,可以用古人智慧,解决我们现代人所遇到的许多问题,例如:事业管理,婚姻家庭,为人处事,结交人脉,职场进退,修心养性,健康身心…………。

博大精深,瀚若烟海的中华文化,用最精典,最实用的人生哲学,指导着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人做事,指导我们顺利地成就事业和人生。


奇尧最棒


道家思想精髓,以老子道德经而论,精髓在归根食母,返朴归真。并且,老子给出了完整系统的阐述。在思维方式上也给了人类文明以不同路径的提示。

我们通常的生命指向是内在生命向外放射的,思维方式也是从感性到理性提炼积累的。但是,这就象花木只知道舒枝长叶一样,是内在精华的展现和损耗。我们必须知道我们生命的精髓在根柢,根柢深厚,生命才能长久,注意培根固本,才能体悟万物本源与道合真。以此思维,在认识方式上就必须有一个不同于理性思维的方法,就是为道日损,无为致虚。在对待生命和万物的方法上就必须有一套不同凡俗的生命方式,就是贵柔取静修炼性命。

我们知道我们的世俗生活和物质文明是建立在理性认识基础上的,所以,有一套认识论体系,包括什么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实践等认识方法。以此认识论基础建立了社会政治体系,创造了一系列科学体系。但是,也因此把人类的思维局限在了这个智识向外投射的方向。以至于我们大多数人除了肯定、否定别人的认识以论证自己的认识以外在思维方式上不知道完全否定式的思维及其意义。于是,我们有人有一种理性认识的武断和霸道,有人以理性认识基础的知识体系极力地否定批判一些他们认为的不科学、玄学、中医之类。

那么,有了老子这个方向的道德论述,我们就可以知道还有一种为道日损的可称为损式思维的思维方式。这种损式思维方式不肯定你通常推崇的任何你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所以,老子用你通常不能理解的语言告诉人们: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绝学无忧。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方面的一系列论述使我们的认识和精神世界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世俗欲望张驰的文化方向。这在传统五术文化中就是山,就是修养道德,就是求仙真之境。这个认识论方向产生的文化与学科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如修养性命、中医、象、卜、武术等,是人类文明的另一面,与理性思维的文明成果互相作用,也放射出不少物质文化成果如炼制药物、地理建筑等,与理性思维的文明成果共同构成了人类文化与文明的阴阳太极。所以,人类如果可以把老子这种认识论的阴阳两路普传为普遍认识,则人类文化也就少了不少无端的争吵和攻击,从而使人类文化发展更完整更圆融!


玄谷真人


说到道家的思想精髓,“道”“无为”算是最核心的内容了。很多人理解有偏差,或者不全面,于是便有了道家“消极无为”的说法。这里误解很大,此“无为”不是消极的“无为”。不能用简单的“消极”“积极”来进行解释,因为他已经超出了消极积极的范畴。解释之前我们看看“无为”是怎么提出来的。

“无为”的提出来,还要从认识“道”开始。那么先看看什么是“道”,“道”是老子提出来的,用来解释万物本源的东西,是理解万物演化机制的东西。它是万物演化的根本,那么老子是怎么得“道”的呢?他通过不断的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这种对立关系。老子全篇都在讲这种“对立性”,以及这种“对立性”的演化关系,随便翻翻道德经,就能看到“黑白”“长短”“高下 ”“有无”“欲不欲”“有为无为““上中下”“争不争”“左右”这种“对立”关系,以及这种“对立”关系的形成。那么这种“对立关系”怎么来的,就是从“道”演化来的。所谓的“道生一,一生二”中的“二”,太极生两仪中的两仪“阴阳”。计算机中1和0。参照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来理解1和0是怎么作用的。通过“有无”的作用,也就是电路的闭合开启。在1和0的基础上开开关关,加加减减,来决定整个硬件设备的状态参数。实现计算机设备各项功能参数,那么1和0就是整个计算机基础的表述。那么阴阳就是对万事万事的最基本对立关系的表述,通过这种最基本的对立关系的相对变幻,来衍生万事万物。

那么这种“对立关系”,又怎么和“无为”撤上联系的呢?因为这里的“无为”是超出“对立关系”的无为。这种“无”,说的是“混沌”,无状态,1和0之前的状态。一种没有参照物的状态,一种超出语言范畴,看似什么也没有,确是演化万物的根本,说的就是这种绝对的存在。“不以人为意志转移而改变的客观真理”。“揭示的是推演万物存在的根本机理”,老子想要说的就是教我们认识这种真理的存在,加以认识并利用。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这也是道家思想的精髓所在。


享太牢


道家思想的精髓?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对该思想的不同解读产生道家各个门派。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精髓是,自然。老子的观点,从道派生出的万事万物,蕴含着阴阳之理,阴阳相互作用使万物得以存在,从道到天,地,人的最终都归于自然。自然法则就是道的法则。道的法则也就是自然规律的法则,因此说,道家思想的精髓就是自然,自然是所有万物的归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