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清朝灭亡之后,宁古塔的犯人去哪了?

兰花草


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这是在清廷剧中最常见的发配方式。

先介绍历史背景,何为宁古塔?何为披甲人?

宁古塔在黑龙江的宁安县,后来被努尔哈赤看中此地。就作为了后金屯兵之所,也成为清朝龙兴之地,但是也相当的荒凉。


顺治皇帝登基之后,就将此地作为主要流放场所。一者是为了惩罚犯罪之人,要求其从北京走到黑龙江。二者是为了建设此地,不仅省了关押的口粮,还得了免费劳动力。

清朝强调人种等级制度,旗人是贵族阶级。另外还由低到高包括了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阿哈是奴隶,披甲人是降清的汉人,旗丁是相对较高的女贞人。

披甲人是自由人当中最低等级,除了平时行军打仗,还要负责基础经济建设。披甲人其实算作是旗人的半个奴隶,发与披甲人为奴,可想而知是奴隶的奴隶。


顺治15年宁古塔开始作为流放之地,一直到清朝灭亡,将近300年时间。其实宁古塔已经被改造得很好了,已经不再是昔日的荒凉地貌。

早年间一段被流放宁古塔,很多人直接选择自杀。一是由于路途遥远,坚持不到地方就累死。二是就算到了地方,由于太过荒芜,开垦太过困难,很多人也是被累死。

但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一直到清朝末年,宁古塔其实很适合人居住了。于是之前很多被流放来的罪犯,百分之九十以上都选择定居这里。也有一部分人,选择重新回归中原地区。


再额外说一点,其实到清朝后期,发配之地已经不再是宁古塔,而是改为又穷又荒凉的新疆地区。比如说林则徐由于虎门销烟,被发配到新疆地区改造。


史之策


清朝灭亡以后, 有一部分犯人 选择继续待在这里,而有一小部分人通过关系回家养老,其实直到满清灭亡,宁国塔经过了200多年的变迁,已经没有像当初那么可怕,它已经成为了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家园,有的人已经娶妻生子 ,拖家带口,选择继续生活在这里 也未尝不可。


“宁古塔”这三个字在顺治念经的时候 可是非常的可怕的,有的人甚至一听到都吓得 心肝脾胃肾都为之颤抖,因为那个地方在当时被称为“人间地狱”谁要是去了那个地方就等于一只脚 迈进可鬼门关, 不冻死也得累死,而更加凄惨的是, 人还没到那个地方 ,就已经在饥寒交迫中死去。

从我还上小学的时候, 我就听说过宁古塔这个地方,当时别人向我描述的时候,我的内心恐惧夹杂着好奇,当时我就在心里暗暗发誓, 等我长大以后 我一定要亲自去这个地方看一看到底有没有传说中说的那么恐怖。

后来我才知道别人给我讲的,是清朝初年宁古塔的面貌,到了清朝末年 ,它已经远没有 俺说中的那么让人不寒而栗了,经过 几代犯人 不眠不休的劳作,开垦,治理 宁古塔的面貌已经大为改观,宁古塔经过近200多年的变迁,它的环境 正逐渐适合人类居住。

而清朝末年被发挥到宁古塔的犯人,也已经不像当初那样,受尽人间的 千般疾苦,因为发配过来的人基本上都是达官贵人,在清末他们是有翻身的可能的,所以 您不谈那些管事的也不敢得罪他们,他们的日子过得倒也快活。

总结:满清灭亡之后,有的人甚至已经在这边结婚娶妻生子,也已经早已经习惯了这个地方的生存环境,而他们对自己生活过,和工作过的地方还是有很深的感情的 ,所以就舍不得回去就扎根在此地,而有小一部分人,由于有的年事已高 被家人接了回去养老。


佳宁姐姐说历史


清朝灭亡之后,宁古塔的犯人去哪了,都死了,只能去地下了。并非耸人听闻,而是正常现象。

宁古塔披甲人的福利与期限

自公元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开始,多数开国功勋随其入关,都享受起了繁华之地的荣华富贵。但是宁古塔作为大清的龙兴之地,又必须要有人去镇守与建设。所以,朝廷便将犯有重罪的犯人流放到宁古塔给镇守苦寒之地的披甲人为奴。其实,这也是一个变相的福利,用于安抚和奖励这些镇守黑龙江、吉林等苦寒地区的将士。

当然,这样的福利不可能是无限期。

  • 对于国家来说,这些开国功勋能有个一二代人享受这样的福利,也算他们有了交代。

  • 随着国家实际的发展需要,犯人一直流放宁古塔的策略也自然会随之改变。

  • 经过一二代犯人,近百年对宁古塔之地的建设,已有了明显的成效,所以同样没有必要再流放犯人再去进行建设。

大清国策发生重大调整,已重新设立犯人的流放之地

据《三流道里表》、《五军道里表》、《清代新疆流放研究》、《新疆条例说略》等史料中均有记载:公元1759年,自乾隆皇帝彻底平定新疆,设立伊利将军,统辖新疆天山南北两路的军政事务,一直到清朝灭亡,除去同光之时的民变以及阿古柏的侵扰之外,大清对新疆一直进行着有效的管理与治理。因此,西北一直被列为大清的经略重点,而甘肃、新疆两地也成为了朝廷遣犯的重点流放去处。同时,乾隆又将西南贵州的毕节县、兴义府安南县,云南曲靖府的南宁县、沾益州、陆凉州、平彝县;巴藏、两广等地也设为犯人的流放之地。也就是说,在乾隆彻底平定新疆之前,多数犯人都会流放到宁古塔,但是之后便变为甘肃、新疆、贵州、云南等地。但是,新疆、甘肃依旧为朝廷犯人的重点流放之地。

《三流道里表》新疆部分中规定,甘肃镇西厅、直隶迪化州、直隶哈密州为三等流犯应流地方等。同时,《五军道里表》新疆部分中更是对附近、近边、边远、极边、烟瘴等流放地点及路程做了详细的说明。

期间,大清为了平定厄鲁特蒙古在伊犁地区建立的准噶尔政权,造成当地人口锐减,千里无人烟的局面。为了巩固国防,开发新疆,解决人口稀少的问题。因此,乾隆制定了“移民实塞”的政治策略。目的,既给了死罪犯一条生路,也可以解决守土军队的粮食问题,还可缓解内地土地贫瘠,人多地少的弊端。同时,为了解决因男多女少,而容易引发暴动或逃亡的事件,朝廷便将农民起义失败被俘的将士妻女以及其它罪犯女子等,由地方官媒出面,将这些女子配给安分守己的犯人。到了清末光绪年间,经过百年的繁衍生息,这里的人口暴增了数十倍之多。

例如:备受乾隆器重的“铁齿铜牙”纪晓岚,在他45岁那年(公元1768年)时,因两淮盐运使卢见曾一案受到牵连,后被流放新疆。当时,由于两淮地区盐税一年亏空高达1000万两白银,而已经退休的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却被御史举报有贪污嫌疑。但是,当乾隆派人到卢家搜脏时,其家中却仅有少量财宝,因此他怀疑有人曾为其通风报信。

不久,书生李容向朝廷举报,说自己亲眼看到卢见曾的家人提早将钱财转移它处,而通风报信者便是翰林院的侍读学士纪晓岚。之所以纪晓岚甘冒风险,是因为两家有姻亲关系,即:纪晓岚大女儿嫁卢见曾孙子卢荫文。因此,乾隆一怒之下,将纪晓岚流放新疆进行赎罪。纪晓岚到了新疆后,备受提督温福器重,他经常请其修改奏章或代笔书写奏章。当温福离开时,还将一名叫“夏荷”的婢女赏赐给纪晓岚,后来该女子还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并留在了吉木萨尔县。

同时,道光年间,1841年6月28日,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曾被朝廷革去四品卿街,“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此外,在1900年,慈禧太后还将光绪皇帝堂兄,辅国将军,晋辅国公载澜,流放到新疆迪化(乌鲁木齐)、绥来两地居住。

所以说,从1759年乾隆平定新疆开始,到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历时长达153年。在此期间,犯人基本都不再流放到宁古塔,而是新疆等,所以当153年后清朝灭亡,之前发配到宁古塔的犯人岂不基本上已经老死他乡。


祥子谈历史


在影视剧和小说中,经常看到满清处理犯罪之人,发配宁古塔,宁古塔在那里,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实宁古塔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宁古塔满语是“六个”的意思。宁古塔旧城位于今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城村。努尔哈赤曾在此驻扎军队。康熙五年(1666)迁建新城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城地。顺治十年(1653)设昂邦章京(意为总管)镇守;康熙元年,更昂邦章京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十五年,将军移驻吉林乌拉(今吉林)城,以副都统镇守此地。光绪二十九年(1903)设绥芬厅于宁古塔,与副都统同城治理军政事务。三十三年裁副都统。宣统元年(1909),绥芬厅升为府,迁驻三岔口,1910年此地改置宁安府。1913年改为县。今为黑龙江省宁安市治所在地。

在唐朝或者是宋朝的时候,当时的犯罪一般都是分配一些沿海的地区,比如广东,沧州等地,因为当时这些地方没有得到开发,人员是非常的稀少的,将犯人发配到这里,可以多吃点苦头,好好的进行改造。而到了清朝时期,犯人大多都是发配到宁古塔了。其实宁古塔并不是那么的可怕,在当时宁古塔主要是非常的遥远,路途肯定很辛苦,所以,经历的困难非常多,这样一来,有很多人还没到达宁古塔便已经是死去了。

而到了宁古塔的人,就在那里开荒种地了,自然条件差一些,天气比较冷,有些人最后还是服满刑期回老家了,有些人被朝中人所救,离开了宁古塔,林则徐就在宁古塔服过刑,后来去了新疆,又被重用。其实,清朝末期后,满清就不往宁古塔发配犯人了,而且,宁古塔那时建社发展的也可以了。

今天的宁古塔可是风景秀丽的旅游区啊!那里风光无限好,雪景更是用语言无法描述,而且,发生在解放后剿匪的故事,也就发生在宁古塔的所在地,林海雪原电影电视小说都有,也是座山雕那些土匪当年占山为王的地方,说的就是昨天发生在宁古塔的故事。


历史的循环


在清朝,犯人们特别怕发配宁古塔,有的甚至一听说发配宁古塔干脆直接自杀了,觉得与其活着受尽折磨还不如死了舒服。宁古塔到底是什么地方?为何让犯人如此畏惧呢?



宁古塔听起来是一个非常恐怖,非常凄惨的地方,事实上真正的宁古塔并不是那么可怕,它位于现在的黑龙江牡丹江市宁安县,除了冷一点,其他方面还是挺不错的,山高林密,物产丰富,还有特别多的野生动物。犯人们害怕发配宁古塔,主要就是当时交通落后,去宁古塔的旅途遥远,路上有很多无法预料的艰难险阻,当时很多流放的犯人往往在半路上就被野兽吃掉了,有的幸运的没被野兽吃掉, 却有更恐怖的等着他们,那就是被所经之地饿昏的当地人分而食之,到最后能活下成功到达目的地的人并不多。



侥幸活下来的并来到宁古塔的犯人,死罪是免了,活罪难逃啊,到了宁古塔开荒种地,修桥修路,每天累死累活为满族建设他们的家乡,忍饥挨饿更是常事,而且还要沦为家奴,为当地的官员做牛做马。如此,也难怪很多人宁愿自杀也不愿意发配至此。



清朝灭亡后,宁古塔的犯人去哪了?

清朝灭亡之后,此时的宁古塔已经被开发的很不错了,因此大多数的犯人都选择定居在宁古塔,他们在此安家落户,生儿育女。当然,也有一些犯人选择回到家乡。


历史小猫咪


在众多的清宫戏中经常能看到清朝皇帝处罚犯人时的一句话:“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这句话中的宁古塔位于现在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下辖的宁安市,宁安的满语就叫宁古塔,而披甲人就是当地的官兵,因为冷兵器时代的官兵作战都要身披盔甲,因而得名“披甲人“。

那么,宁古塔为什么会成为犯人的流放之地呢?

在唐宋时期被流放的犯人大都发往广东,福建以及贵州等地,那时候这些地区尚未开发,人丁稀少,瘴气密布,可谓不毛之地。将犯了罪的人流放到这些不毛之地是想让他们吃苦受罪,好好改造。

到了清朝时期,这些地方都开发很好,不再是以前的不毛之地。而宁古塔是清朝的龙兴之地,人口稀少,加上又是苦寒之地,为了能更好的惩罚犯罪之人,清朝就将流放之地改为宁古塔。顺治十五年,清廷规定:挟仇诬告者流放宁古塔。

在清朝时,犯人一听说被发配宁古塔有些干脆就自杀了,觉得死了比活受罪强。其实宁古塔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除了冷一点,其它方面还是蛮不错的。宁古塔山高林密,物产丰富,野生动物遍地都是。东北一直流传着“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谚语。那为什么犯人会这么害怕被流放到宁古塔去呢?

主要是因为宁古塔距中原路途太多遥远,而当时的交通极为落后,路上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实在无法预料。据《研堂见闻杂记》记载,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能活下来的不多。

就算侥幸活着到了宁古塔,犯人来到这里不仅要开荒种地,修桥筑路,改变清朝老家的面貌,而且还要忍饥挨饿,为当地官员、满人官兵当牛做马,沦为家奴。所以,很多犯人为了避免受辱就宁可自杀也不愿意流放到此。

清朝后期,宁古塔已经开发得比较好了,清朝流放犯人也不再往宁古塔发配,而是发往新疆,比如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而早年间发配在宁古塔的犯人,绝大部分就在当地安家落户,娶妻生子,只有小部分人返回中原老家去生活,清朝著名诗人吴兆骞就在宁古塔生活了23年,最后被康熙重臣明珠所救,回到了京城。


历史茶坊


被发配到宁古塔的重犯在清朝灭亡之后,都继续待在宁古塔,因为他们哪里也去不了,全部被袁世凯关在此地。



宁古塔在当时满清人的印象当中并不好,自古以来发配边疆都是重罪,而清朝发配的地点就是宁古塔,用清朝诗人吴兆骞所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所以人们对宁古塔的印象并不好,认为被发配到这里简直就是生不如死,还不如自尽来的痛快,他们甚至宁愿接受腰斩、凌迟这样的酷刑也不愿去宁古塔,事实上他们只是没去过宁古塔,对未知领域的一种恐惧,相对来说,宁古塔比起新疆地区要好很多。甚至不比自古以来的犯人流放地要差,比如古代的广东、福建、四川、海南等不毛之地,在当时还不如宁古塔。

那么宁古塔究竟是哪里?

这名字总觉得听起来耳熟,因为在清宫剧中也经常听见,宁古塔就是如今黑龙江牡丹江下辖市宁安县,宁安县在清朝用满族语言就是叫宁古塔,可以说这里是满族人祖先的居住地,更是他们发家的地方,人们称之为“龙兴之地”。

(如今的宁安县)

所以当时清朝发配重犯都是发配到宁古塔,这里主要是因为宁古塔属于苦寒之地,让他们来这里就是受罪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让这些重犯来这里进行建设和改造,毕竟是龙兴之地,总得将这个宁古塔开发的更好吧。


(宁古塔官员)

二:那么清朝灭亡之后被发配到宁古塔的犯人都去了哪里?

很简单,他们都在这里娶妻生子了,或者拖家带口的赖宁古塔生活,上文也说到过,宁古塔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除非当地的官员刁难你,实际上很多被发配到这里的重犯待遇都还不错,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人在没来这里之前都是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万一哪天又被皇帝召回也不是不可能。



当时的宁古塔除了冷之外,住人是没问题的,宁古塔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当时宁古塔的人参据说随随便便都能采一大捆,山中野果也是漫山遍野,野生动物遍地都是,河里鱼虾应有尽有,并不像其他流放之地,让你很难生存下去。


所以说来过的犯人才知道,并不能盲目的相信外界谣言,他们心想还好自己没有自杀,宁古塔可谓是完全被黑化了的人间地狱。文章开头写的清朝诗人吴兆骞被发配宁古塔二十三年,二三十年什么概念,他不要过得太潇洒,如果真像其他荒芜之地可能饿都饿死了,他不照样活了下来。

清朝记载最后一个被发配到宁古塔的人是爱新觉罗·载澜,道光皇帝的孙子,也就是光绪皇帝的堂兄,因为1901年八国联军议和中,是列强要求慈禧严惩载澜,但是慈禧将他发配到新疆去了,因为载澜是皇亲,新疆巡抚对他算是跟供奉祖宗一样的对待。直到辛亥革命爆发,载澜就选择地方躲避战乱,他居然选择了宁古塔,以后也一直待在宁古塔生活直到去世,可能他也想出去,但是袁世凯不允许。




猫眼观史


只有少数一部分回关内老家,大部分则继续留在当地定居,并在解放后参与了开垦北大荒,现在则是在田野上建城,成为新一代的城里人。

宁古塔也就是现在黑龙江这一块地区,当时清朝在当地设立了军区,军区主官叫黑龙江将军,驻所就在宁古塔。清朝把犯人放逐到现在黑龙江地区主要的目的是屯田,给驻防在当地的军队提供粮草。从纬度上看,宁古塔确实算是气候恶劣,但是也不算是完全让人活不下去,因为纬度更北的地方仍然有住人。当时清军的最北驻军是在瑷珲城,距离宁古塔驻所大约有一千多公里(无法耕种),清军一般会在夏季的时候就把全面的粮草军需输送到瑷珲城中。因此比起这些当兵的边防军来说,这些犯人的生活算是好过多了。

其次,宁古塔在早期之所以显得难以生活是因为基础设施太差导致的,沿途几千公里荒无人烟,无处借宿。而随着清政府两百多年的开垦建设,又加上闯关东时期大量关内人进入东北地区参加当地的开发建设,到了清朝灭亡时候从京城到宁古塔地区已经人烟繁盛,沿途都有村庄跟客栈运营,往来也容易得多,正常人都可以日行夜宿一路到宁古塔了。


优己


在许多清宫剧中,对那些“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的重刑犯,皇上经常会将他们发放至宁古塔,终生不得回京。那么宁古塔到底是哪里呢?真如电视剧中所演的是令人恐惧至极的极远、极寒之地吗?

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市,在满语里,宁安就是宁古塔的意思。

宁宁古塔为何会成为重刑犯的流放之地?为什么有些犯人一听说自己要被流放宁古塔,就宁可先行自我了断,也不愿去那苦寒之地呢?

在唐朝、宋朝时期,罪犯一般都往南方发配,如广东、贵州、福建等地,因为那时候这些地方人烟稀少、尚未开发,是不毛之地,将他们发配去是进行改造,多吃点苦头,多受点罪。

而到了清朝,南方那些城市都已经发展的很好,自然要为犯罪之人另选个地方流放,就选中了距京城十分遥远,又是苦寒之地的宁古塔。

其实宁古塔本身并没有那么可怕,山高密林、资源丰富,就是冷了点,也不至于让人一听就想寻死。主要还是因为流放宁古塔的途中,路途十分遥远,条件艰苦,一路上不知要经历多少磨难。大部分人在半路就会丧命,不是被豺狼虎豹吃掉,就是被饿极的人类分而食之,总之能活着到宁古塔的人不多。就算命大,侥幸到了宁古塔,还要被要求做各种苦力:修路、筑桥、开荒、种地,甚至沦为家奴,为当地人做牛做马,要知道能被发放至此地的犯人多少还是有些身世背景的,受这些屈辱对他们来说简直比死还难受。

到了清朝末年,犯人们也不再发放至宁古塔了,而是流放至新疆。


老照片


东北是满清的龙兴之地,清朝初年,国内局势尚未完全稳定,东北是流放不二选择地。到了清朝中后期,随着清朝统治者对东北封禁政策愈发严格,流放宁古塔的人因此日趋减少。

宁古塔在清朝,是令人害怕的地方。根据《研堂见闻杂录》记载:

“按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从北京到宁古塔,因为距离之遥远,天气之恶劣,很多人还没达到宁古塔就死在路上。才子吴兆骞因科场案流放宁古塔二十三年,因他才学出众且声名鹊起,在宁古塔还算过的安逸,不仅得到当地人的尊重,而且还被宁古塔将军聘请为家庭教师。但其他人的生活处境可就悲惨许多,尤其是为奴的流人。

清朝中后期,东北封禁政策严格,特别是乾隆和嘉庆时期。乾隆年间,清政府下令奉天流民必须取保入籍,否则限其10年内迁回原籍。因此,由于封禁政策,流放宁古塔的犯人日趋减少。嘉庆时期封禁更严,关外土地尽在封禁之列,东北成为完全的封闭状态,更别提流放宁古塔了。

所以清朝灭亡之前,宁古塔已经失去作为流放地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