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3 深圳:堅持生態優先 留下綠水青山

<table> 深圳:堅持生態優先 留下綠水青山

生態空間可以提升城市品質,增強了城市的吸引力,帶動城市整體資產的增值。

/<table><table> 深圳:堅持生態優先 留下綠水青山

耕地在深圳也在發揮著生態保護效應,實現了對生態控制的有效支持。

/<table>

多年來,深圳這片先行先試的“改革試驗田”上創造出無數的人間奇蹟。這種奇蹟不僅僅體現在經濟增長、城市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物質財富的創造方面,這座偉大的城市也通過自身的探索實踐,努力實現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生態保護與城市發展的雙贏。

如今的深圳,鳥語花香、綠樹成蔭、藍天白雲、環境優美,空氣質量常年穩居全國70個大中城市前列,既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城市,也是全國宜居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

在舉國重視生態文明,倡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今天,深圳在城市建設的生態保護方面所進行的探索實踐無疑具有巨大的示範價值。

建設區域控制,倒逼存量挖潛

端午節前後,又到了荷花開放的時節。位於羅湖的洪湖公園內人流如織,百畝荷花競相綻放,美翻了遊人的朋友圈。

如今,深圳的大小公園已達900多個,並計劃到2020年建成“千園之城”。像荷花展這樣的主題花卉展覽,在這座城市裡依花期常年可以觀賞。東湖公園的菊花展、蓮花山公園的簕杜鵑展、人民公園的月季展、華僑城生態廣場的鳳凰花等等,數不勝數。而在深圳灣公園,人們可以欣賞候鳥;在大鵬地質公園,則可以追溯遠古變遷。深圳人在緊張忙碌之餘的閒暇時光裡,可以盡情享受大自然的饋贈,感受這座城市的生態之美。

深圳在建起無數高樓大廈的同時,之所以還能夠保留下大量的生態綠洲,與它實施的一項管理措施有著直接的關係。2005年,深圳在全國率先劃定了基本生態控制線,並出臺了《深圳市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規定》。基本生態控制線面積達974平方公里,將近佔全市陸域面積的一半,主要包括:一級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集中成片的基本農田保護區、森林及郊野公園;坡度大於25度的山地、林地以及特區內海拔超過50米特區外海拔超過80米的高地;主幹河流、水庫及溼地;維護生態系統完整性的生態廊道和綠地;島嶼和具有生態保護價值的海濱陸域;其他需要進行基本生態控制的區域”。這六種類型的土地互相疊加組合,構成了深圳市的大型區域綠地背景和相互聯繫的生態廊道,形成了一個完整連續的生態體系。

“當時實施這項管理措施的初衷是遏制無序蔓延的建設行為。”深圳市規劃國土發展研究中心總規劃師鄒兵回憶說。數據顯示,在2000-2005年期間,深圳城市發展每年佔用的建設用地約為50平方公里,如果任由這種趨勢發展下去,用不了多久,便將面臨無地可用的局面,土地空間已經難以為繼。“基本生態控制線的劃定將城市發展的建設行為約束在一定區域以內,倒逼深圳將發展空間轉向存量挖潛,從而走上了高效集約利用土地的發展之路。”

優化城市格局,關鍵在管理

“在深圳實施城市生態保護方面,最重要的價值不僅在於劃線,也在於管理。必須要有強硬的措施管理到位,任何佔用基本生態控制線的建設行為必須都經過嚴格的程序。”鄒兵介紹。

自2005年劃定基本生態控制線以來,深圳嚴格控制線內建設活動,維護生態質量。除重大道路交通設施、市政公用設施、旅遊設施、公園、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適宜的農業、教育、科研等設施外,禁止在基本生態控制線內進行建設。同時還建立了生態線的動態調整機制,優化生態格局。除國家及省市重大項目建設、法定規劃調整外,嚴禁改變基本生態控制線範圍;優化調整遵循“生態優先、佔補平衡、佈局優化”的原則,不斷優化生態格局。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深圳還對被劃入重要生態功能區域的建設用地進行了清退和生態修復。2009-2016年期間共清退1172公頃建設用地。

基本生態控制線的劃定,對於保障城市基本生態安全,防止城市建設無序蔓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深圳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建設“美麗深圳”的重要舉措。鄒兵認為,深圳做法更加可貴的經驗是高度城市化地區如何處理好生態空間、建設空間和發展空間的關係。在這方面,深圳的經驗和做法值得國內其他城市借鑑。

生態保護提升城市整體價值

在這座城市裡,對生態區域的嚴控不但留下了大量的公園景觀、生態廊道,還將陸續出現一個個農業景觀生態園、優質農產品生產園、農事休閒體驗園、現代農業創新科技園。

正是有了生態控制區域的存在,為深圳實施耕地保護留下了空間,與此同時,耕地也在發揮著生態保護效應,實現了對生態控制的有效支持,二者相得益彰,互為犄角。按照國家下達的3萬畝永久基本農田指標,深圳已經實現了3.04萬畝;耕地4.03萬畝的指標,深圳實現了5.75萬畝。

深圳作為高度城市化地區,農業產值已經微乎其微,耕地保護的目的也不再是通過其提供糧食生產功能,而是更多地發揮耕地的生態保護效應。因此,在深圳實施耕地保護,採取的探索農業科普教育、觀光休閒、高端農產品研發等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新思路和新做法,發揮耕地的生態、休閒、教育等功能。也實現了深圳耕地保護工作的高起點、高質量。

深圳市規劃國土委介紹,深圳未來將借鑑荷蘭、法國、德國、日本、新加坡以及我國臺灣等地現代都市農業用地方式,讓城市融入美麗田園,讓居民記得住鄉愁,重點打造“五園兩院”都市田園模式。“五園”是農業景觀生態園、優質農產品生產園、農事休閒體驗園、農事休閒體驗園、農業文化創意園;“兩院”是兒童農耕學院、都市田園博物院。通過“五園兩院”構建起的都市田園,發揮耕地保護為城市增色添綠、美化環境、提供新鮮空氣、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功能,分類打造深圳都市田園新名片,為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實踐經驗。

目前,該委正在針對農業新產業和新業態對耕地保護利用提出的更高需求,從設施配套、使用權利、保護補償、體制機制等方面,構建現代都市田園政策體系,解決田園綜合體在實際發展遇到的政策瓶頸。例如:創新農用地審批管理和現代農業配套用房管理政策;研究制定國有耕地使用權有償出讓政策、市民農園租賃管理政策、耕地保護補償政策等等。

回首深圳10餘年來在城市生態用地保護方面的創新實踐,鄒兵認為,深圳的創新邏輯在於從最初重視開發土地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迴歸到了它的自然資源價值。“土地的利用應該是科學合理利用,而不應是無節制的。深圳的做法扼制了城市建設對土地無節制的佔有,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迴歸到了土地的自然資源本原和生態價值。保留下來的生態空間的價值是無可估量的。它看似沒有增加城市的財富,但它提升了城市品質,增強了城市的吸引力,實際上也帶動了城市整體資產的增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