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歷史文化源流|亦餘心之所善兮 雖九死其猶未悔

歷史文化源流|亦餘心之所善兮 雖九死其猶未悔

“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但我們必須有‘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豪情。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有強烈的創新信心和決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勇於攻堅克難、追求卓越、贏得勝利,積極搶佔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

——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出自屈原《離騷》,其意思是隻要符合我心中美好的理想,縱然九死我也不後悔。屈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又是具有遠大抱負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詩句表達了他忠貞不渝的壯志豪情和堅忍不拔的奮鬥精神,給後世以深遠的影響和激勵。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在中華民族繁衍發展的漫長歲月中,湧現出許多為國家和民族利益而獻身且無怨無悔的志士仁人、民族英雄,從“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霍去病,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從“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戚繼光,到“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譚嗣同……善良的人們都喜歡圓滿,總希望英雄的故事有一個完美的結局,不留下什麼遺憾。然而,在英雄的人生中,沒有個人的所求,只有無悔的奮鬥。英雄所憾所悔者,是“把吳鉤看了”的“閒愁最苦”,是報國無門而“搵英雄淚”的無限惆悵。

在我們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中,更有無數閃光的名字、遠去的背影。他們的精神和品質,既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更有革命熔爐的鍛打和錘鍊。他們常常結合自己為之奮鬥的事業來思考怎樣做人、怎樣做事。僅以犧牲在南京雨花臺的烈士來說,惲代英的名言是,“好人是有操守的,好人是有作為的,好人是要能夠為社會謀福利的”。羅登賢的名言是,“什麼也不能動搖我,我將我的生命給我們的黨和人民大眾”。胡秉鐸的名言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由吾輩擔當”。我們敬重英雄,向他們投去敬佩的目光,對英雄來說,這已足夠。因為他們根本不會去想生前功名利祿、身後名聲榮華,不會去想分享勝利的果實、成功的鮮花。只要把自己的一切融入黨和人民的事業之中,他們就會欣然而無悔。

在民族英雄、時代楷模的序列中,還有一群“赫赫而無名”的人。錢學森、朱光亞、鄧稼先等著名科學家,隱姓埋名,在極為惡劣的自然條件和極其簡陋的設備條件下,頑強拼搏、全力攻關,終於使我國“兩彈一星”研製成功。黃旭華一生只做了研發核潛艇這樣一件事,以“不可告人的人生”,回答了“人的一生應該怎樣度過”的經典命題。黃大年毅然放棄在英國的優越生活,以最短時間辭去重要職務,回國擔綱國家尖端領域攻關任務。他夜以繼日、殫精竭慮,直到倒在工作崗位,被人稱為“拼命黃郎”。“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正是這些為中華崛起而不懈奮鬥的科學家,不斷刷新紀錄、創造奇蹟,使我國取得了載人航天、載人深潛、超級計算機、高速鐵路、航空母艦等諸多領域的突破。“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他們在樹立起一座座業績豐碑的同時,也樹立起一座座受人敬仰的精神豐碑。

為理想奮鬥而無怨無悔是一種志向。“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馬克思17歲時,在高中畢業的作文中就曾寫下這樣的話:“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悄然無聲地存在下去,但是它會永遠發揮作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這只是一篇高中作文,但從中可以看出青年馬克思的遠大志向。習近平總書記曾深情講述我們黨歷史上幾位卓越領導人的故事:毛澤東在青少年時期就立志獻身中華民族強盛,周恩來21歲領導了天津愛國學生運動,鄧小平18歲在法國留學時加入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他們在青年時代就確立了革命理想,立志為民奮鬥。崇高的理想、遠大的志向,標註著前進的方向,引領著人生的未來。歷史長河中,多少仁人志士早立志、立大志,然後安身立命、奮鬥不息,讓生命從一條清澈小溪奔流成大江大河。作為新時代的創業者,當以他們為榜樣,將自己融入時代和事業之中,在波瀾壯闊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

為理想奮鬥而無怨無悔是一種執著。“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事業征程,從來少有康莊大道;蟾宮折桂,自古未見輕而易舉。在世界上要幹成幾件事,非有“吾將上下而求索”的闖勁不可,非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不可。今天的中國,創業創新成為鮮明的時代主題,為我們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和寬廣的舞臺。然而,創新從來都是拓新路,創新從來都是與風險相伴,“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因此,必須要有蹚出一條血路的魄力和勇氣,必須要有抵禦誘惑、抗擊失敗的定力和恆心。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的鐵基高溫超導研究項目,凝聚著中科院物理所教授趙忠賢團隊20年的心血;張益唐教授在世界性數學難題“孿生素數猜想”問題上獲得破冰性進展,源自他30年如一日的默默攻關;屠呦呦成功提取青蒿素,從實驗到臨床,前後經歷了190多次的失敗……時下,一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浪潮正湧動。作為大眾一員,該如何面對創新?趙忠賢、張益唐、屠呦呦的人生實踐,給了我們清晰的答案。

為理想奮鬥而無怨無悔是一種崇高。“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共產黨人集合在《共產黨宣言》的旗幟下,不僅佔據著真理的高點,也佔據著道義的高點。無論革命、建設還是改革時期,許多人對自己選擇的人生目標無怨無悔,彰顯了先進人群在特定環境和特定考驗面前的價值選擇和道德實踐,皆以“崇高”而概括之。他們中間有“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崇高;有“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崇高;有“不帶私心幹革命,全心全意為人民”的崇高;有“賺錢的事讓群眾幹,不賺錢的事讓黨委政府幹”的崇高……正是千千萬萬的共產黨人,用自己的精神感動了人民,使他們“心甘情願和我們一起奮鬥”,因而凝聚起了眾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實踐證明,榜樣和模範是忠實踐行黨的理想信念的標杆。黨員幹部尤其是領導幹部在踐行理想信念上發揮示範導向作用,不僅是一般的修養準則,更是一種政治責任和要求。(心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