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5 周國平:我做自己文章的閱讀理解題,只有69分,還沒有初中生分高

周國平(1945—),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當代著名學者、作家、哲學研究者,是中國研究哲學家尼采的著名學者之一。生於上海,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

本文源自周國平先生的一次演講,原題為《閱讀與成長》,標題為編者所加。

周國平:我做自己文章的閱讀理解題,只有69分,還沒有初中生分高

周國平

我想重點講講怎麼讀的問題。現在語文教育我是不滿意的,我2017年寫了一本書叫做《對標準答案說不》,小學課本沒有我的文章,但中學課本和中學語文測試卷子經常選我的文章。有個編輯收集了55篇這樣的語文測試卷子,都是用我的一篇文章作閱讀理解題,有測試的題目,有參考答案,實際上就是標準答案,我給每份試卷寫了一個點評,表達我的看法。經常有中學生吐槽說,周老師,你把我們害苦了。有一回我朋友上初中的女兒拿一份試卷給我,說周叔叔你自己做一下。題目是《人的高貴在於靈魂》,我按照考題來做,做完後她按照標準答案給我打分,打了69分,她說你還不如我呢,我得了71分。這裡就有問題了,作者讀了之後不能理解自己的作品。當然,作者自己的理解也不是標準。可是現在這種考試的方式真正能考出一個人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嗎?我覺得不能。

這就是對語文的定位發生了錯誤,現在這種測試的方式,把語文定位為知識,這是錯的。起碼語文不僅僅是知識。現在,語文主要考三種知識。第一,語詞,要寫對,不能寫錯。字寫對是應該的,但這個不是很重要,這是遲早都會的事。我兒子現在五年級,很不耐煩背生詞、背單詞,他經常錯。錯了以後,每個字都要抄五遍、十遍,我經常看見他含著眼淚在抄,有那麼重要嗎?這遲早都會的。

周國平:我做自己文章的閱讀理解題,只有69分,還沒有初中生分高

第二,語法修辭。有的卷子裡提問:這段文字用了什麼樣的論證方法?都是我的文字,我說不出來什麼論證方法,寫的時候哪想到用了什麼論證方法?後來我一看,大開眼界,這麼多論證方法:道理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正反論證、比喻論證、引用論證等等。太可怕了。如果人寫作時要想這麼多,這篇文章就寫不下去了。讓孩子知道是什麼論證方法,很重要嗎?那段話他理解就行了,不一定非要讓他說出是什麼論證方法。語法知識、修辭知識都是默會的,用不著死記硬背。沒一個作家是因為牢記了這些修辭和語法知識成為一個好作家。

第三,把內容歸結為一些知識的要點。一篇課文,要記住主題思想、段落大意,然後再問你某幾句話的含義是什麼。這些東西拿給我,我自己真說不清楚。

周國平:我做自己文章的閱讀理解題,只有69分,還沒有初中生分高

這樣把語文歸結為知識,問題在什麼地方?第一,把理解簡單化了。理解一個文本並不是把這些語法、修辭、段落大意等知識要點拎出來,記住了就算理解了。文本的意義遠遠大於這些知識的總和,意義在這些知識之外,反而被漏掉了。

第二,阻礙了理解。語文教學往往逼迫學生去找標準答案,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真正理解課文上面。真正的理解過程是什麼樣子的?德國哲學家伽德默爾(Gadamer,1900—2002)提出了一個視界融合的理論,他是哲學解釋學的創始人。他說,面對一個文本,剛接觸時文本的意義對於你來說是外在的,同時,如果一個人的心靈是一片空白,什麼也沒讀過和感受過、思考過,讀一個文本是完全讀不懂的。一個人一定是帶著自己的心靈積累去讀任何文本的,這是閱讀不可違背的一個規律。這恰恰是閱讀的一個前提、一個條件,是件好事情。閱讀理解的過程就是你的心靈積累和文本的意義兩者相互作用的過程,文本的視界和接受者的視界發生了融合。

周國平:我做自己文章的閱讀理解題,只有69分,還沒有初中生分高

伽德默爾

一個好的閱讀是閱讀者的心靈積累和文本的意義在進行熱烈有效的對話,這才是好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閱讀者的心靈積累和文本的意義都在增長。最後你得到的東西並不是文本的一個客觀的意義,沒有的。我相信一個好的文本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它可以讓一代一代人不斷重新理解,這才是好文本。僅僅包含幾個知識要點,那是非常糟糕的文本。

我們在自然的狀態中閱讀時,哪個人會去想語法關係、主題思想是什麼?你會這麼想嗎?想著這些問題去閱讀的人,我覺得是一個傻瓜。自然的閱讀狀態就是一個好文章你讀了以後高興,讀進去了,調動了很多你自己的感受。我們應該讓孩子們享受這樣的自然閱讀過程,不要用那些知識點去敗壞他們的閱讀興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