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3 不良“现金贷”现“新马甲”,大学生被坑太惨!

不良“现金贷”现“新马甲”,大学生被坑太惨!

大学生深陷“圈套”

刘某某是一名大四学生,去年年底,她陷入了一场设计好的圈套。

李某某家境其实不错,平时父母给的生活费和零用钱也挺多,去年年底,看到身边的朋友都换了新手机,她也想换一部,但那段时间花销有点大,手头紧,就先跟同学借钱买了手机,想等到年后攒够了钱再还。

谁知,刚买完手机不到一周,刘某某的同学突然告诉她“出了点事情”,要她提前还钱。由于刘某某手头没有足够的现钱,同学便向她推荐了一款“回租贷”的App并告诉她,只要同意把手机“抵押”出去就能换一笔钱,而且可以以“回租”的方式继续使用手机,只不过每周要付一些“租金”。

刘某某觉得这样做很划算而且看似也没有什么风险,于是将自己的手机iphone 7 plus拿去“回租贷”平台评估,管理员告诉她能拿到2000元的借款。之后,她按照“回租贷”平台的指引,一步步填写个人信息。让她不解的是,除了填写个人信息,平台管理员要求:将她的苹果ID和密码告知他们,之后,对方修改了她的苹果ID密码,并要求她登录平台客服的ID。此外,对方还要求调取李某某3-6个月的通话记录。刘某某当时不明白他们要干什么,觉得可能怕自己赖账,也就没有进一步追问。

然后,刘某某便和平台之间签定了“租赁”合同。借款金额2000元,实际上刘某某只拿到1600元。扣除的400元,被平台方以“租赁费”的名义收取了。

一次“回租”的周期为7天。一周后,刘某某没能筹到2000元,眼看着就要逾期,平台方的客服人员打来电话说,只要缴纳续期费,就可以继续使用这1600元。就这样,在不断续期、从其他平台借款填“窟窿”、再花钱续期的恶性循环中,短短3个月,当初的2000元借款已经“滚”到了1万元。

后来,平台的人为了催收,先是改了刘某某的手机密码,锁住了她的苹果手机。接着,按照她给他们的通话记录,一遍遍骚扰她的家人、朋友,发一些很难听的话。最后甚至根据她填写的家庭地址,上她家堵门威胁。一开始刘某某怕被家人责怪,打算瞒着父母,随着电话轰炸和堵门,刘某某只好跟父母交代实情,最后,父母只有帮她还上了所有的贷款。

刘某某遇到的其实是“回租贷”,一种穿了马甲的“现金贷”。

据了解,手机下载回租类APP,用户注册登录后,软件会自动识别手机品类。第一步,就是用户要把手机卖给平台。但所谓的评估手机价格,根本不会看你的手机价值,而是正常的、申请现金贷流程。用户需要提交的还是身份证信息、工作信息、运营商数据、紧急联系人等借贷数据。这些数据就会进入后台,进行风控审核,通过审核,就会显示一个手机回收的价格,一般是1000到3000元不等。

评估之后就可放款。比如,如果平台给手机估价1000元,就会将1000元打到用户的银行卡。接下来,会让用户签订“所有权”协议。此时手机的所有权,就转移给了平台。用户需要提供设备ID和密码。最后,就是关键的一步,用户要从平台将手机再租回来,比如手机估价1000元,再回租回来一周的租金就是1200元,再给平台1200元,相当于1000元是借款,200元就是借款利息。

虽然所有的步骤都是围绕着手机这一物体进行,但是手机始终在用户自己手里没有任何移动。而对那些回租平台来说,他们根本对用户的手机没有任何兴趣,这也不是他们的目标,他们的目标始终都是高额利息收入。

不同于此前提供个人信息后直接放贷的现金贷模式,这种放贷则多了“手机抵押”这一环节。这样做,一方面避免了借款合同中年利率的限制,另一方面,通过要求申请人改换ID账号和密码、读取通讯录等做法,掌控了申请人的隐私信息。

相关部门加强整顿“回租贷”

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互金整治办”)5月底向P2P网贷整治办下发《关于提请对部分“现金贷”平台加强监管的函》,要求清理整顿手机“回租贷”、贷款过程中搭售其他商品、通过虚假购物再转卖放贷等变相开展的“现金贷”业务。

不良“现金贷”现“新马甲”,大学生被坑太惨!

近日,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文称,近年来,随着金融监管等多部门重拳出击,不良“校园贷”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为逃避制度监管,部分网络借贷平台“换穿马甲”,将“现金贷”业务变身为“回租贷”,名为租赁,实为借贷,并将对象瞄准在校大学生,严重威胁到学生权益,形成校园安全隐患。目前,已有学生因此上当受骗,提醒广大同学注意防范。

不良“现金贷”现“新马甲”,大学生被坑太惨!

不良校园贷频变身,在相关部门整顿“校园贷”的同时,大学生加强自身防范才是重中之重。

大学生应如何防范?

1、加强自身金融知识素养,加强对金融贷款的认知,客观正确认知贷款行业,防范高利贷、裸贷、套路贷等等。提高自己对不良“校园贷”业务及其变种形式的甄别和抵制能力。

2、要理性消费,开源节流。合理规划自己的消费支出,不攀比不炫耀。可利用周末等业余时间兼职,不仅能增加收入,还能获取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

3、不轻易在各类贷款平台以及其他个人透露个人隐私信息,保护好自己。保护好个人信息和隐私,注意留存相关凭据。

4、若已经陷入“校园贷”的坑,要及时与家人、朋友和老师沟通,必要时报警寻求帮助,不能越掉越深,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