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4 中国巨大出生队列研究产出健康数据

出生队列研究的初步成果对公共卫生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数据可用于微生物组和心理健康研究。

6年前,中国出生队列研究小组招募了第一批孕妇及其所生婴儿,并从此展开了对数万组母婴的长期随访。如今,这项规模宏大的研究项目已取得初步成果。

中国巨大出生队列研究产出健康数据

来源:Liu Junxi/Xinhua/ZUMA Wire

约33,000名中国新生儿被纳入一项大型出生队列研究。

这项出生队列研究收集了生物、环境和社会方面的数据,初步研究结果现已发表,部分结果对公共卫生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人员也正在进行更多的研究。值得指出的是,其中一项研究将考察婴儿的微生物组,也就是婴儿体内寄居的各种细菌和其它微生物的总和,这不但是健康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也是此次队列研究的一大目标。

2012年以来,广州出生队列研究(Born in Guangzhou Cohort Study)已经招募了约33000名孕妇及其所生婴儿,项目负责人希望到2020年队列数可以上升至50000组。另外,研究人员今年还将招募5000名婴儿外祖母入组,以进行多代研究。

“数据规模庞大,国际上不同的研究小组都能进行信息挖掘,”并未参与研究的新泽西州立大学微生物学家Maria Gloria Dominguez-Bello表示,“我非常敬佩中国研究团队所做的努力,很少有国家能够做到这个程度。”

哥伦比亚大学流行病学家Ezra Susser表示,这项出生队列研究意义重大,因为它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急剧变化的背景下对母亲和其所生儿童展开的追踪研究,既往的同类研究在规模上有所不及。

为了与此前挪威和丹麦的大规模出生队列研究有所不同,广州出生队列研究将详细考察微生物组与疾病之间的联系。同样进行过大型出生队列研究的美国和英国也曾计划考察微生物组数据,但最终都因研究对象招募问题被迫取消。美国出生队列研究当时还遭遇了成本过高和管理等问题。

不过,中国小组成功避免了类似问题。中国小组收集了160万个生物样本,标本类型包括粪便、血液、胎盘组织和脐带等。研究还通过普查的方式收集了受试者饮食习惯、心理健康、住房内霉菌量等其它生活方式因素。

参与研究的婴儿全部来自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据该中心外科医生、广州市出生队列研究联合发起人夏慧敏介绍,研究对象只招募计划在广州长期生活的家庭。因为他们希望所有队列儿童可以从出生起一直被随访到18岁。

初步结果

许多研究结果现已发表。比如,中国南方烧香很普遍,一项研究发现暴露在烧香产生的烟雾中会增加孕妇的高血压风险。

另一项研究发现,超过40%的受试孕妇过早地被要求服用孕酮(全球广泛用于降低早产风险的药物)。研究人员指出,让妊娠周数小于14周的孕妇服用孕酮并不会降低早产几率,反而会增加剖腹产几率和产后抑郁的风险。作者认为这一发现“指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

当前研究

研究人员正展开其它相关研究。由英国伯明翰大学和中国最大的基因组测序公司深圳华大基因(BGI)组成的一支研究团队正尝试研究顺产婴儿的微生物组与剖腹产婴儿的微生物组的区别,考虑到顺产婴儿在通过产道时会接触到母体的微生物。尽管之前有过小规模的类似研究,但Dominguez-Bello认为广州出生队列研究的统计检验力可以区分其它会影响婴儿微生物组的变量,包括产前和产后用药(如抗生素)和环境污染物等。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流行病学家、广州出生队列研究室邱琇主任正在利用队列研究数据验证一个大胆假设、小心试探的观点——高龄二胎孕妇比头胎孕妇得抑郁症的风险更低。邱琇主任最初认为高龄二胎产妇患抑郁症的概率更高,考虑到她们的压力更大,财务负担更重,抑郁倾向也更高。她表示,2016年中国宣布取消计划生育,给了出生队列研究小组一个全新的机会,让他们可以研究更多产妇,包括很多高龄产妇和二胎产妇的心理健康。

同时,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儿科医生Sing Sing Way将对外祖母入组后的研究数据进行考察,研究为何母亲的细胞可以在子女体内存活。Way表示,小鼠研究已经显示小鼠母亲的细胞在后代怀孕时会起到保护作用。Way将利用从外祖母身上收集的数据,对这一假设在人类身上进行论证。

夏慧敏表示广州出生队列研究可以为更多类似的问题提供答案。他希望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能利用他们的研究结果。“我们欢迎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与我们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