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曾讓40億一去無回,卻在疫情下“起死回生”?

曾讓40億一去無回,卻在疫情下“起死回生”?

春天要來了,我們也快要被憋壞了。

可以說,疫情發展至今,我們取得最後勝利的關鍵就是阻隔病毒的傳播,鍾南山說過,抑制這次疫情的最好辦法就是早發現早隔離。

在疫情中,由於我們無法得知身邊的路人曾經接觸過誰,所以不管到了哪裡,我們都開始自覺地與人保持距離。

一旦經過人群密集的地方,更是恨不得拔腿就跑;到了空無人煙的地方,才覺得前所未有的安心。

而要想將隔離貫徹執行徹底,莫過於“無人”。


無人科技一馬當先

以無人機、無人車、無人智能貨櫃等為代表的智能無人化服務,“零接觸”的服務,成為阻斷疫情傳播的重要“幫手”。

2月6日,在武漢市青山區吉林街上,一臺神秘裝置從京東物流仁和站出發,沿著街道一路前行,靈巧地躲避著車輛和行人,穿過建設二路路口,順利將醫療物資送到了武漢第九醫院。

在抗疫的前線,各種無人技術為一線人員運送物資、提供彈藥。

在普通的生活區域,無人技術也大展身手。比如說無人機,不僅被用來喊話、噴灑消毒水,還擔任起了巡查、測體溫、運送物品的作用。

“你不戴口罩就不要出去亂跑......咱們村這麼多人說你都說不過,非得派無人機過來飛你.....”日前,一段於內蒙古呼和浩特拍攝的小視頻火了,視頻中一位老奶奶出門前未戴口罩,被無人機喊話提醒,然後乖乖回家去洗手戴口罩了。

曾讓40億一去無回,卻在疫情下“起死回生”?

一時間各地用無人機花“式”喊話的防疫宣傳視頻紛紛登上熱搜。

除了可以對居民進行“硬核”喊話、傳達信息,無人機還被各地交警村長等地方部門,進行日常常態化巡邏,實時監控轄區重點區域。

同時也可以通過無人機紅外測溫儀進行遠程測溫,不僅誤差較小,還增強了社區人員摸排的效率、加快了摸排進度,同時還減少了社區工作人員與居民的近距離接觸,降低二次感染的風險。


無人零售轉機出現?

“無人”科技在疫情下收穫了一大波好感,曾經不被看好的無人零售也成功獲得了被“洗白”的機會。

曾讓40億一去無回,卻在疫情下“起死回生”?

比如說剛剛推出時被市場無情嘲諷的瑞幸無人咖啡機,在2月12日武漢六七二醫院為醫務人員製作了第一杯瑞幸無人咖啡,收穫了一波好感。

而曾經沉寂了1年多的“無人零售”,也似乎終於迎來了轉機。

2017-2018年,無人零售行業曾“站”上風口。

2017年,阿里巴巴、京東、娃哈哈等巨頭相繼進入無人零售領域。根據此前媒體統計,僅2017年,全國無人超市累計落地超200家,無人零售貨架累計落地2.5萬個。

截至2017年底,無人零售領域融資規模超過40億元。

但不少企業的後續發展並不理想。果小美、猩便利、GOGO小超市、七隻考拉、繽果盒子等明星企業就接連不斷被曝出虧損、裁員等消息,還有的已經倒閉。

在所有人都以為無人零售已經走到結局的時候,這次疫情讓無人零售和無人超市又火了起來。

比如說,火神山醫院建成交付後,疫區無人超市在一天之內上線,由阿里的淘鮮達和湖北連鎖超市中百倉儲承建,超市24小時營業,開業第一天就接待200餘名顧客。

盒馬鮮生、美團、餓了麼、多點Dmall、便利蜂、肯德基等企業也相繼推出了“無接觸配送”服務,喜茶則藉助智能取餐櫃實施“無接觸取餐”。

這樣來看,在疫情下,無人零售的頭號標籤不再是“無人”,而是被賦予了新的定義:無接觸。

沒有接觸就沒有風險,這給無人零售帶來了新的“溢價”。


無人零售,依然艱難

藉著這股“東風”,無人零售頗有些要再次起飛的態勢。

首先,人們出於自身安全考慮,會避開人流大的商場和超市,選擇更方便、人流沒有那麼集中的公司和社區門口的貨櫃。

第二,人們開始更偏好即時購買,當下,不管是快遞還是外賣,時效性都不能得到保證,所以即買即得變得更加有吸引力。

第三,由於貨櫃空間有限,為了一次交易滿足更多需求,人們也會開始網上預定、到櫃子提貨——這在以前可以說是小概率事件。

在這個時間窗口,對於便利櫃這樣的無人零售,會在這個窗口時間內,不斷滲透社區,培養客戶,因為用戶在交易時間上的容忍度變低了,在商品種類上的容忍度變高了。

總之,不管是從獲客成本還是市場教育的角度來看,無人零售都是撿了個大便宜。

那麼,無人零售真的可以就此起飛了嗎?

我看未必。

首先,無人貨架的最大痛點之一——配送成本高,並沒有因為疫情得到解決。

無人貨架的密度往往很低,所以配送成本無法降下來。

比如說在上海,為無人貨架配貨的工人一個月的工資成本可能要達到一萬多塊,而一個工人速度快的一天能上50個貨櫃,速度慢的有些只能配二三十個,尤其在地鐵裡,配貨特別費勁。

有人專門測算過,無人貨架每補一個貨的成本是0.45元。

現在人力稀缺,無形中會提高配送成本,在這樣的背景下,要麼就是商家承擔後果,要麼就是無人貨架產品的價格上漲。

造成貨架補貨的不及時也是有可能的。

曾讓40億一去無回,卻在疫情下“起死回生”?

比如說財經早餐的貨架,基本上都沒逃過缺貨的命運。

此外,曾經拖累無人貨架的高貨損率,同樣不會因為疫情就得到解決。

由於缺乏有效監督手段,貨架的貨損率往往在50%以上,遠高於毛利水平。

無論是無人零售還是智能零售,都離不開渠道成本、商品成本、運營成本,即便是疫情當下,這些難題依舊擺在無人零售的面前。

這是一個特殊的時期,於企業來說,這是個推動用戶對無人化場景認知的一個窗口期,但從長遠看,任何產品的發展最終要靠硬核實力。

收穫流量的窗口期很快會結束,這只是短暫的幸福假象,之後才是真的生死較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