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曾让40亿一去无回,却在疫情下“起死回生”?

曾让40亿一去无回,却在疫情下“起死回生”?

春天要来了,我们也快要被憋坏了。

可以说,疫情发展至今,我们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就是阻隔病毒的传播,钟南山说过,抑制这次疫情的最好办法就是早发现早隔离。

在疫情中,由于我们无法得知身边的路人曾经接触过谁,所以不管到了哪里,我们都开始自觉地与人保持距离。

一旦经过人群密集的地方,更是恨不得拔腿就跑;到了空无人烟的地方,才觉得前所未有的安心。

而要想将隔离贯彻执行彻底,莫过于“无人”。


无人科技一马当先

以无人机、无人车、无人智能货柜等为代表的智能无人化服务,“零接触”的服务,成为阻断疫情传播的重要“帮手”。

2月6日,在武汉市青山区吉林街上,一台神秘装置从京东物流仁和站出发,沿着街道一路前行,灵巧地躲避着车辆和行人,穿过建设二路路口,顺利将医疗物资送到了武汉第九医院。

在抗疫的前线,各种无人技术为一线人员运送物资、提供弹药。

在普通的生活区域,无人技术也大展身手。比如说无人机,不仅被用来喊话、喷洒消毒水,还担任起了巡查、测体温、运送物品的作用。

“你不戴口罩就不要出去乱跑......咱们村这么多人说你都说不过,非得派无人机过来飞你.....”日前,一段于内蒙古呼和浩特拍摄的小视频火了,视频中一位老奶奶出门前未戴口罩,被无人机喊话提醒,然后乖乖回家去洗手戴口罩了。

曾让40亿一去无回,却在疫情下“起死回生”?

一时间各地用无人机花“式”喊话的防疫宣传视频纷纷登上热搜。

除了可以对居民进行“硬核”喊话、传达信息,无人机还被各地交警村长等地方部门,进行日常常态化巡逻,实时监控辖区重点区域。

同时也可以通过无人机红外测温仪进行远程测温,不仅误差较小,还增强了社区人员摸排的效率、加快了摸排进度,同时还减少了社区工作人员与居民的近距离接触,降低二次感染的风险。


无人零售转机出现?

“无人”科技在疫情下收获了一大波好感,曾经不被看好的无人零售也成功获得了被“洗白”的机会。

曾让40亿一去无回,却在疫情下“起死回生”?

比如说刚刚推出时被市场无情嘲讽的瑞幸无人咖啡机,在2月12日武汉六七二医院为医务人员制作了第一杯瑞幸无人咖啡,收获了一波好感。

而曾经沉寂了1年多的“无人零售”,也似乎终于迎来了转机。

2017-2018年,无人零售行业曾“站”上风口。

2017年,阿里巴巴、京东、娃哈哈等巨头相继进入无人零售领域。根据此前媒体统计,仅2017年,全国无人超市累计落地超200家,无人零售货架累计落地2.5万个。

截至2017年底,无人零售领域融资规模超过40亿元。

但不少企业的后续发展并不理想。果小美、猩便利、GOGO小超市、七只考拉、缤果盒子等明星企业就接连不断被曝出亏损、裁员等消息,还有的已经倒闭。

在所有人都以为无人零售已经走到结局的时候,这次疫情让无人零售和无人超市又火了起来。

比如说,火神山医院建成交付后,疫区无人超市在一天之内上线,由阿里的淘鲜达和湖北连锁超市中百仓储承建,超市24小时营业,开业第一天就接待200余名顾客。

盒马鲜生、美团、饿了么、多点Dmall、便利蜂、肯德基等企业也相继推出了“无接触配送”服务,喜茶则借助智能取餐柜实施“无接触取餐”。

这样来看,在疫情下,无人零售的头号标签不再是“无人”,而是被赋予了新的定义:无接触。

没有接触就没有风险,这给无人零售带来了新的“溢价”。


无人零售,依然艰难

借着这股“东风”,无人零售颇有些要再次起飞的态势。

首先,人们出于自身安全考虑,会避开人流大的商场和超市,选择更方便、人流没有那么集中的公司和社区门口的货柜。

第二,人们开始更偏好即时购买,当下,不管是快递还是外卖,时效性都不能得到保证,所以即买即得变得更加有吸引力。

第三,由于货柜空间有限,为了一次交易满足更多需求,人们也会开始网上预定、到柜子提货——这在以前可以说是小概率事件。

在这个时间窗口,对于便利柜这样的无人零售,会在这个窗口时间内,不断渗透社区,培养客户,因为用户在交易时间上的容忍度变低了,在商品种类上的容忍度变高了。

总之,不管是从获客成本还是市场教育的角度来看,无人零售都是捡了个大便宜。

那么,无人零售真的可以就此起飞了吗?

我看未必。

首先,无人货架的最大痛点之一——配送成本高,并没有因为疫情得到解决。

无人货架的密度往往很低,所以配送成本无法降下来。

比如说在上海,为无人货架配货的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成本可能要达到一万多块,而一个工人速度快的一天能上50个货柜,速度慢的有些只能配二三十个,尤其在地铁里,配货特别费劲。

有人专门测算过,无人货架每补一个货的成本是0.45元。

现在人力稀缺,无形中会提高配送成本,在这样的背景下,要么就是商家承担后果,要么就是无人货架产品的价格上涨。

造成货架补货的不及时也是有可能的。

曾让40亿一去无回,却在疫情下“起死回生”?

比如说财经早餐的货架,基本上都没逃过缺货的命运。

此外,曾经拖累无人货架的高货损率,同样不会因为疫情就得到解决。

由于缺乏有效监督手段,货架的货损率往往在50%以上,远高于毛利水平。

无论是无人零售还是智能零售,都离不开渠道成本、商品成本、运营成本,即便是疫情当下,这些难题依旧摆在无人零售的面前。

这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于企业来说,这是个推动用户对无人化场景认知的一个窗口期,但从长远看,任何产品的发展最终要靠硬核实力。

收获流量的窗口期很快会结束,这只是短暂的幸福假象,之后才是真的生死较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