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老子》一书中到底是“上善若”还是“上善治水”?

道一有三


怎样读懂《道德经》?

当今社会上不少关于“道德经”社会现实意义解释的文献学术资料,极具主观臆造的篡改误导性,会把人们引入错误的社会价值观判断,而害死很多人!

老子的《道德经》不是解释“人性品德,与人为善”的哲学社会科学文化理论,而是用来解释“自由竞争、个性化独立创新和斗争博弈技巧”的哲学社会科学文化理论。

《道德经》里的“无为而治”其实就是指的“市场经济那只无形的手”,“道法自然”其实就是指的“自由竞争、顺其自然、个性化意识独立自主、自由开放”,“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其实就是指社会公共政治产品领域采取“共识政治或政治正确”的那种弱肉强食、成王败寇、愿赌服输、赢者通吃社会支配权配置管理哲学思辨模式。

由此可见,老子的“上善若水”理念也决不是什么“不争名利、与人为善、无欲无私、恪尽职守、包容大度”的“优良品格或道德情操”,而是指为了满足追求自己个性化的利益特殊需求而“善于学习管理和具有极强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这个“善”字是“擅长和善于掌控自由竞争博弈技巧能力”的意思,而不是什么“崇高无私奉献精神”的意思。

有的人一直甚至一辈子看不懂《道德经》,是因为人们一般不知道老子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讲的是“利益的获取”,讲的是个性化开放自由市场经济的管理。而孔子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讲的才是“义务的履行”,讲的才是社会公共政治产品社会道德规范和公共规则秩序的管理。

如果不明白这些道理,是永远不可能了解中国老子和孔子的哲学文化,也不可能读懂《道德经》的!


竹筒夫子的钢笔


“上善若水”,乃语出《老子》(或称之《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中国古书中,有多种说法,帛书甲本“上善治水”,乙本“上善如水”,王弼本“上善若水”,世传本多用王本“上善若水”。高明在《老子帛书校注》中作了分析,认为“古文‘台’与‘以’同字,‘治’与‘似’同音,故借‘治’字写为‘似’,谓‘上善似水’”,则“似水、如水、若水”义同。也就是说,这几种说法其实是一个意思,只是用字不同,没有本质意义上的区别。

所谓“上善若水”,“上”即至极、最高、上面,“善”即吉祥、美好、善良,“若”即顺从、选择(佛教也表示“智慧”,例如“般若”一词),“水”即无色无味且透明的液体,可引申为标准、静止、滋养。故而,“上善”即至善至美,“若水”即以水为准,“上善若水”指的便是:天下最完美的善性就是水那样的品性,滋养万物而有自身的分寸。水是万物的生命源泉,是一切存在的生机活力,是永无止境的恩泽奉献。

“上善若水”是老子道家思想之精髓的一个集中体现。老子尚水,以水为最高智慧的象征和代表,与他的“无为而治”思想关系相当密切。水的自然之性是最接近于道的:它无色无味且透明无形,可大可小、可方可圆,可液、可汽、可固,无处不在、无所不利、无物不有,往往能依势而为、自失自得,于自然而无所违。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他告诫统治者,为政治国,不仅不能与民令行争执,而且反而还要与民休养生息,使天下形成一个自治的大好局面。在本质上来说,“无为而治”的“无为”并非是一种“无所作为”,而是一种“有所作为”(即“有为”)——一种“无为而无不为”,一种“有为而不妄为”。



知识银行


读《道德经》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角度和每个人的观点。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

老子为什么称上善如水?要把水形容为“道”。

在道德经的开篇当中,老子称“道”为“无”。道是一种永恒的存在。(“无”是什么,这里不另解释,可点关注看《请跟我来》)。

什么东西才能够永恒的存在?并且能够穿越所有的空间和时间,而不改变其特性。只有一种特性存在——纯粹性。

在我们的世界当中,几乎看不到纯粹性的东西。科学算一半——有限的纯粹性原理。数学可以称得上是纯粹性的逻辑运算。物理和化学都算不上纯粹性的学科。因为其都无法随着时间的改变而保持不变。

在自然界当中,我们只看到两种接近纯粹的物质。一是水,二是钻石。换句话说,这两种接近纯粹的物质几乎都不会显示任何的空间特性和时间色彩。纯粹的水是无色的——相当于老子所说的“无”——不显示任何特性。

为什么老子又称善若水呢?

实际上老子意思称:人类自身的“善”都带有目的性和功利性的,这不是最高的善。人不能为了谋取善良,而去行善;也不能为了,达到善良而去行善。这都不是善良的本意 ,真正的善是没有任何目的性和功利性。不会让行善之人觉得是行善,也不会让受善之人感到是受善。所以老子才说:“水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

善应该是一种本能,才具有纯粹性。

人的灵魂,如果没有沾上世俗的色彩,也同样具有纯粹性。所以我总认为灵魂能穿过空间而存在。


自然之子一一来去无意



上善若水更多是有伪善的成分。“若”的意思就是有好像的意思,好像只是像,是假象,假的反面就是真。假像还能称上善?

水要做水,人要做人。学水就如学狗学狼学鸡学猫是一个意思的,人不是水,人也不可能如水不吃不喝无私无欲无情无义,抽刀断水水更流。说要是能做到抽他一刀反而活的更欢,可能吗,不可能,人体里的骨髓血液才像水呢,用谁的血液骨髓利养万物,浇花灌草吧,那不正合敲骨吸髓的需要。

上善治水,这提法很好,体现法制思想,治理社会平之如水公平公正境地,这是真善,大善。

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而在周朝之前的所谓尧舜禹时代也切实存在有大禹治水的经典典故。大禹也就是因为治水而成为万民敬仰的统帅。是上善的典范。而不是大禹像水,大禹若水。若水与治水都有因势利导,随曲就伸,顺其自然的意思,但是上善若水就制造了十分完美的“阿Q精神”。阿Q住土谷祠,不可谓不是“处众人之所恶”,他几于道了嘛?以其不争故无尤,他不争他无尤了吗?怒其不争。

反而是“上善治水”这与《道德经》整体的“道法自然”的意思是相同的了,中医也是有治病如治水的思想。治水遵循水性,因势利导。这是其一。

其次,“治”这个字,本来就是三点水“氵”。这个字的本源也就是与水有亲密的联系的。试想下98年抗洪的时候,水呀,真是“善”呀!上善若水,若洪水!搞破坏没商量!

因此,“上善治水,利万物”,就可以理解成,上等的善于治水的如大禹,能够让水利养万物;下等的不善于治水的如大禹的父亲鲧,洪水泛滥,灾害滋生,腐枝烂叶……这样解释很好嘛。

李世民有句名言“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里的水就是劳动人民的意思。以此来看,就算按上善若水,劳动人民才是最善的、上善的。可是历代劳动人民却最无心于“上善若水”,显然的道理,古时老百姓受教育都是个问题呀。那么,追求上善若水的都该去默默的种地去吧,可是事实相反。阴阳颠倒。


再个,也是老子有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啥意思呢?就是,就算把所谓的德也分个三六九等的话,上等品德呢,不自我标榜有德,不自己鼓吹学习什么什么水德,什么上善若水,那就是上德呀!下德呢,就总是挂到嘴上呀,总是鼓吹标榜呀,表面一套,文质彬彬,好像道德高尚,学习什么什么德,刻意的搞功绩立德,学习上善若水,像水一样似乎无私却无孔不入,钻营投机,这就是没德。

上善不善,只是自然。水本是自然的,刻意的学习水,就不是善。上善是如水一样自然,如空气一样自然如此而已。是以,道法自然,水有水性,人有人性,不是说要人去学习无情无义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水性水德,人若把自己搞弄成水性狼性狗性,就是失去人自然的本性,就是没善,伪善,因为连真性情这个真都没有,

人就做真性情的人,做本来面目的人,做真人,总弄个学习些猫呀、狗呀、狼呀、神呀、水呀、地呀、天呀等等的。就是不做本来该是的人。弄到头来还要高调叫喧着“做人”。何必呢?不是吗?

水聚之成型散之成气,人生老病死,这都是自然。天地都是一视同仁看待的。

其实,《道德经》最早就是秦朝中央集权皇权社会之前的至少说是历史书上说的夏商周这个时期的治国铭文,据说最早这些句子都是记载在一种叫铭的器物上面,既是“铭”文。那是奴隶社会统治者治国的铭文。把最好的法则法规寄托于对统治者的要求上,当然对统治者的最好的治国状态要求并非是要统治者本人达到非人的没情没义不吃不喝的这样的圣人境界,这样的“圣人”只能是死人。而是要求其治国的法规及其执行法规时要像水一样平,像水一样不能夹带私人感情,处理一些矛盾要像水一样因势利导,顺其自然,不要老是堵,堵,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除了瞒就剩骗,能成嘛?拿个木头塞住口,困呀,其实,自秦一统天下,树立皇权社会又经汉武帝独尊儒术,历代不出百十年不都搞弄的积贫积弱嘛。

总之,皇权社会,把“天人感应”主客观杂糅起来了的那一套,然后就虚伪、伪善百出,中华民族的很多劣根性这是来源之一。

历来认为最好的《道德经》的解读有两者,一庄子、二就是韩非子。韩非子的法家,为何叫法家?这里的法家的“法”与道德经里的“天”“地”“人”“自然”四者之间关系的那个“人法地”“地法天”的“法”有何关系?吾现在倒突然有所体悟,应该很有可能就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

首先,我们来看“法”的繁体字“灋”,《说文解字》“法”作“灋”,篆文作“法”。

字形由“氵(水)”“廌(zhì)”“去”三部分组成,“水”代表执法公平如水;“廌”就是獬豸,是古代传说中一种能明辨善恶是非的神兽。

因此,“上善若水”不如“上善治水”更合理,就是取法水的平之如水,法律要无情无义公平正义之意。天若有情天亦老呀!上善治水,这个是对谁说的,在现代社会就是对法律的要求对执法的要求,在古代奴隶社会谁才有这个执法平之如水的权力呀,统治者。也就是说,上善治水是对统治者行使奖罚的法则法规要求。一碗水端平,即是公平。但是现在普遍的人把上善若水都弄成自己去效法水德,一方面有一定的可取处赋予一定的意境境界;但另一方面,它也是弄得大天朝人,男不男女不女阴死阳活的,水货假货遍地是,上善若水此四字可谓居功至伟功劳响当当!


质跃


《道德经》札记之四:被断章取义的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恐怕是道德经中最受大家喜爱,名气最响的一句话吧!众多企业、个人视其为座右铭,我办公桌正上方就挂一幅行云流水的名家草书,以示为一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随手Baidu一下,约12,300,000条之多,释义大致相同,略举一二:

1、上善若水:指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2、上善:至善,最完美;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此处省略200字),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3、善,会意字,“善”具有深刻的伦理学、哲学和佛学内涵,是宗教、哲学、伦理学等范畴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此段共省略300字)。

4、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

5、“故几于道”译为它的品质无比的接近于高尚境界。这里的道是指一种境界,崇高的。

全都把善比作水的美德。大公无私,做好事不留名,整个一雷锋精神。水真有造福万物却不争的谦虚美德和善的品行吗?那洪水猛兽、水火无情又何解释。这里的善真是善行之意吗?还有,原本是《道经》,却不提“道”,而去论“善”,虽然善是一种美德,那也应该放在《德经》去议,这不是跑题了吗?!

如果说前面文言断句还可商榷,这般解释上善若水就不可理喻了,典型的望文生义,用现代汉语生搬硬套古文。《道德经》是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不是各章独立的杂文集,且古文词义宽泛多义、隐喻、简略,我们只有结合上下文连贯地理解,才不至于片面误读。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是《道德经》第八章,实则仍在论证道德经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即《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的观点,而不是讲什么“善”。

善:在这里与善行、至善没有毛线的关系,而是擅长、易于,上善指最擅长、特性;若:比喻,好似;利:也不是有利于、造福,而是利用,依照。

老子在这里用水的特性作比喻,通俗形象地解释什么是形而上的道,为什么“道可道非常道”。道好似水一样,水在不同容器中,会自然呈现不同的形状。所以说水是有形状的,可谁都无法说水是什么形状。同样,我们都能感觉到道的存在,可却不能言说。道与水的这个特性极为相似,但还不是,真正的道还更玄乎,是没法解释的。

所以,上善若水赞美的并不是所谓水的善行,而是水的可塑性、灵活的适应能力。“上善若水”教导我们无论做人还是做企业,都要像水一般顺应社会环境。

上善若水充分体现了老子的自然主义哲学思想。


王强的价值经营


综上可以得知,是上善若水,而非上善治水


袁天罡风水文化


我认为上善若水才对!若是好象之意!水是生命之源!一切生命都离不开水!而水用之不善又必须治水!物极必反!生而不杀必自杀!上帝不会用恶意害人!而害人的是自己!为什么?因为人人都以己为最聪明之人!其不知天外有天!这与维度之说并不矛盾!人类社会数据量化都无法平等!什么意思!一个百姓数据与地方政府不同万个人为一个地方的话个人数据与万人百分比的数据!不一样!比如一个人有急需一万元救治!万人中有人捐十元有人捐百元!有人不捐!只终数据谁知!?看似都在数据量化而结局不同!分层次去看事物!才叫立体多维思维视角!现代文明中价格与价值失调!人类发展生产力!而最终被困于生产关系!分配原则上!一一一引航者!为世界导航!牟志法直言不讳!敬请世界多包容!


法度之家


当然是“上善若水”。《老子》中的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就是说,水具有最高尚的道德情操,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水具有谦虚的品德,老子在他的书中号召人们以水为师,像水学习为人处事的品德,汲取正能量。


司马公昭


上善若水就是上善若水!不要断章取义!上等的善于如水一样。

上善若水:

别执着,用一个比喻最好,《道德经》之“上善若水”。

金来生水,则生之得之。

水来助水,则助之大之。

木来伤水,木大则伤,水大则浮。

土来阻水,土大则阻,土小则冲。

火来灭水,火大则灭,火小则反。

总之,顺其自然。来去自由。能得到,能放下。水不能冲垮这山则绕之,所以要“柔”,懂得变通。

《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不执于事物,若得之则得之,若失之则失之,顺其自然,来去自由,拿的起放的下,不可贪恋,不可执。即要认真的对待事物或工作,能得则得,不能得若想得到还可坚持,若不能得又痛苦又伤身就不要执了,该放物就得放手。

《道德经》:“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宝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朱毛战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上善若水,

来去自由。

有来则来,

有去则去。

上善若水,

无形无色。

无形易道,

无形不争。

无色生心,

无色不迷。

上善若水,

顺其自然,

利于万物,

可几于道,

可有可无,

来得失去,

安然顺遂。

上善若水,

处无为事,

外作不始,

生而不有,

着而不执,

为而不恃,

得而不居,

自然若水。

《道德经》至高无上!老子哲学至高无上!

今天,我再补充一下:

请看《道德经》第八章和第二十三章

老子:「道德经」:第 八 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我简单解释一下,第八章,上等的善于如水一样,几于道,什么都善于,从不与人争。

第二十三章,老天不是天天下雨,也不是天天出太阳,天地都这样,何况是人呢?

这两章是一个意思。你若是喜欢太阳,阴天,下雨,刮风,打雷,下冰雹,都是你的敌人,因为你只喜欢晴天嘛,所以其他天气你都受不了!所以,要玄同!不要执着!不要有颜色!要和水一样,懂得变通!这样全天下都认可你了,你就混的开了!就这样吧。


用户97784099792


老子的中心思想是道法自然,万事万物遵循自然的本质,都应学习自然,敬畏自然,你说是上善若水还是上善治水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