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没有空调的古人,如何度过炎热的夏天?他们有哪些避暑的方式?

工夫茶客


炎炎夏日,气温逐步升高,连日来,许多地方的气温已经达到40°。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空调已然成了夏日里必不可少的工具。有人好奇,生活在古代的先人们没有空调,又是怎么熬过酷暑天气的呢?

其实,关于这点完全没必要替古人担忧。要知道,古人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原始。古代人们避暑的方式和用具不但多样,而且还惬意。

古时候的建筑和现在的不一样,现代人们大都生活在钢筋混凝土之中。而我们的先人大都住在独门独院的砖木瓦结构的房子里,虽然只是四梁八柱式的建筑,但是这种房子通风好,加上屋檐遮阳,使得房子阳光充足,冬暖夏凉。

除了这种房子外,许多有钱的人会建立起水亭。简单点来说就是利用水车,循环输送冷水,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冷空气可以有效降低温度。尤其是明朝后期,这种水亭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不光在建筑上达到降温消暑,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懂得储冰、用冰,在寒冬腊月将冰块出藏起来,到了夏天的时候就会沿街叫卖冰块。不光如此,人们还会吃冰镇西瓜、冰水饮料。

还有一种实用的消暑工具叫做竹夫人,也叫做青奴。这种工具是用竹子编成长约1米,宽约0.5米的竹笼子,这是一种夏季抱着祛暑的工具。由于竹夫人整体都是镂空编制的,其具有很好的通风散热的功效,天气热时放置在床上抱着入眠非常惬意。很多时候人们会往竹夫人里面放两个小球,十分好玩。

另外,夏天的时候人们也会运用扇子、凉席、瓷枕来消暑,这些工具虽然简单,却是非常实用方便,绿色环保。


环球网


不要说古人,像我这种70后的人,到90年代中期才在单位上班用上空调,到90年代末家里才装了空调!那以前夏天是怎么过来的呢?还不是一样扛过来了。只不过我们小时候住在农村,农村比较开阔,而且树木繁多,一到晚上,村里的人就会在各自屋里搬出竹榻或则竹床乘凉。年纪大的会拿出蒲扇扇,年轻的嫌麻烦就会搬出电风扇对自己吹!天气实在热的慌,大家会乘凉到半夜。早的话,会乘凉到晚上10点回屋睡觉。在露天过夜是万万不能的,因为半夜有露水,人会得病!另外村里的老者也经常会对年轻人说“心静自然凉”的老话!


观岚观世界


想想以前没电的时候,怎么过夏天就知道了。白天热的时候,找个阴凉地方吹吹风,再热下河洗澡,或者打些井水,擦擦身子。晚上就相对难受些,屋里根本没风,拿着扇子扇都不行。实在热的不行,干脆把床抬到室外,会好很多。我小时候就这么过的,相信人是有适应能力的,只不过现在条件好了,再让你想象没空调的日子肯定受不了。





家乡的游客


没空调照样过呀,没空调没电扇,蒲扇总有的吧哈哈。想想我小时候90年代,我爸妈小时候60年代也没有空调啊,一层平房睡在里面像是蒸馒头,还不是照样过了,我妈还和我讲过,她小时候其实还更喜欢过夏天,因为她小时候条件差,夏天热可以睡凉席,扇蒲扇,但是冬天连冬裤都没有,单薄的一条裤子还不是过来了,她总说现在的人就是日子太好了[捂脸]要是像以前那样,还不是照样过,总不至于热死吧


林杰Alan


我想古人古时候也没有这么热吧!现代企业也让温度上升了。每年都在说全球变暖。

还有古人都是用的井水。要知道井水可是冬暖夏凉的哦!我家门前有一口古井,以前全村的人都是来我家门前打水,喝的用的,每天络绎不绝。现在我家都还是喝这个井水,冬天用是暖暖,夏天用凉凉的,非常舒服。

古时候树木也比较多,人说:树下好乘凉!心静自然凉。


PING平


没有空调,可是有藏冰呀~~有冰,就有消暑的办法!


吃冰镇水果

古代,并没有冰箱,在很早以前,就有用硝石制冷的技术,但是成本实在太高,所以,冬季采冰,以供夏用,成为了降温主流方式。

盛夏天享用冰镇水果,都以为是现代人才有福气享受,其实,古代人,早已开始享用冰镇水果。

唐朝时,夏天吃冰,还是一个奢侈的事情。得要像大文青白居易、或是身居翰林学士地位那样的人,才可以论筐得赏冰。

到了宋代,除了朝廷还保留着赐冰的惯例外,寻常百姓,也都可以享用到消夏的冰块,那时候,已有专门卖冰的人,走街串巷售卖清凉。

当时富裕的人家,在天气炎热之时,还会发起向穷人发放冰镇解暑食品的活动。

由于冰块已成了夏天的日常消费品,许多夏季食物就都使用上了冰块。水果商人当然也不例外。

在炎热的夏季,会采用冰块给水果保鲜。

京师卖生果,凡李子必摘其蒂,不敢触其实,必留上衣,令勃勃然,人方以新而为好,至食者须雪去之。

在出售

芥辣瓜儿、义塘甜瓜、卫州白桃、南京金桃、水鹅梨、金杏、小瑶李子、红菱沙角儿、药木瓜、水木瓜、荔枝膏

这些水果摊或是蜜饯铺子里,

皆用青布伞,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惟旧宋门外两家最盛

玩冰雪游戏

碧碗敲冰倾玉处,朝与暮,故人风快凉轻度

这是宋文青们格调比较高的一种游戏。敲冰消夏,证明那时候冰已是夏天寻常物。


水车踏水上宫城

水车踏水上宫城,寝殿檐头滴滴鸣

当摇扇子都不得力的时节,达官贵人,便会命能工巧匠们,借助水车的运转,把清凉的河水引到屋檐上,让水像雨一样,从屋檐上落下,形成循环不断的水帘,暑气全然消散。

这种降温装置,早在唐代已有。


我是冰娉


现在是烈烈夏日,而此时的古人并非感到很热,实际上,那时的空气才叫空气,纯天然,也就是现在所谓的“绿色”。当然,一年平均温度比现在还是低。

尽管没有空调,但也不用担心什么,他们自有智慧来解决。



办法一:空调房

这里所谓的空调房是指专门用来解暑的房间,其设备不亚于现在的空调,合理选址,合理的结构建造,能够达到。还纯天然!

比如先秦的“窟室”,秦朝的“凉殿”,汉朝的“清凉殿”,舒舒服服过个夏天。



皇家有这样的房间,百姓也有,类似。有时候三五几人,约着一起,听评书,当然顺便蹭“凉”。

办法二:神器

扇子估计算吧,虽然有点累,还是能“解渴”。除此之外,还有玉枕、竹枕、竹床,凉爽着睡觉。

这还不算完,还有两件神器,一件叫竹夫人,是用竹子编造成的类似葫芦型的挺长的东西,这玩意可以抱着睡觉。

另外一件神器叫“冰箱”,没错,只不过它原名是“冰鉴”,起初,材料为铜,后来发展到木头,深受广大人们的喜爱。除了可以调节室内温度外,还能冰镇水果、饮料。



办法三:吃吃吃

很早以前,人们便会挖坑储存冰块,每到冬天,都会挖掉冰块来储存,便于夏天用。到唐末,用于制造火药的硝石遇水降温结冰,人工制冰诞生。以此,冰块走进千万户家。

这样的冰镇食物很多,比如元朝的冰酪,后来的冰淇淋,还有慈禧的小吃“甜碗子”。总之,有了冰,夏天的炎热根本不存在。

总之,古人还是很智慧的!



三叔小记


第一招,用冰块降暑。老祖宗的智慧可一点都不弱于现代人,他们在周朝时便开始建立冰窖。当时的皇室为了确保夏天能有足够的冰块用,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管理机构,名为“冰正”。负责人为“凌人”。他们一般在冬天开凿足够的冰块儿,然后运送到“凌阴井”储存起来。在冰块之下通常都会垫着新鲜的稻草和芦席,然后再以树叶覆盖其上。最后将窖口密封,等待明年使用。一到夏天,周王便会举办隆重的“颁冰礼”,各地官员根据职级和贡献领取冰块。因为保存不易,所以当时的冰块真的是千金难换。

第二招,建“凉屋”。这个凉屋和现在的空调房相类似,但利用的确是大自然的力量。不会因待久了而得空调病。具体做法是将凉屋建在活水边上,利用水流来达到降温的作用。屋中还有一个叫“扇车”的特殊装置,其造型和水车相似,通过水流驱动来让扇子转起来。简直就是古代的电风扇。此外,扇车还可以将水送上屋顶,让它顺着屋檐流下来,就如同人工瀑布一样。

第三招,睡凉席,抱“竹夫人”。凉席就不必说了,大家都见过,也用过。而这个“竹夫人”则是一种用竹子编成的圆柱形中间镂空的枕头。睡觉时,风会顺着镂空的地方吹入,微风习习,给古人以良好的睡眠。此外,古人也喜欢用瓷枕或玉枕。这类枕头上都有一层釉,夏天枕上去会感觉非常凉快。

第四招,穿开裆裤、“半臂装”和“袒胸装”。在我们的印象中,古人都是比较保守的。其实不然,他们在衣服方面也是十分讲究实用性的。魏晋时期,男子喜欢打赤膊,而女性则穿开裆裤。当时的古人外面穿一件深衣,里面穿一件胫衣。所谓胫衣就是今天裤子的雏形,不同的是它只有裤管,没有裤裆。所以小风一吹,真的是透心凉。而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女子则穿起了“半臂装”和“袒胸装”,既凉快,又时尚。


王东3515


夏天到了,北方是干热,南方是潮热,热浪滚滚,势不可挡,只能躲在空调房里,根本不敢出门去浪。我们不禁好奇,天是同样的天,古人在没有空调的夏天,是如何避暑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深扒我国古代高大上的避暑神器,个个都是令人惊诧不已,并且听说还可以把妹呀!

一、最浪漫的避暑神器——自雨亭,在唐朝的时候,就出现了自雨亭,就是一种乘凉的亭子,引山泉从亭檐流下,在四周形成一道水做的屏风,宛如水帘洞,想想就浪漫得一塌糊涂,不仅可以乘凉,而且还可以把妹呀,引人想入非非。

二、空调冰箱一体机——冰鉴,在周代就已经出现,目前就有出土的周代青铜的冰鉴,分为里外两层,里层放食物,外层放冰块,外层的四周有气孔,散发冷气,这就是传说中空调冰箱一体机,一遍吹着冷气,一遍吃着冰镇食物,美滋滋呀!这可是周代就有了,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呀!

三、古人的中央空调——深井,在古代,古人自挖深井,分为进风口和通风口,并且在风口上配有井盖,利用地底的恒温,实现冬暖夏凉。只要把通风口的盖子打开,夏天就有冷气,冬天就有暖气,纯天然无公害,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尽,这发明真牛呀!

四、豪华大包房——窟室,应有尽有,可以尽情地嗨呀!所谓窟室就是地下室,在先秦的时候,贵族们就开始人手一间窟室,主要利用地下室的低温,现在再放上冰块,还有美女、美食、美酒作伴,简直就是天上人间了,可以尽情地嗨呀!

古人的避暑神器,不仅环保和贴近自然,而且还有一些浪漫和情趣,让人恨不得穿越到古代去避暑。同时,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他们简直是太有才了。各位,还知道古代有哪些避暑神器,可以分享一下。


密探零零发


带你扒古人的衣食住寝各个方面的消暑方式:


/住之篇/


“空调房”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建造的“清凉殿”。

据《汉书》记载,清凉殿里有用石头做的床,宫殿的四周挂上水晶帘子,用玉盘盛放冒着寒气的冰块,还有小宫女扑哧扑哧地把寒气扇到各处。

到了唐代,这种“空调房”也叫“含凉殿”,相比汉代的“清凉殿”简单粗暴地往屋里堆冰块,“含凉殿”高级得不止一点点。

/ 凉殿模型

它建在水池边,利用复杂的机械原理,把水池里的水循环抽到屋顶降温,水再顺着屋檐流下来,形成人工水帘,清凉效果简直杠杠的。

到了明清时期,可移动式冷源出现了有点类似现代分体空调或冷风机。

当时叫“冰桶”,其实就是贮存冰块的柜子。冰桶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在当时那可是高档“家电”

除了“空调房”这种消暑设备,还有“风扇车”这种大型纳凉家电。

/《武经总要》中的“风扇车”图

闷热的夏天里,小小的蒲扇已经满足不了古人的需求,为了追求更凉更爽的体验,古人发明了“风扇车”。

/食之篇/

和我们现代人一样,古人在夏天也是酷爱各种冰饮

老祖宗也知道,夏天加了冰的饮料更好喝。可是冰只在冬天才有啊,那可怎么办,当然是把冬天采集的冰给贮存起来。

于是在周代出现了最早的“冰窖”,冬天采冰,贮存起来等到夏天再用。

当时,冰块可金贵了,除了王室,有资格吃肉的官员,在夏天才有使用冰块的资格(食肉之禄,冰皆与焉。《左传·昭公四年》)。

别看我们现在有冰棍、冰淇淋、冰饮等这么多样的消暑美食,古人的花样可不比我们少。

基础款就是各式“冷饮”,往消暑喝的饮料里加入冰块搅拌,就制成了冰镇酸梅汁、冰镇绿豆汤、冰镇米酒等冷饮。

除了加冰块,还有加冰雪水的,叫作“雪泡

”,如雪泡梅花酒、雪泡豆儿水。

/刘松年的《斗茶图》还将卖冰水绘入画中

发展到宋朝,聪明的古人更是把水果、奶、冰块混合在一起,发明了“冰酪”。

总之,冰酪的配方被马可波罗传到欧洲,改良后制出了我们今天的“冰淇凌

”。

没错,冰淇淋是我们老祖宗发明的!

到了清末,市面流行一种新型饮料“荷兰水”,也就是我们现在喝的“汽水”。


/衣之篇/


夏日里,富人会穿罗和纱这种高级面料做成的衣服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

身穿纱罗衫裙的女子,可以隐隐地看到里面的抹胸和肌肤,有着“罗薄透凝脂”的效果。

李清照在《点绛唇》里写到“薄汗轻衣透”,出一点点汗水竟然也能透过衣服,可见这衣服是多么的轻薄凉爽啊。

有钱人可以买纱罗,那么普通平民该怎么办呢?他们也要过夏天啊。

答案就是夏布

/ 明 夏布

夏布虽然没有纱罗那样轻薄透,但是因为纱质细软、凉爽清汗,所以格外透气散热。

还有一种消暑神器——竹衣,俗称“隔汗衣”。

因为贴身的衣服很热,智慧的古人就发明了竹衣。

/ 竹衣

竹衣采用了流行的鱼网元素,隔汗透气,设计可谓酷炫前卫。简直穿上就能走时装周了啊!

/寝之篇/

到了晚上,夏夜漫长,暑气蒸腾,特别难耐。

聪明的古人就睡在“凉簟”上,相当于我们的“竹席”,清凉消暑,怡然入睡。

夏蚊成雷怎么办?别担心,古人早就有一种叫“”的蚊帐,还会焚烧艾草来驱蚊。

遥闻“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是什么消暑神器,让古人在夏夜“凉初透”?

那就是这个“玉枕”了。

除了玉枕,还有瓷枕、水晶枕、石膏枕等,枕着清凉入梦,岂不美哉?

/ 玉枕


/ 竹夫人

竹夫人”,是一种用竹条编成的圆柱体,中间镂空,可以聚风散凉。

夜晚古人怀抱着它入眠,所谓“红袖添香也添凉

”,正是这种“添凉”的功能,古人亲昵地唤之“夫人”。

好了,我已经带你扒完古人的衣食住寝各个方面的消暑方式,你是不是也大开眼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