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袁送榮散文集《富厚堂的心靈》出版發行

由湖南省作協全委會委員、湖南省散文學會會員、曾國藩研究會研究員、青年作家袁送榮撰寫的散文集《富厚堂的心靈》,已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全書共45萬字。

袁送榮散文集《富厚堂的心靈》出版發行

本書由湖南省作協原主席、嶽麓書社首席編審、著名作家、曾國藩研究專家唐浩明題寫書名。中國作協名譽副主席、湖南省文聯名譽主席、著名作家譚談,曾國藩六世嫡孫曾樾、富厚堂“管家”、曾國藩文史研究專家胡衛平等作序。湖南省作協主席、著名作家王躍文題詞“耕讀傳家”,著名學者、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北京鳳凰嶺書院院長王魯湘題詞“湖湘理首曾國藩,耕讀源流富厚堂”,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原校長、書法家謝和平題詞“耕讀路,富厚夢”。

作者袁送榮是雙峰縣荷葉鎮人,中師畢業後分配回家鄉任教四年,之後秉持耕讀文明的內涵風格,艱辛堅毅地發展,成長為一名作家和演講藝術家。他用心研究荷葉塘耕讀文化對湖湘文化的推動作用,長期考證曾國藩及其後輩有關文史資料,經常深入家鄉、走遍全國採訪挖掘有關人文史實,歷時五年積心寫作而成。

袁送榮散文集《富厚堂的心靈》出版發行

(袁送榮)

在書集的關鍵內容和重要史實上,得到經常去荷葉塘調研的唐浩明的指導和提示,特別是“富厚堂的心靈”這個書名更是唐浩明“一錘定音”,浩明老師認為本書開創曾國藩研究的新載圖新氣象,“很好讀,容易懂,合口味。”書集也同時得到一生守護富厚堂、畢生研究曾國藩的富厚堂“管家”胡衛平的把關和審核,得到曾國藩六世嫡孫曾樾的首肯和認定。

作者力求以一種新文字的理念,改變“考據式”寫作手法,走出材料堆砌的做法,有效解決非專業研究者理解難領悟難的問題,首以散文創作方式來挖掘歷史人物和人事風情的背後“故事”,在真實性的基礎上體現故事性,在感性的基礎上凸顯嚴肅性。是專業研究的“佐料”,是大眾讀者的“口味”,既可從中找到研究的軌跡,也可從中“漁利”故事的味道。是全國第一部以新研究形式、新文字方式展現的曾國藩研究書籍。

整部書集貫注著史實情緒、理性思維和詩意激情,散發著濃郁厚重的研究氣息和神形兼備的散文特質。書出版發行以來,得到許多曾國藩研究者和文學愛好者的較高評價。(金元)

袁送榮散文集《富厚堂的心靈》出版發行

《富厚堂的心靈》文章選登

道德小鎮

我真的是用心血在刻錄一種尺度,儘管看著我筆下的文字,你會覺得很遊刃啊,很活躍啊,沒見得什麼凝重、難捱,但我確乎十分謹慎地用筆,十分小心地用意,去實錄我家鄉的物態、神態、情態和性態,實錄我對我家鄉的情結、情感、情意和情緒。

我應該是一個對“德”字有著執意尋求的人,也許是因為我出生在這個雖很農耕,卻讓每一坨泥巴都生產德馨,每一蔸禾苗都出土清芬的荷葉塘,泥土都能如此,何況我呢,自然的,追尋德的芳華,融注德的基因,便成為我和所有荷葉塘人共同的意願。

曾國藩生前生後,嬉笑怒罵者有之,敬仰畏慎者有之,但細細敲打他身上剝落的每一片“鱗皮”,都會飛揚德的屑片。如果逞一時之快,圖一時之氣,他大可不必讓自己慎得如此苦悶憋屈,以至於生年僅僅六十。聖賢是假裝不出來的,道德文章是做作不出來的,功名清芬是描繪不出來的,中興名臣是書寫不出來的,要有真功夫,須是實幹家。曾國藩的聰明才智,歸於天賦,無可選擇,也別無他擇,可中興一個搖搖欲墜的朝代,是得有點“硬通貨”才行,役後禮譽幾朝數代,更得需要真道德。

曾國藩從來沒有活在一個虛無縹緲自我陶醉的境界裡,他一輩子懷著德和道的忠實心腸,苦苦培育逐漸池幹河涸的傳統江湖。所以,他的第三故居引用“富厚如之”,命為“富厚堂”。“富”者,不僅僅富有,而且豐富、充裕、充足。“厚”者,厚重、深厚、厚朴,堅德深思,與人“富厚”“富宜寬厚,智宜斂藏”,真實地顯現了曾國藩寬厚培心的道德境界。

袁送榮散文集《富厚堂的心靈》出版發行

大明洪武時期,每個村莊都各設“旌善亭”“申明亭”,一座用於表揚做好事的臣民,另一座用於申訴作惡之人。亭子本不是律法,又何能揚善止惡?在古代社會,政府重典只是手起刀落,砍殺重犯,而理想的政治手段,基本上歸結於道德建樹。地方風氣,官場習氣,家庭空氣,會用教化手法處置,道德此刻便會立在前面,所以,旌善亭便穿上道德的華服閃亮登場。而我的家鄉,雖然沒有這樣的亭子,但這種教化善導的意思,一定會在大族的宗祠、書塾裡燦然綻放,在人家的居第、房室內儼然昭示,葛氏祠堂、曾氏祠堂、寒公祠、屈家祠堂、富厚堂、敦德堂、獎善堂、有恆堂、樹德堂、萬宜堂、白玉堂、華祝堂、黃金堂,哪一座宅第的命名,不是刻上了道德的淨心,儘管包括曾國藩在內的所有荷葉塘人,內心總是隱藏著慾望,但他們宣揚的道德高調一定佔據整個心靈。在這些力量的注視與調理下,荷葉塘山特別秀,水特別清,禾特別壯,苗特別綠,人特別勤,韻特別足。他們真的比外界多一些古樸,多一些敬畏,多一些書禮,多一些純粹。

好打講,沒架子,很謙和,有禮節,會耕作,多讀書,是荷葉塘人自評、他評和“民調”結果的體現。

見面打拱,分手拱別,出口有禮,落筆成文,是荷葉塘自始至終的“鄉規民約”。

富不是富裕,對荷葉塘人來說,不會特別追求物質的多少,曾國藩兄弟打下南京,我聽說是發了橫財的,歷史塵封,歲月湮滅,很多史事真相已無法重見天日,但百十年過後,至少我沒有親見曾國藩後裔是如何富貴纏腰,金錢開道,一代又一代,除了皇封誥命的幾個名號,不見得有多少金錢寶貝,除了書,還是書,除了知識,還是知識。幾座宅子雖不錯,卻在荷葉塘總體色調中保持一個侯爺家族應有的低調與謹慎。

到了今天,信息化飄浮在這片土地上,荷葉塘也有不少億萬富翁出現,但他們絕不炫耀,也不眼紅,淡泊平靜仍是主旋律,你若是顯擺有幾個臭錢,荷葉塘人會狠狠地指你的“背皮”的。大家生存在這方獨一無二的水土上,富求誠實,厚重德澤,當每一片嫩芽的心都如此開示,每一顆穀粒的情都如此作為,那荷葉塘裡的人物事況都似可為楷模,成為表率。

曾國藩無法影響這個地方的後世,但一脈傳承的道德和文化,不會以某個人的意志為轉移。

曾國藩一出生,就註定當時中國將因他的起伏升降而改變軌跡和命運,他用六十年的時間發力,不經意地改變著中國歷史進程,一些關於他和他的兄弟的細枝末節,實質上卻是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後掀起波瀾的機緣。如此浩大的變革社會的原動力,竟然深藏在荷葉塘的肌體裡。在那個年代,如果沒有了道德的呼喚和那位“道長”的“學習貫徹”,整個世界的目光又怎會數百年不曾離開過這個富厚道德的微妙小鎮?

外面世界如何動盪,如何精彩,荷葉塘內不會驚悚,它依然氤氳瀰漫著道德,它依然平和吐納著芳澤。出了一個曾國藩,它不自負驕傲,沒有響噹噹的人物再現,它也不自卑低嘆,相信有德的力量推進,有德的寬厚高嫋,活水總會不斷,靈韻總會執著。

卿卿一個荷葉塘,盈盈一處三摩地。陰陽含蘊其中,清輝飄逸其中,盛德掘守其中,仁義藏身其中,禮智鋪展其中,無論世間如何變幻,荷葉塘永遠不會改變質地,永遠葆守精粹,永遠會是中國唯一的不可複製的道德小鎮。

曾式媳婦

家庭興旺,必定有一個好媳婦。

家族發達,必然有一支“好媳婦部隊”。

在咱荷葉塘這個土風土俗的偏隅,媳婦就是指公爹的兒媳婦,不像北方那疙瘩,媳婦兒指自家老婆,兒媳婦才是指公爹的兒子的老婆。

這裡的家庭結構挺有意思,一個家庭的關鍵人物,不是丈夫這個中堅,而是公爹和兒媳婦,公爹統攬家務,威儀肅然,說一不二,他的權力大到可以“爬灰”,呵呵,這當然是不可能的,“爬灰老倌”是華人社會特有的群體,當然大都是戲謔老子娶兒媳婦後的說笑之詞,我們這裡的花鼓小調,有許多公爹或藏情書或唱情歌挑逗兒媳的內容,本意是“翁私其媳”,按王安石所說,“風流不落別人家”。蘇東坡兒媳也曾說,“假如公公彈一曲,肥水不流外人田”。但現如今早已演變為一種結婚時鬧婚宴或者吵洞房的習俗,一種喜慶之下的調侃與詼諧。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公公會學蘇東坡說,“青紗帳裡一琵琶,縱有陽春不敢彈。”

而荷葉塘,老漢一旦進入“爬灰”時期,那就“官至一品”“極盡榮華”,可以指揮、打理家中“政務”,獨攬“朝權”,而新過門的兒媳婦,如果她想管事、能管事、管得好事,又深得公爹欣賞,喜得婆母寬容,使得丈夫疼愛,那麼,她將位列“公卿”,排行第二,成為公爹的“宰輔”,一人之下,大家之上。而丈夫呢,不是不戀權,不是不掌舵,但俗成的戒律告訴他,你的任務就是賺錢,養家餬口,是家中的“六部大臣”,至於錢怎麼花,人情怎麼來往,後代怎麼教育,只有唯唯諾諾聽從和服務的分。婆母大都已經享受過了那個排行第二的幸福,辛勞了幾十年,也甘心情願退而撫孫了。於是,一個家庭便進入新的“翁媳時代”。

曾國藩家裡乃至家族的“翁媳”時代源自荷葉塘古典風範,卻又因其地位與身份的特殊,而另呈風采。

其主要特點是,翁是政壇高管、文化翹楚、軍中統帥,長期在外,有全國影響,但又時時不忘家務,不忘家中子孫,上思廟堂,下念族氏,兩相守,兩不放。而兒輩們,一門心思讀功課、求功名、謀功勳,是曾氏中生代,此刻大多數不問窗外事,只讀聖賢書。這時候,曾氏兒媳婦們就在時勢的造化下,成了家業的守護者、家風的教化者、家務的調和者、家計的打理者、家訓的傳輸者。

歷史以文化、以家教、以族風來深刻影響這些小腳女人,又通過她們,把大界曾氏好不容易匯聚而成、生生不息的風尚傳揚下去,形成男丁主外、女丁主家的曾氏家風傳導體系。

我們姑且把這個大界曾氏的“兒媳”部隊稱為“曾式媳婦”。

芳邁群妍,貼在白玉堂槽門上的這句話,原是形容大界曾氏一族引領百花,獨傲群芳。這裡借用來形容這些兒媳婦們,更為合適。

大界曾氏自開宗立派以來,兒媳無數,這裡單單表一表其中的兩位。

一曰郭筠,一曰劉鑑。這兩位既有家族代表性,更是曾式媳婦傑出的典範。

先得說一說荷葉塘人擇媳的標準。荷葉塘耕讀特性,就決定了物色媳婦的最基本要求是,會幹農活,會理家務,要育得秧、插得田、扮得禾、挑得糞、種得菜、喂得豬,樣樣活兒是高手,還要能生育、會生育、精養育,最好能讀點私塾或初小,做到文武雙全。另外,要有品質、守孝道、順倫理、講禮儀,當然,這樣全面精通的難以找出,但要求必須都要能會一點。所以,公爹託人相兒媳,一看家庭背景,倒查幾代,看門戶如何,門風怎樣;二看個人經歷,是否清純,能否承擔;三看女子外相,是否講大氣、有力氣,臉相是否旺夫旺族,身子骨是否能幹得了農活;四看學識情況,能否識得字,能否做女紅。

當然,曾氏看兒媳,得更高門檻,一求門戶相對,二求女子德高,三求婦道有守。這樣,郭筠、劉鑑便在適合的時機、適合的時間、適合的地方經過曾氏“主考官”們的挑選,成為曾氏兒媳。

這兩個女性,以低眉的姿態,為人媳;以賢淑的方式,為人婦;以默化的方法,為人母;以嫻靜的內涵,為人範。在宅第的“大內”,在家人的心靈,主家政、督兒孫、倡家教、辦學堂、克時艱,成為曾氏兒郎的大後方、根據地和力量源。

且說郭筠郭太夫人。這位貌不出眾才出眾、相不驚人德驚人、身處平靜心不靜的藝芳老人,是曾國藩最忠誠的“賢內助”,是曾氏家教的拓荒者,是興教救國的先驅者,是大界曾氏的弘法者。

袁送榮散文集《富厚堂的心靈》出版發行

(郭筠)

你看曾氏十代,能由弱至強,由小至大,郭筠是“一等功臣”。

其實,她與曾府的姻緣,是和封建傳統緊密相連的。

這個女子不尋常。其父與曾國藩乃同門進士,又同在翰林院為官,相當於兩人既是大學同學,又同時在部院工作,所以情同手足。在郭筠兩歲的時候,父親就以情誼連友誼,以姻緣接友緣,把小小年歲的她指婚曾國藩的小兒子曾紀鴻為妻。

娃娃親是舊時陋習,是封建毒瘤,但在當朝洶洶“時尚”中,也應一分為二地看,這種婚姻在門第相當的情況下,當事人逐步成長兩情相悅後,也不乏有幸福安然之例的。

郭筠是一個傳統女子,一個傳統當中的優秀女性。

認承父親之命,兩歲的她不諳事,少小懵懂,成年之後,她亦不反對,不抗命,相信父親眼光,傾慕曾氏門風,內心暗喜。

當嫁之時,她懷夢揣情,欣然過門。

當丈夫紀鴻英年殞命,獨守空房時,她悲痛,她苦悶,但從未產生過移步“回師”,心中穩穩地種下“一日曾家婦,一世曾氏人”的誓言。

夫逝之後,郭筠多少次淚灑空房,多少次惆悵滿心,環山碎步,步碎心亦碎;踱步長廊,廊在郎不在。

但婦道賜予力量,家風賜予堅韌。她不是幽宮怨婦,也非“女權”新人。

在荷葉塘女性當中,郭筠是傳統力量的中堅,秋瑾、葛健豪是革命力量的新銳,這些女人都與曾氏息息相關,應該說都不衝突,在時代與時勢的釀造下,她們都肩負使命,讓一條正確的道路不斷擴展延伸。

她躬身靜心,按翁姑要求,主持曾國藩家政,讓曾氏此脈,進入郭筠時代。

郭筠年壽七十,19歲入曾府,把半個世紀的青春年華,獻給了曾氏家族。

首先是翁媳情深。曾國藩欣然同意,讓時年兩歲的郭筠進入曾府擔任“候任”兒媳。曾國藩親自主持,讓時年19歲的郭筠嫁入曾府;曾國藩親切關懷,極盡溫辭暖和喪夫的郭筠;曾國藩親身指導,輔助郭筠學讀《十三經注疏》等大部頭書籍。翁情媳自知,郭筠當以傾心之態傾身之姿紮根曾府,永不言棄。

再則是使命使然。當那幾年相繼出現曾國藩辭世、婆母駕鶴,兄曾紀澤攜婦出使國外,而後病逝的意外事情後,曾國藩一族繁盛已過,家道漸落,天降大任於郭筠,這位柔弱女子沒有衰微,沒有頹廢,沒有惆悵,她以富厚堂女主人的身姿,擔當起復興、裕達曾氏此脈的重任。

然後是教化後昆。郭筠“主持”富厚堂工作之時,清政府已失去諸多參天棟樑,迴光返照的同治中興之後,大樹中空的清廷在珠簾之後的那個“么蛾子”的把持下,國勢已病入膏肓,國命已至苟延,國運已經敗壞。沒有了明君良君,沒有了正常朝綱,沒有了四海一統,這原比日不落還日不落的中央帝國到了頹廢的境地。當舉國紛亂、內憂外患之時,遠離朝堂、偏於極隅的化外之地荷葉塘依然寧靜,依舊平淡。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已與我無關,外面的天地多驚悚,亦與我無關,荷葉塘的農人不是沒有見過世面,想當年同治爺時,咱隨曾大人兄弟,轉戰南北,也扛過洋槍,也放過土炮,但解甲歸田之後,就不再問軍政,躲在這雷打不著、槍射不到的桃花源裡,當我的小財主、小鄉紳,怡然自樂,暢懷天年。天天“三擔牛糞六簸箕”,多好!真妙!曾國藩的後裔們,除了部分壯年男丁還在承祖蔭顫顫地生活工作於京城及長沙以外,大多數眷屬後代都散住在老鋪子、白玉堂、大夫第、有恆堂、萬宜堂和富厚堂內。在郭筠等媳婦們的操持下,遠離紅塵,不問耕耘,但求持“八法”、承“八本”,銘“致祥”,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度裡,依舊過著農耕形態的生活。

郭筠本是“大家”,她教導的富厚堂後裔當然不是做一個農夫、一個鄉紳、一個土包子,她身靜心動,她身處山鄉心繫國運,她把內在的憂患張揚到抱負的高度,但她教導子孫時絕不好高騖遠,空談闊論,她從每一個孩子立身之所需、存世之所備、濟世之所求的基點、原點、基礎開始,將曾氏家訓的“原教旨”改編提升,成為著名的萬人稱道的《富厚堂日程》。

這是一個讓清高之人不屑的“鐵六條”,這是一個外拙內精的“硬六條”,這是一個成就了眾多曾氏後輩,行之有效的“好六條”。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一財不算,何以算世界?一義不存,何以存祖澤?一家不化,何以化民眾?

這六條很簡單、不簡便,這六條很易懂、不易行,這六條很堅硬、難堅持。

一條曰“男女皆應知習一樣手藝”。看官您肯定會不屑一顧,呵呵,當木匠哪,搞篾匠啊?修鍋爐,種蔬餵豬嗎?這是曾家人要乾的正事嗎?嘿,還真是正事。曾氏後裔後來雖不當大官,但個個生活生產能自理,在那麼大的官僚群團當中,在那麼多官二代、官三代中,曾氏沒有頭枕皇恩幻想過活,這是郭太夫人當的好家,讓曾氏後代不辱門風,自食其力,不負社會啊!

二條曰“男女皆應有獨自一人出遠門之才識”。看官您肯定會輕蔑地說,這算哪門子教條?獨自出行,遠涉外鄉,還用教嗎?我要告訴您的是,在明清那個時代,大家閨秀、公子哥兒要是沒有個書童丫頭,沒有車輛盤纏,沒有送往迎來,還真是難以生存,何況曾侯爺的後代。雖已是後曾國藩時代,但虎瘦雄風在,餓死的駱駝比馬大,再者,清廷給予曾氏的世襲罔替的皇恩仍在,郭老太婆能讓這些個公子小姐獨自歷練,那在當時,可是開先河、創新舉的呀!看看後來,曾氏後代一個個遠重洋、渡他方,那不都是老太太積的德、教得好呀!曾寶蓀、曾約農等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三條曰“男女皆應知儉樸,每月所入,必要敷每月所出。人人自己立一賬簿,寫算不錯”。看官您會覺得這簡直是貽笑大方,這哪裡是豪門顯貴的作為啊?大丈夫志在四方,心懷天下,哪裡還管得上一串銅板、一塊銀圓的用途,還要我預算平衡,量入為出?還得把自己一釐一毫的用度都入賬記算,到這般錙銖必較的地步,我又怎麼能潛心研習功課,致力服務家國呢?然而看官該明白的是,正是由於這種深入骨髓的儉樸教育,讓處於艱難環境當中的曾氏後輩均恪守節約,衣食粗放,戒奢戒侈,知甘知苦。賺時不怕只一釐,用時真怕多一毫。不是吝嗇,而是知足。曾氏數代,無一“敗家子”,無一“紈絝”,哪裡像如今的“郭美美”之類,把金錢當“糞土”,視財物為無物。

四條曰“男女皆應俠義性成,不應行為有虧”。看官又難以看懂了,這是七俠五義嗎?那不一派江湖氣息?但我要解釋的是,此處所講完全不是義氣、青幫、袍哥模式,而是俠肝義膽、義薄雲天、言行如一,這是中國傳統做人準則,寧可人虧我,勿叫我虧人。曾氏一族,曾國藩以來,不虧國家,不虧社會,不虧鄉黨,不虧道義,全然有勞郭筠教導有方呀!

五條曰“男女皆應抱至公無私的心腸,外侮自不能入,而自強不求自至矣”。看官至此方才明白,曾氏家教不僅教子弟自保,更是叫子弟大公大仁大道大德,好一個“至公無私”,和孫中山先生的“天下為公”又有什麼區別?只要人人奉公,只要個個無私,一切為了國家,一切為了社稷,一切為了蒼生,那麼,一切外來侵侮都會被阻擊於國門之外。唯公自強,不求自至啊!

在這種嚴苛要求下,但凡曾氏後代,哪一個不是懷揣救國圖強之公心,哪個不是胸有治學興教之公德,哪個不是秉承變革圖強、反抗外侮之公理。

六條曰“我家行之,一鄉風化,則強國之根基於此矣”。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小我潔身,大我度他。這個第六條,是希望曾氏門風要發揚光大,要風靡一鄉一國,人人踐行,家家如此,則基礎夯實,民風盎然,這是強國之根,這是富民之基。

“家六條”是“金六福”。言辭懇切,用意深刻,要求後昆實現習本領、增才幹、懂生活、知勤儉、講俠義、求公道、圖自強、化天下的美好願景。郭筠不僅課曾國藩後代,而且曾氏幾兄弟的很多後人也都放到富厚堂來管理,因而,在郭太夫人這個“最美兒媳婦”的傾力打造下,富厚堂人才輩出,棟樑無數。用曾寶蓀的話來說,“蓋吾等對國家如有貢獻,悉藝芳老人所賜也。”

後來曾寶蓀等在長沙創立舉世聞名的“藝芳女校”,就是為了紀念藝芳老人郭筠在家庭教育上所做的突出貢獻。

藝芳老人學識淵博並率先垂範,她一邊教育後人,一邊身體力行,學習英語,研習詩文,溫習國學,自習栽種。她廣攬優質師資,外聘延請先生來荷葉塘教學,連瓊瑤女士的祖父陳墨西先生也來到這小小山鄉教研國文和史地。

郭筠定是荷葉塘一等兒媳、最美兒媳,也必定是當時中國最有作為的“子弟學校校長”。她是優秀的女性、優秀的母親、優秀的家教大師。

曾國藩應該慶幸,當自己戎馬倥傯、轉戰南北時,當自己內疚神明、外慚清議時,當自己雙目幾盲、身心憔悴時,他有一個安然的“大後方”,他有一片堅如磐石的“根據地”,他有一把純粹寬闊的“太師椅”,所以,在無奈與昏花當中倉皇離開這個暮色四合的世道時,他卻不用擔心那個叫富厚堂的地方,會因他的離世而更改顏色,而驚慌失措,而捲入惡劫。在那個奇女子的打理下,富厚堂耕讀照舊,“書蔬”依然,“魚豬”肥碩,“早掃”成規,“考寶”不變,八本在堂,六條嚴苛。在那個好兒媳的堅持下,富厚堂人誦讀寫作不缺,衣食粗細不斷,詩聲琅琅,歌作嚶嚶,一如既往,井然有序。在藝芳老人的教導下,曾廣鈞詩賢天下、維新華夏,曾寶蓀、曾約農名動教壇、惠澤家國。

她是封建舊時代的女界先驅,一身子的賢淑,滿腦子的仁義,一輩子的清芬。

她來自傳統,但不囿於綱常,不拘泥於貞潔,開風化創新風,把目光拉長放大,把前行的理念伸展至對未來的翼負。

她進入侯府,便自甘深牆,把牆內的花開,盡情變幻為牆外的清香;她進入侯府,卻不甘深藏,世外的思想讓她嗅到鼎革的氣息,自己垂垂暮年,但兒孫青春嫋嫋,她就把自己的一切念想託付給這些孩子,以自我的懿行,以自我的砥躬礪行,以自我的勵節,去訓誡去勸育這些孩子,當芳香的花朵邁出天地的燦爛時,她含笑著輕咽口氣,告慰天上的那位聖相公爹曾國藩。

天下奇事有雙,史上最著名的兄弟雙帥,事業雙成,功勳雙就,哀榮雙享,而有意思的是,好兒媳也雙娶。

袁送榮散文集《富厚堂的心靈》出版發行

哥曾國藩有郭筠,弟曾國荃有劉鑑。都是小兒媳,都是名門後,都是賢淑人。

劉鑑獲得大規模的“點贊”,是近年的事。這之前不識廬山真面目,研究專家也還不會深入到她這個層面,連曾氏父兄及“主流”男女都沒有搞清楚,哪有閒情逸致去荷葉塘那個山野角落裡、那堆胭脂粉中考究一個“媳二代”呢?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紀曉嵐門生大學士劉權之的那位出落清俊的孫女兒劉鑑許配給曾九帥之次子曾紀官。

這是一個何等的相府閨女呀!劉家把她打造得才貌雙全、伶俐朗淑。她詩風清麗、婉約化美,筆墨流轉、婀娜飄逸,文賦磅礴、大開風氣。

可惜,劉鑑之所學並不會用於走四方、官九鼎,並不是作為器具去建平臺、恭上位。她所學所悟,全是顯現傳統賢婦淑女的內涵與形象,是官宦之家內眷應有的能量素質。

也不要覺得可惜,擁有如此功夫的劉鑑不負所學,極盡其力,督課兒孫,成為九帥府裡、大夫第內的家教專家。

劉鑑比郭筠這位堂兄嫂小五歲,在家教方面,劉鑑似乎更有條理、更具規則、更富內容、更成思想。

郭氏以《富厚堂日程》為綱,以六條為目,張舉自己樸實素雅的教育理想,公平、開放、自理的教化要求。

距富厚堂咫尺的大夫第內,劉鑑重視並開展女性平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現代教育。她趨時述古,開放重本,形成“用之家庭、啟我蒙幼”的女訓教育思想。

她是我國女性教育第一人。

她是我國母教先驅。

她要求女人們要自強,要強權,要遇事敢為、當仁不讓。

她寄期母親們學會引誡兒女,認為婦學是天下存亡、國家強弱的“大原”。

對於一個家庭而言,女性強則家強。

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婦學強則國盛。

不是母系氏族的舊思想,而是在傳遞家國崛起復興的大業中,婦女所起到的柱石作用。

沒有天哪有地?沒有地哪有家?沒有家哪有我?沒有我哪有你?

大本大源,大是大非面前,要知道女人的奇效。

劉鑑深知。

她以內在的豐盛,解讀家族、家國繁盛的緣由,解析曾氏風行不衰的密碼。

蒙養、婦學、女教,看似婦幼專利,實則女強則兒強,婦立則兒立,母智則兒智。

劉鑑是實幹家,育人無數,有她13歲便中秀才的孫輩昭和,有她“紅色革命家”的曾孫女憲植,時時教誨,代代人傑。

劉鑑又是理論家。在大夫第偌大的居室當中,她不是倚窗流夢的寄生蟲,她不做低吟輕唱的紅顏女,她不當古板尖刻的管家婆,她更不會成為威風八面的“容嬤嬤”。她教導子弟之餘,撰《女範》、創《婦職》、寫《母教》、書《家政》,這套洋洋灑灑10篇124課的教育叢書,是中國有開風化以來最為完備最具魅力的家教書籍和範本。

令人無法想象,做一個賢妻良母也做出了大名堂、大事業、大影響,誰說女子不如男?荷葉塘有古訓,“家無讀書子,官從何處來”,而其潛在的言語是“家無賢淑婦,家從何處興”!

曾氏女眷真正稱得上是響噹噹的中國婦女楷模、中國家庭精英。她們的作為不亞於男人,不低色鬚眉,雖少有上陣殺敵、馳騁疆場之舉,但她們管好後方、育好子孫、德披後昆、學富五車。是男人的好伴侶,是兒女的好母親,是翁姑的好兒媳,是家庭的好賢助,是家教的好“師保”,是國家的好婦道。

曾國藩曾國荃長年征戰在外,風餐露宿,身心疲憊,哪有閒心來看管家庭,經營後代,但天佑其人,時運濟之,誰讓他倆都找到了好兒媳呢?

曾氏兄弟在天之靈,最感欣慰的,也許不是實現同治中興,實現光宗耀祖,而是有好兒媳,育好兒孫,叫曾氏家風不衰,門風不辱,代代相傳,興盛長長。

從曾國藩妻歐陽氏、曾國荃妻熊夫人開始,一位又一位,一代又一代,曾家內眷女輩盡顯巾幗風采,逐步形成飲譽世界的曾氏女性現象。

我來數數,歐陽夫人、郭筠、劉鑑、曾紀芬、曾紀琛、曾廣鏞、曾寶蓀、曾憲植等等,都“傾群言之瀝液,漱六藝之芳潤”,郭筠自署書齋名號“藝芳”,郭氏、劉氏等曾氏名媳,採百花釀蜜,吸家教精華,證曾家一族“芳邁群妍”,暗香綿延。

“書翻博議問誰師”,“家法相承仰式型”。“待奮鵬飛共解頤”,“敢言注目驚寰海”。

我分別採用劉鑑和丈夫曾紀官創作的三首詩詞中的佳句,組成曾氏兒媳工於家教、勤於督課、敢於開化的真實寫照。

曾國荃慕媳之才,獎以善教,親自命名上大夫第為獎善堂。

獎以善教,才能興教興邦!

獎以善教,家庭當思,民族當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