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5 用這個方法 他12個月自學完成4年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33門課

你身邊有沒有“別人家的孩子”?他總是花很少的時間學習,卻總能取得優異的成績。

用這個方法 他12個月自學完成4年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33門課

沒錯,斯科特·楊就是人們常說的“別人家的孩子”。他在讀高中的時候,幾乎課下不學習,卻以全班第二的成績畢業。讀大學的時候,一般考前複習不到兩個小時,但是他的成績總在A和A+之間。最近他又完成了一項學習壯舉,10天拿下線性代數,12個月自學完成4年麻省理工個學院計算機科學33門課程。

那麼他是天才嗎?他到底有什麼學習訣竅呢?這位加拿大學生只是找到了正確的學習和思考方式——整體性學習。他將他的學習方法寫成了《如何高效學習》這本書。

如果只用一種方式瞭解某樣事物,你就不會真正瞭解他,瞭解事物真正含義的秘密,取決於如何將其與我們所瞭解的其他事物相聯繫,通過聯繫,你可將想法內化於心,從各種角度看問題,直至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這才是思考的真諦。——馬文·明斯基(博學家、認知科學家、人工智能研究者)

上面這段話是寫在《如何高效學習》這本書的首頁上面的。我想這也許就是他能比一般人學的更快更好的關鍵,這裡有兩個核心要點,一是聯繫,二是內化。

通俗來講,就是你找到知識點的關聯,然後把他們變成自己的觀點,這樣你不僅把知識進行了深刻的理解,還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了呢。

用這個方法 他12個月自學完成4年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33門課

先來說說聯繫。

我們上學的時候就學過,事物是普遍聯繫的。雖然古人說“風馬馬牛不相及”。但你肯定也聽說過蝴蝶效應:大西洋彼岸的蝴蝶扇動了一下翅膀,經過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就導致了對面一個大海嘯的發生。這樣看,你還覺得事物是不相干的嗎?

學習的時候,不要死記硬背,不要死記硬背,不要死記硬背(要連說三次)。你要理解它,然後再把這些知識點聯繫起來,這樣你會學得更快,更好更多呢。當把一個新的知識點聯繫到你已有的知識體系當中的後,你又可以把更多的知識聯繫到這個知識點當中。

當各個知識點相互聯繫,形成一個網絡的時候,就是你的一個認知地圖啦。地圖中各個知識點是相互聯繫,相互交錯的,就如真的地圖一般,他們之間都有好多條路是相通的。

再來就是內化啦。

其實內化比較簡單,就是要理解的意思。只有理解了,才是你的。其實比喻就是幫助我們理解的一個非常好的工具。

1980年,認知語言學家喬治萊考夫,就把隱喻定義為“以一種事物認知另一種事物”,而這恰恰就是學習的本質。

如果你能把一個晦澀難懂的知識點,比喻成另外一種非常容易理解的事物。還怕學不會嗎?

書中就此舉例了一個“吃飯學習模型法”。就把學習的五個步驟,用吃飯的五個步驟進行比喻,讓我們可以更加輕鬆的理解和記憶。

用這個方法 他12個月自學完成4年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33門課

我們外出覓食的時候,是不是先找餐館、點菜、等菜、上菜、然後才開吃呢?相對應的,我們把學習知識的過程比喻成覓食的過程:先找到要學的知識和信息(找餐館),然後理解信息(點菜),發散思維(等菜),糾錯(上錯菜),運用(開吃)。是不是很容易就理解和記住了呢?


這是斯科特·揚的整體性學習法最基礎的思維方式,還有好多具體的可行性小技巧在書中等著你喲。

你有什麼高效學習的方法嗎?歡迎留言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