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会允许那么多中国留学生进入日本的军校学习?

简娥菊


从仇日到学日,这是一种进步的表现

日本允许中国留学生到日本军校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双赢的事情,从中国方面来说能够取得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清朝统治于日本有很大影响,同盟会就是在日本设立的;与日本来说,能够扩大其在中国的影响力,进而转换为权益。

尽管中日甲午战争带有明显的侵略性质,并且胁迫清朝签订不平等条约,但也是清王朝走向灭亡的一个里程碑,并且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在此之前,尽管清王朝有了“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是清朝却从来没有将日本放在眼里,在北洋水师建成后还到日本耀武扬威一番,然而仅仅几年过后就在甲午海战中被日军打得全军覆没,实在是奇耻大辱,这个时候,清朝也意识到,同样是亚洲人,为何日本会变得厉害,在日本的邀请下,干脆和日本达成了战略合作,学习日本,富国强兵。

大量留日学生促进了中国国内革命的发展

从1896年开始中国开始派遣留学生赴日本留学,人数逐渐增多,到日俄战争后,由于日本帮助中国打败了沙俄(当时沙俄想侵占东北,日本害怕侵犯其在朝鲜的权益),中日关系缓和,最主要的是,谁都无法想象一个弹丸小国竟然能打败庞大的沙俄,简直不可思议,于是更加坚定了到日本去学习的潮流。

在1905年到1911年留学到日本的学生更是迅速增加,这些留学生不但学习军事,也学习文化等,比如鲁迅、郭沫若等人都在日本活动,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成立,促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大量从日本军校毕业的留学生回到中国,充实到清朝的军队,然而让清朝没有想到的是,这些新军竟然成了清朝的掘墓人,比如山西新军的阎锡山就是同盟会成员,在太原辛亥革命中推动了山西的独立。

日本也不是无力不起早,而是为了扩大在华影响力

日本就是善于计算的民族,乐于奉献这事也就我们喜欢干。

清王朝末期的中国就是我为蛋糕别人为刀,谁都想上来轧一刀,甲午战争后短短几年就爆发了八国联军侵华事件,要知道,这八个国家自身就有很多矛盾,这个时候能够联合一起瓜分中国实在是另人佩服,在利益面前从来就没有敌人。

这个时候日本就想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啊!我们都是亚洲人,对中国伤害最深的人,反而要提出保护中国免受西方列强的侵扰,还提出了所谓的亚细亚主义,后来更是引申出大东亚共荣的思想,王八蛋扯的能像日本这么清新脱俗的,全世界也是独一份。

但是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受到日本的影响,是的确的,清朝灭亡后,在一战期间日本逼迫北洋政府签订《二十一条》,而后来的北洋政权如皖系段祺瑞,奉系张作霖都很受日本的影响,段祺瑞重用徐树铮,张作霖重用杨宇霆,徐树铮和段祺瑞都是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留学生,从中也可以看出日本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除此之外,大量的军政人员都是从日本留学归来,比如阎锡山、孙传芳、唐继尧等大军阀,还有更多的不出名的军阀,而保定军校的校长蒋百里也是留日回来的,就连蒋介石也是从日本振武学校毕业,由此可见日本对中国产生了多少影响力。

允许中国留学生到日本学习,使日本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到这时,日本对中国的影响力已经远超过其他西方列强,当然,下一步也就是侵华了。

当然,大量的留学生到日本留学,也有助于日本获取直接的经济收益,从根本上来说,派遣留学生这件事对所在国也是有好处的,除了扩大影响力,也能培养更多符合其价值观的人,能够留学的不是有才就是有财,有才华的人能够留下研究,有财的人能够促进日本经济发展,总归对日本是有帮助的。

在中国留学生疯狂涌向日本的同时,在大洋另一边的美国看着都眼馋,后来美国通过与慈禧的照片外交,返还了一千万多美元的庚子赔款用于支持中国官派留学生到美国去,你看这力度多大,给你钱让你去留学。

后来日本侵华时,虽然很多在日本军校留学的人拿起枪进行抗战,然而有多少人拿起枪当了汉奸。

说白了,日本的军事教育并不是让中国打败日本,而是帮日本到时候侵占中国,在日本的课堂上,中日是分开教学的,中国根本学习不到日本先进的军事理念,由于很多中国人并不懂日语,日本直接开设的中文班,就差没找个中国人教书了。


史论纵横


先说明治日本有哪些主要的军校。

陆军士官学校

陆军教育的开端是大阪兵学寮。1868年,在大村益次郎的努力下,在京都设兵学校,次年改称兵学寮,并移往大阪。之后又改称兵学寮青年舍,以培育陆军将校和士官为目的。1870年改称大阪兵学寮,分为青年舍和幼稚舍。青年舍培养士官生,幼稚舍教育幼年学生。命令各藩不分士族和庶人派送学生,明治中期的元勋儿玉源太郎、寺内正毅等都曾在此接受教育。同时,外务卿委托法国公使聘请法国军官,应聘军官与兵部省签订为期3年的聘用合同。1872年,兵学寮移往东京,改称东京兵学寮。同年4月,青年舍改称士官学校,幼稚舍改称幼年学校。

1873年10月,西乡隆盛由于征韩论失败,愤而辞职回乡,近卫军大批萨摩派、土佐派军官也随他离去,近卫军几乎就要垮台。但由于陆军士官学校已培养出新的军官,山县有朋便用这些新军官来重建近卫军,仅用两周时间就完成了,这也奠定了山县有朋“陆军之父”的地位。1874年8月,制定《陆军士官条例》,士官学校从兵学寮独立。1875年开始召收“陆军士官生”。

海军兵学校

为了培养将来所需要的海军军官和水兵。1869年9月,在东京筑地的旧广岛藩邸上建立海军操练所,令萨摩、长州、肥前、筑前等16个藩选派海军修业生。1870年11月,将海军操练所命名为兵学寮,兵部大丞川村纯义兼任兵学头,并根据新规定选择了15名少年生(15—19岁)和29名成年学生(20—25岁),后来被誉为明治海军之父的山本权兵卫就是这15名少年生之一。1873年7月,英国海军少校道格拉斯率领34人的教官团到达日本,重新制定了海军兵学寮的规章制度,开始对海军学员进行的英式海军教育。1876年,海军兵学寮改名为海军兵学校。

此外还有陆军大学校和海军大学校,培养高级将校。

甲午战争后赴日军校留学的情况

甲午战争成为清日两国近代化特别是军事近代化的一场检验,清国战败后,国人意识到日本的军事近代化远较清国成功。与其远赴欧美求学,还不如就近到日本学习。因此掀起了日本留学潮。

从1898年开始,各省督抚陆续选派留学生赴日学习军事。首批清国留学生于1900年进入陆士就读。自1900年到1938年,我国共有1300-1500名进入陆士,若加上未毕业的,有接近1800余名。

海军留学生始于1905年。1905年5人,1906年70人,1908年50人,1909年6人。1918年,北洋政府派8名留学生赴日本海军大学校深造等等。

日本军校大量接受我国学生的原因

主要还是为了培养亲日派,增加军事上对我国的影响。日本近代化相对于我国来说是比较成功的,整个国民的气质也是积极向上的。中国派出大量留学生,学习日本的军事技术,对日本技术、对日本近代化的佩服,有可能会对日本产生亲近感。

除了接受之外,还有派出军事教官、顾问。1880年代,日本就曾向朝鲜派出教官,训练新军(别技军)。而后来对中国提出的二十一条中,也有“在中央政府,须聘用日本人,充为政治财政军事等各顾问”的条款。


元和拾一年


甲午战争后,日本考虑到当时除了大清帝国外还有一个按耐不住自己野心的国家,那就是沙俄。如果不尽快解决和大清帝国的后续问题的话,此时沙俄向日本宣战,那么日本绝对没有任何的抵抗之力,从大清帝国那得到的好处也就付之一炬了,所以尽快和大清帝国停战言和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而此时的清王朝经过甲午战败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所以也就同意了日本的停战。

而留日的中国学生,日本当时想进一步的控制中国的政治局面,所以就同意了并向中国留学生教授军事战术课,可是这些留学生回来后积极壮大中国部队的实力,各个方面阻止日本人对中国的渗透,并没有像日本人当时想的可以通过这些留日学生来掌控中国,反而成了日本人的首要挡路石。当时的中国北洋政府,不管冯国璋,曹锟的直系军阀还是段祺瑞的皖系军阀还是在东三省的张作霖的奉系军阀,里面都有很多留学日本回来的军校生,被统称为留日士官派,和当时北洋政府讲武堂毕业的军校生是北洋政府的主力力量。其中的奉系军阀里的杨宇霆就是奉系军阀里留日军校生的代表,在他辅佐张作霖执掌东三省时期多次阻止日本人的对东三省的渗透,大力发展东北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使东北军的实力升高了一大步,成为当时北洋政府里最有实力的军队。


帅气的小君菌



这个问题问的有问题,事实上甲午之战后并没有那么多中国留学生赴日留学,一直到1898年,日本公使矢野文雄才第一次与清朝正式商谈,以日本政府每年可资助200名清朝留学生为条件,来换取日方在福建修筑铁路的权益。


而清朝真正爆发赴日留学潮要到义和团运动以后,1900——1911晚清新政十年。


所以要想真正说清楚这个问题,要分两个方面说。


第一,清朝方面为什么1900年后会有将近2.5万人选择留学日本呢?


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在经历了甲午之战、八国联军事件后,清朝彻底改弦更张,在各个方面向西方靠拢,甚至到了迷信西学的地步,比如张之洞就主张“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因此清朝当时一方面急需留洋人才,一方面传统科举也已经风雨飘摇;即使没有家国情怀,至少从个人前途讲,留学也比科举更有前途,而当清朝宣布留学生也可以授予进士、举人、秀才头衔以及重用留学生后,留学就更加是一个趋势。


2、留学欧美太贵了,根据清朝公费留学生资助情况,一个公费留欧学生,每年朝廷会补助1200两白银,这里面光学费补助一年就是240两银子;而一个公费留日的学生,朝廷每年只需要补贴17两银子学费就足够了(早稻田大学高等预科的学费每年17两白银);不仅对于清朝政府,对于广大自费留学生而言也是如此,日本各种物价都比欧美便宜,而且日本还不需要签证,因此,留学日本对于清朝政府以及自费生来说都是一个经济选择。


3、日本比欧美学校更容易毕业,事实上真有家国情怀的人只是少数,而绝大多数人只是想通过留学获得一个好的“前程”,而相比欧美学校严谨的学风,当时日本对清朝留学生来说就太有好了;日本当时开办了大量针对清朝留学生的“速成班”,甚至发展到有些日本工业学校只要清朝留学生学会制造肥皂就视同该学生可以毕业了,并且发给“速成班”毕业证;这对于不想认真学习,只想混资历,然后会国找一个好工作的清朝自费留学生来说,简直太友好了;当时清朝留学欧洲的公费自费生不足2000人,而留学日本的有2.5万,但是不足2000人的留学欧洲的留学生里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竟然高于2.5万留学日本的留学生。


第二,日本方面


尽管日本打赢了甲午战争,但是西方列强可从来没有认为日本也属于“列强”,在日俄战争爆发前夕,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甚至说,如果三国(德、法、俄)再向上次那样(三国干涉还辽)对待日本,那么美国就要站出来公开保护日本。


从美国方面公然把日本视作被保护国可以看出,当时西方虽然认可日本属于非白人国家里比较文明的国家,但是可没有认为日本也属于列强。这就使得日本在二战以前一直对白人世界抱有一种敌意,一种危机感,因此日本有识之士迫切想要扶持其他非白人国家,避免日本孤军奋战,这就是当时特别流行的“亚细亚主义”。


身穿朝鲜传统服饰的伊藤博文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主导日本打赢甲午战争的伊藤博文本人就是一个亚细亚主义者,他曾经非常反对日本兼并朝鲜,他就主张日本应该带领清朝、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抱团与白人世界对抗。


所以,甲午之战以后,以伊藤博文为首的“亚细亚主义者”一个重点就是放在如何消除清朝因为甲午战争而对日本产生的反感上;因此在很长一段事件,日本一直在对清朝释放善意,甚至一度想把清朝拉入英日同盟里去。


所以,作为对清朝友好的一个标志就是欢迎清朝大量派遣留学生赴日留学。以蒋介石就读日本振武军校为例,留学生每月有13块日元的生活补助,其中10日元为清政府补贴,另外3元则是日本政府补贴。


另外,前面也说了,日本方面支持清朝派遣留学生赴日本学习,还有一个现实目的就是为了让日本的影响力能全面向清朝各个层级渗透。


当时日本政府认为“清政府若是模仿日本的兵制,清朝的军事就会日本化,理科的留学生在日本学习了器械知识,日本的工商业就会扩张到清朝;文科的学生学习了日本的社会制度后,日本的势力就会毫无疑问地扩展到大陆。”


日本振武军校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经济了,尽管当时日本打赢了甲午之战,但是日本并不能算一个富裕国家,所以数量众多的清朝留学生的到来对日本经济也是很大的提振,所以到了1910年前后,日本全国才会遍布“速成学校”,这些速成学校与其说是传授知识,不如说是在赚钱了。


综上所述,日本允许大批清朝留学生进入日本军校学习,一来说这些清朝留学生回国后可以凭借此资历获得不错的工作,二来,日本政府也愿意在军界、政界培养亲日势力。


PS:事实上,伊藤博文虽然是很有气度的日本政治家,但是日本与生俱来的“小家子气”真的无法避免,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不少课程是禁止外国留学生旁听的,或者说干脆不给留学生不开这门课。留学生都是单独成班的。


兰台


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你道是日本允许那么多中国留学生到日本留学是为了“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后的人道主义补偿还是援助?实际上他们不过是希望变着法儿偷偷赚我们的银子而已,更多的就是有长远的心机战略。

(甲午战争)

我们从满清那场中日的甲午战争说起。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落后就要挨打,中国被迫签订了极其不平等有半殖民意味的《马关条约》,其中割让辽东半岛,台湾一块及其附属岛屿。更要命的是赔偿整整2亿两白银。



(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

其实从这时候开始,日本以伊藤博文为主的那伙人就打着从辽东开始鲸吞蚕食中国的打算,毕竟他们也是掂量过日本的个头,不可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显然,他们的利益让当时的流氓三国“德、法、俄”眼红,这些国家也都知道日本的小九九,担心自己以后连汤都喝不上,因此严加干涉日本在辽东那一块的利益,于是乎伊藤博文鲸吞蚕食的构想泡汤了。

当时,虽然打败了满清,但是与老牌工业强国来比显然还算不上个,三大流氓一压,节节败退。

(伊藤博文)

于是乎伊藤博文辽东那一块构想破灭,又不愿意放下中国这边的奶酪,便打算在中国沿海开港贸。他们与满清协商,在福建修建铁路,作为条件中国可派遣200留学生到日本留学。这个条件在被日本打成落水狗的满清看来,还是具有相当诱惑力的,也开始有了师夷之长以制夷的打算。

于是,第一批留学日本的人浩浩荡荡过去了,其中不乏一些滥竽充数打算去镀层金的人。第一批留洋的佼佼者中蒋百里、蒋中正等最为杰出。

(民国兵圣蔣百里)

日本这边,也是觉得中国这批留学生有意思,显然他们也不愿意把老家本领教给别人,于是办了很多速成班,敷衍得有的毕业生只要能制造出肥皂就给毕业。据后来蒋百里对日本陆军学校的教育水平也不敢苟同可以看出,他们显然藏技了。

这批几千人的留学生被日本分两面教育,一派是以日本工业为授课内容,一派是以日本文化为授课内容。相信不少人看出来了,日本显然用心险恶,打着文化与思想乃至工业渗透的方式来夷华。同时打算从东北开始扶持满清政府做着以华制华的打算。

日本这一举动,刚开始还不错,但是慢慢的有不少有识之士觉醒过来了,加上当局纷纷对日本此举表示强烈抗议与谴责。此时,恰逢三国对日本压制,伊藤博文突然就想出了个“亚细亚主义”,言下之意就是扶持同为黄种人的国家一起抵抗欧洲白人国家,假如赢了日本就是老大了,如果输了损失就由中国掏。

但是,当时日本也算是时局动荡,伊藤博文也不可能一直当权,30年代左右轮到日本右派狂热份子话事,但是他们“亚细亚主义”构想没有变,只是摇身一变成为了“大东亚共荣圈”。


右派急不可耐,显然没有温水煮青蛙的耐性,加上日本国内资源日益匮乏,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从东北开始,企图吞下重工业城市的东三省,然后南下往“大东亚共荣圈”的步调走。

但是嘛,后来的故事事与愿违,我华夏子民群起反抗,八年抗战。

其实日本当局都曾表示,自伊藤博文之后,侵占东三省开始,中日战争是日本不受控制的大东亚共荣圈的表现。

(侵华日军将领)

简而言之,世界格局还有人心太过复杂,一切设想总是好的,但是最终这场游戏,他们自己把它玩崩了。


不书


文-安泽君

1895年,弹丸小国一拳将腐朽的老大哥打倒在地,并从其身上割下相当分量的肉后,匆忙离去。。。

1年后,作为先驱的13名中国留学生进入日本开始学习日本的制度,文化,军事。

从1896年清政府派遣第一批13名官费留学生开始,各省地方政府也陆续派留学生赴日本留学。到1899年已有200余人。20世纪初更有大量自费学生东渡。1903年,留日学生已有1000多人。1905年-1906年达到高潮,猛增到七八千人,以后虽有下降,到1911年仍有三四千人。这个时期中国官费、自费留学生共达数万人之多,形成中国留学史上空前的第一次留日高潮。

站在清王朝的角度,很好理解,毕竟日本打败了大清,明治维新短短数十年就让日本崛起,自有其优越性,派出留学生,向日本学习也是无可厚非。。

那日本为什么会允许大清留学生前往学习呢?难道他们不知道这些留学生回去,会帮助中国强大起来吗?

当然不是,日本有自己的算盘。

一来是,缓和关系,消化成果。

甲午惨败之后,大清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国内民众激愤,反日情绪高涨,一个极度仇视日本的大清,当然不是日本愿意看到的,况且再收获巨大战果后,日本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增强国力。所以适时推出的“中日亲善”便是日本缓和中日矛盾,留下足够时间消化战争成果的重要举措。

1898年,日本驻大清国公使矢野文雄致函大清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日本愿意为大清国培养二百名留学生,费用由日本政府支出。”

二来是,通过留学生向中国输出日本的文化,扩大日本在华的影响

甲午之后的大清,陷入了列强的瓜分狂潮,各路列强相继赶来参与对大清的分食,他们划定势力范围,努力保持自己在远东的利益。而在这些列强中,日本的实力并不能算出众,甚至可以用弱小来形容,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就可以看出,哪怕是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英法俄等老牌资本主义强国面前,根本就不值一提。 各国都努力在华扩大自己影响力,抛出一系列的橄榄枝,吸纳大清的留学生,将这些留学生收入囊中,总比被美国,欧洲吸纳走要好。


三来是,打造一批亲日派,通过扶持代理人获得更大利益。

日本驻中国公使矢野文雄曾说:“接受日本感化的新的人才分布于老帝国(指中国) , 是日本在东亚扩张势力的最好战术。”
“另外, 在日本学习军事的人必然模仿日本的兵制, 军用器材也会依赖日本, 留学日本的理工科学生将成为在中国扩张的阶梯, 政治法律专业的学生也必定以日本为样板。”
“中国官民对日本的依赖情绪增加20 倍, 日本就能够在大陆无限制地扩张其势力”

清末赴日留学生在日后中国的系列革命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起到了分化中国,培养代理人的作用。如陈独秀、李大钊等走了另一条道路;阎锡山、孙传芳、蔡锷、唐继尧、蓝天蔚、吴禄贞、李烈钧等后来成为大大小小的军阀,在受日援助的过程中,以渡让部分主权的形式,获取日本的军援,而这些都转化成了日本切切实实的利益。

如后来的《二十一条》,日本扶持张作霖,目的都是如此。


四来是,国策使然

甲午后的日本,当然还没有到自不量力想一举灭亡中国的地步,按照当时日本的国力是无法与其他列强抗衡,独享东亚的。所以扶持大清,既能够增强对抗列强的实力,又能将盘中的蛋糕变得怨而来越大,何乐而不为呢?

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仍然没有灭亡中国的企图,只是想取代沙俄在东北的利益,即使战争获得胜利,日本的企图也没有达到。日本的野心是在一次又一次胜利之后,助长起来的。


九一八时,日本政府也没有对中作战的意图,只是一小撮少壮派军人所为。。。只不过没想到,东北军一触即溃,胃口才会越来越大....


所以说当时,接纳中国留学生是符合日本利益的。


泽安君


因为当时日本外交政策中,对华政策并不是像后来那样要通过全面战争征服中国。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一直迫切的希望能够通过或战争或和平的方式增强自己的实力,以保证自己的国家安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泛亚细亚主义”在政治界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这种思想的理念很简单:“日本的领土面积小,资源匮乏,国力有限。如果要和美国长期抗衡,是力不从心的,但是受限于本身较弱的国力,日本要想单纯依靠军事力量扩张也是充满困难的。既然如此日本可以通过支持他国革命的方式在亚洲支持其他国家的近代化国家进程,并最终建立起一个以日本为核心的亚洲国家联盟,以获得与美国对抗的资本。”

出于这个动机,日本人资助了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同时为了增加日本对中国的影响力,还邀请清政府乃至后来的民国向日本派遣留学生。因为这些留学生回国后都将是当时中国未来的基石。向这些人传播影响力就相当于向中国传播影响力。

甚至考虑到学日语比较麻烦,日本人还在本土成立了中文授课的专供中国留学生的学校:东京振武学校。创办于1900年,开办至1914年。

中国近代很多大佬都是日本留学回来的。蒋介石是去东京振武学校读过,汤恩伯也是日本留学回来的。冯玉祥的儿子冯洪国。

实际上日本人可以说是求着清政府往日本送留学生。蒋介石在东京读过书,后来怕日本人怕到骨子里一方面固然是因为留学经历,另一方面其继承孙中山的亲日政策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日本算是辛亥革命的一个大股东,而孙中山与日本人的交情不浅,还娶了个日本老婆,让犬养毅帮他养着。


贞观防务


前情提要:其实清政府一直是不想承认自己不如西方,还一直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过去,要接受八方来朝的辉煌。正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清政府才算是真正的认清现实。正如梁启超后来所说,中国人四千年的睡梦才被惊醒!


▲马关条约签订

甲午战争清朝战败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以1894年7月25日,中日丰岛海战爆发开始,到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结束。甲午战争带来的历史影响是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让清政府往灭亡更近一步,但是也使日本国力更加强大。

之前中国北洋海军号称是远东第一,那只不过是个传说。北洋水军成立于1888年,那个时候日本还没有建立像样的海军。甲午战争之前的四年,清朝仍然是有着相对于日本将近两倍吨位的优势。

但是当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以联合舰队的4.1万吨反超了清朝3.5万吨。而且清朝大多是老旧舰队,完全与日本的新舰无法等量齐观。 再加上当时中国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局面,对于日本也并不放在心上。而且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放在海军提升上的少之又少。对于精心策划背水一战的日本,当然是打不过。

▲海战油画

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大的提升。为了防止西方列强过度插手甲午时间,日本在之前大肆开展舆论战。把清朝描述为在朝鲜“残暴统治”,而是把自己打扮成解放者。当时在国际舆论上,像美国、英国这些大国,都是对日本保持着支持的态度。

在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据的情况下,清朝的战败理所当然。而当日本真正战胜准备瓜分中国时,西方列强又突然跳出来。俄国、法国、德国出面干涉日本还辽,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还给中国。这并不是代表他们的正义,而是为了他们自己利益着想。

清政府与日本的蜜月时光

按照我们通常的看法,两个人打架,尤其是一方吃了很大亏的情况下,最有可能的是两者老死不相往来。但是清政府与日本倒也是奇葩,甲午战争之后两者迅速陷入蜜月期。

▲留学幼童

被甲午战败清政府,大肆发扬之前“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康有为更是提出“不妨以强敌为师资”决定效仿日本,亲自前往日本学习。准备把日本改革与富强的经验,以及日本一系列西方道路带回中国,逐渐成为有志青年模仿对象。

清政府自1896年(马关签订第二年)官费派遣了13名留学生开始,之后全国各省份陆陆续续的也出现了官费派遣名额。到1899年截止,短短三年时间,官费派遣的留学生已经多达200多人。

二十世纪初的时候,清朝出现了大规模自费留学的热潮。从1905年到1906年之间,出现了小的留学巅峰,官费留学生人数猛增到每年七八千人之多。之后才是稍有下降,但是也有每年三四千人。这个时期赴日官费留学人数多达几万人,成为第一个留学的热潮。

▲留学生

而这些前往日本留学的学生,他们学习的范围也比较广泛。在日本学习期间,不仅仅是忙于学业,而且也经常参加革命活动,声援国内局势。他们在日本创建报刊,宣传新的思想。比如中国同盟会骨干人物,就是这些赴日留学生中之人。

后来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其实都是当年这些赴日的留学生。诸如同盟会的黄兴、革命家邹容、陈天华、秋瑾、徐锡麟。还有后来参加我党建设的陈独秀、李大钊、周恩来、董必武、李达等人,都是留日归来的海龟。

除此之外,像白崇禧、蒋介石、何应钦、阎锡山这些国民党人士,像郁达夫、郭沫若、田汉这些文化届的精英,也都是来自日本的留学生群体。都为中国的成立,立下过汗马功劳。

▲郭沫若日本妻子

比日本厉害的西方列强多了去了,为什么清政府选择了日本而不是其他国家?

其实在甲午战争前,已经有了学习西方的念头,也派遣过留学生前往西方国家,诸如当年赴美留学幼童。但是这些人主要过去还是学习器物制造,而日本明治维新学习的是西方的文化制度。

甲午战争让清政府彻底的看清了两者之间的差距,同样是学习别人。一个被吊打,一个富国强兵。而且日本离得还比较近,留学费还便宜。更关键的是日本对中国免签证,清政府索性直接决定学习日本。

▲明治维新下的日本

晚清重臣张之洞也是极力推崇留学日本,更是对留学之事做了深刻的总结:

“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费省,可多谴;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一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

日本为什么允许中国人留学,他们不害怕吗?

面对清政府突然出现的留学热潮,日本政府想必不会没有意识到清政府的真实意图。那么问题来了,日本难道不害怕中国崛起吗?他们哪来的底气,来支持清政府官费派遣学生留学?

这就是当时日本国内流行的大亚细亚主义思想!这种思想简单来说,其实就是亚洲之间的矛盾都是次要的,最终的敌人还是西方列强。也就是与我们后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差别不大。但是这种思想的前提还是日本还没有完全凌驾于亚洲之上,后来法西斯主义还是因为膨胀。


大亚细亚主义最早是发源于日本,后来在亚洲国家普遍存在。举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来,二战后日本与东南亚的很多国家关系都比较好,因为在几百年前他们就亡国于西方列强,对于西方是恨之入骨。

而甲午战争胜利后,日本国内认为这是一场不义之战的人很多。而清政府这边,为日本叫好的人也是大有人在,感谢他们叫醒了清政府。所以很多日本人对中国保持一种补偿的心态,愿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是他们良心发现,而是中国一直是他们的母国。

清政府这里很多的仁人志士,其实对于日本有相当大的好感。比如现在看鲁迅那一代人的文章,我们对于他们这些“媚日”态度甚是反感。但是不过他们,大环境放在哪里。但是那种亲近的感觉,随着日本对于中国的侵略,越来越少以至于最后开始了厌恶。

▲石原莞尔

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出现了石原莞尔这种大亚细亚主义者。他之所侵占满洲,是为了建立一个完全独立于日本之外的现代化国家 。将来作为东西方大战的最后后盾,这种言论下估计自己都被洗脑了。

而有些人提到了联合起来对抗苏联,与西方国家对抗,其实都还是离不开当时在日本国内流行的这种思想——“团结一致向外看”。但是没想到的是甲午战争把日本喂的太肥了,他们逐渐不满足于亚洲,开始冲出亚洲走向西方列强。

其实说到底还是落后就要挨打,为生活在如今中国感到骄傲吧。


史之策


日、清甲午战争结束后,日本政府极力向清廷以及官员们鼓吹并游说中国人大批赴日留学,名义上是帮助日益腐朽、落伍的大清迈入文明国家的行列,其实更有培养亲日观念,培植亲日势力的深意,以作为“大东亚共荣圈”的代理人和执行者。

清政府在“庚子事变 ” 后痛感积贫积弱的窘迫现实,开始推行新政,在国内大办新式学堂,同时派遣大量留学生赴海外留学,其中,以留学东瀛(日本)的人数最多。史料记载,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清国赴日留学生还只有280人,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就猛增至8000人,到 1906年,到东洋留学的竟然多达23000人,其中很多都是去学习军事的。这其中除一部分自费留日者外,绝大多数都是官费派遣生。

满清是靠军事征服而入主中原的。甲午惨败和八国联军入侵使清廷痛感军事危机,遂决定效仿西洋、东洋(日本)章制,编练新式军队。在日本政府的有意招揽下,大批中国学生涌入岛国,进入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东斌学校、陆军测量大学、炮兵学校、骑兵学校、海军学校、振武学堂等军事院校学习深造,并为清廷编练新军作出了重大贡献,很多人后来还成为改写历史的不凡人物。其中的佼佼者有蔡锷、程潜、陈其美、李根源、阎锡山、李烈钧、唐继尧、陈仪、蒋介石、戴季陶等等。
清廷之所以派那么多人赴日留学,主要是为了“作育人材,以佐我两百余年之旧制”。洋务派代表人物、湖广总督张之洞曾作《劝学篇》,其中以“同文、同种、费省(比留学英、美便宜)”主张年轻人首选留日。

据说湖北留日、留欧美生临行前拜谒总督张大人,张勉励道:“生等到西洋(东洋),宜努力求学。将来学成归国,代国家效力,戴红顶,做大官,可操券而获!生等其勉之”! 封疆大吏张之洞言简意赅,在这些清朝高官的心目中,赴海外留学是为了用所学的新知识夯实大清的统治,而且学成归来后戴红顶、做高官可稳操胜券。

这些脑后还拖着大辫子的留学生们跨出国门,一踏上日本土地,强盛与腐朽、文明与蒙昧、先进与落后,不仅立即体验到中日间强烈而巨大的反差,还强烈地感受到素有崇拜强者传统的日本人无处不在的倨傲姿态与民族歧视。

日本学者、研究清国学生留日史的权威实藤惠秀在所著文章中指出,日本人歧视中国人大约起自甲午战争后,不但在学校里,而且整个社会不同阶层都弥漫着对中国人的蔑视与不屑。日本人称中国人的辫子叫“猪尾巴”,而清国官费留日生则被揶揄为“猪尾奴”。史载,甲午之战后第一批14位清国官派留日生有4人不堪其辱,不惜中断留学,愤而回国。

学校里的日本学生普遍认为中国是落后蒙昧之国,中国留日生必定是不开化的低能儿,考试不及格是正常,而能得60分以上,就是力所不能及了(见留日生鲁迅的遭遇)。在日本学医的鲁迅,正是受此强烈刺激,遂决定弃医从文,想以笔做刀、以改造精神代替治病救人。

不过,留日也并非一无是处 。日本学者实藤惠秀写道:“(清国)留日学生不断吸收当时日本的学问和思想。这些先进的思想本来源自西洋,留日学生加以消化和吸收并改造,使之适合中国国情,并向中国国内大事宣传”。留日生自发翻译了大量日文书刊传回国内,对改良国人的精神起到了一定作用。实藤惠秀统计,中译日本书籍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化、教育、医学、军事、实业、农学等2600多个种类。

留日生接受并传播了各种较为先进的思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进化论、权力监督、依宪治国等等。特别是天赋人权的理论,彻底动摇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根基,成为批驳清朝政府奴化、愚民统治的犀利武器。

这些留日学生回国后还创办了大量的报刊杂志,比较著名的有《国民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民立报》、《浙江潮》、《湖北学生军》、《法政杂志》......在开启民智方面,其积极作用有目共睹。当然,这些学说既有正面的、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为了宣传、鼓动的需要,把满族称为“蛮夷贱种”,把清灭明视作“亡国”,认为满族是外夷而不是中华民族之一员,却忽略了东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入侵......当然,中国落后挨打太久了,留日生们确实有点“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急迫感,于是 “急用先学” ,实行拿来主义,对各种科学、先进的思想还来不及细细咀嚼,仔细打磨,就生搬硬套使用起来,但在当时也确实起了取火、播火的作用, 也在事实上成了推翻腐朽满清统治的有力武器。



铁马冰河wu


这个问题其实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为什么甲午战后中国会兴起留学日本的热潮?其二为什么日本方面允许那么多中国留学生进入日本军校学习?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甲午战后中国会兴起留学日本的热潮?事实上甲午战后的中日关系并不是从此就尖锐对立起来了。日本侵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1894年的甲午战争直到1945年抗战结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呈日益加深的趋势的,在甲午战后的早期岁月中日本深知自己并无实力将其他列强从中国排挤出去,于是就适时提出泛亚主义——鼓吹亚洲各国同文同种,号召亚洲国家团结起来共同对抗西方列强。应该说日本这一侵略方针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在当时曾在亚洲邻国吸引到不少支持者。对当时饱受列强欺凌的清政府而言:引入日本势力以对抗西方列强看起来也是可选项之一。而对当时那些有志于富民强国的有志之士而言:因为见到祖国积贫积弱,纷纷萌生了效法外国先进的制度和技术以改革国家的理念。当然如果要效法外国的话,这时西洋列强远比日本强大得多,然而在当时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眼中留学东洋比留学西洋至少具备以下好处:路程近,费用相对少,况且日本文化相比西洋文化更贴近中国,所以当时普遍认为日本的崛起模式相比西方的更适合中国。

那么日本面对汹涌而来的中国留学生为什么欣然允许呢?他们就不害怕吗?这其实有点以今人之心度时人之腹。无须讳言的一点是在清末民初的仁人志士中不乏怀有日本情结者:孙中山、鲁迅、黄兴、邹容、陈天华、秋瑾、徐锡麟、陈独秀、李大钊、周恩来、董必武、李达、蔡锷、蒋百里、郁达夫、田汉等人或因革命一度侨居日本,或者本身就有留日背景。他们在日期间都曾表达过自己对日本的好感——以民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蒋百里为例:他娶了一位日本妻子,可以说他早年对日本是怀有好感的,后来之所以选择和日本对立完全是因为日本侵华所致。我们在评价这些具有日本背景的仁人志士的日本情结时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他们而言:日本固然是侵略中国的强盗之一,但只是侵略者之一,他们不可能未卜先知到日本会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因此在他们眼中日本和其他列强并没什么区别,只是后来随着日本侵华程度的日益加深才纷纷选择和日本对抗。所以当时的日本也不会把他们视为是多大的威胁,恰恰相反日本方面希望和这些优秀的中国人打交道,也乐于见到这些优秀的中国人具有亲日情结。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日本的目的一度实现过——这些留日的中国学生回国后大多对日本怀有好感,如果不是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这些人就会成为沟通中日两国的桥梁,然而罪恶的侵略战争迫使这些留日学生不得不将自己从日本学来的技艺用来对付侵略自己祖国的强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