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2 清朝混得最好的漢人,康熙、雍正對其寵愛有加,乾隆卻恨之入骨

在整個清朝,混得最好、地位最為崇高的漢人是誰呢?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唯一能夠配享太廟的只有張廷玉。

張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他可以說是根正苗紅的官二代,其父張英,是康熙年間的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26歲時,張廷玉參加會試,擔任主考官正是自己的父親,沒辦法,只能迴避,不能參加當年的考試。

清朝混得最好的漢人,康熙、雍正對其寵愛有加,乾隆卻恨之入骨

三年後,張廷玉考中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從此,他走上仕途,並很快嶄露頭角。1704年,張廷玉進入南書房,成為四品官。在這之後,他多次陪伴康熙帝左右,成為高級大秘。不管是康熙遊歷蒙古,還是南巡、打獵,張廷玉都與之形影不離。

康熙帝駕崩後,雍正繼位,為了培植自己的勢力,他選中了張廷玉。這一方面是因為張廷玉確實有才幹、辦事能力強,另一方面是因為張廷玉是雍正老師張英的兒子,用起來自然親近許多。當年,張廷玉就被雍正任命為禮部尚書。

清朝混得最好的漢人,康熙、雍正對其寵愛有加,乾隆卻恨之入骨

雍正二年,張廷玉更是一路獲得升遷,從太子太保、署理都察院,到戶部尚書,速度之快,令人咂舌。雍正初年,皇帝最頭疼的就是西北蒙古準噶爾部,叛軍經常騷擾邊境。雍正壓力大,經常和張廷玉開會討論。

雍正六年,張廷玉晉升為保和殿大學士,不久兼任吏部尚書。一年後,他還和怡親王胤祥等,成為軍機處的主要負責人。雍正帝臨終前,任命張廷玉、莊親王允祿、大學士鄂爾泰等為顧命大臣,並將張廷玉配享太廟寫入遺詔。

晚年的張廷玉不停向乾隆告老還鄉,乾隆剛開始還進行挽留。不久,他又提出告老還鄉的請求,還將雍正遺詔中讓他配享太廟的事兒舊事重提,逼著乾隆寫一個憑證。乾隆心中怏怏不樂,但他還是寫了手詔。

清朝混得最好的漢人,康熙、雍正對其寵愛有加,乾隆卻恨之入骨

第二天,張廷玉趕緊寫摺子謝恩,但他沒有親自進宮,而是派自己的兒子張若澄前去。乾隆帝又生氣了,傳旨命令張廷玉明白回奏。旨意還沒有下達,張廷玉屁顛屁顛地跑來謝恩。看來是走漏了風聲!乾隆處置了傳旨的官員,還和大臣們開會,商議剝奪張廷玉的官爵。

公元1750年,皇長子永璜去世,沉浸在悲痛之中的乾隆帝又聽了一個壞消息——張廷玉再次請求告老還鄉。他命令朝臣商議張廷玉的事情,最終決定罷免配享,看在他年老的份兒上,不再治罪。

後來,四川學政編修朱筌獲罪,張廷玉受牽連,命令交還以前獲得的所有封賞。五年後,張廷玉在家中去世,終年八十四歲。乾隆帝還是遵守了他老爸留下的遺詔,讓張廷玉配享太廟。

對於一代名臣張廷玉,你作何評價呢?歡迎留言,發表你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