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4 不會喂料,趁早別搞工廠化養蝦!

【編者按】作者系某2015年隨著山東工廠化養蝦興起,下海養蝦的年輕水產院校本科畢業生,在根源水產經歷過技術部、銷售部磨練,在2014年指導過養殖戶成功達到畝產9000斤(工廠化)和畝產1500斤(土塘)的一線服務人員,在養蝦方面具有較為獨到的理解和實踐經驗。於2015年在膠南租棚養蝦創業,經歷了3茬蝦養殖失敗,想必定有特殊的內心獨白。

經驗分享

寫這篇文章,我內心是抗拒的。一年的失敗是一個永恆的傷疤,不論是身心還是經濟方面,不願觸碰。但在沉澱一段時間後,還是有必要寫些經驗總結,對搞水產的同行是有幫助的。

2015年,我的水產創業元年,年初網上滿眼的都是高手成功的養蝦經驗分享,看的大家也包括我本人都熱血澎湃、充滿信心,感覺這蝦也很好養,閉眼錢就掙到手了。現在仔細品味,對我來說是很大的誤導,實戰具有特殊性和唯一性,經驗這東西不能複製,是經過多次的失敗自己積累的。看看失敗的教訓,比看成功的經驗更有借鑑意義。

這篇文章,主要是想說說關於喂料的事,喂料絕對是養蝦環節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蝦苗大小分化不要盲目加料

2015年的南美對蝦,很普遍的會出現一個現象就是大小不齊,無論哪家苗。我很多朋友以及周邊養殖戶經常討論的就是,怎麼同一批苗大小差別怎麼這麼多。通常賣料的和賣藥的第一診斷就是料喂少了,建議加料,這對新手尤其是第一次養蝦的養殖戶來說,這是個災難!很多養殖戶一看到蝦苗開始大小不齊了,馬上就覺得料喂少了,趕緊加料,直接導致剩料嚴重,然後是臭底,再然後是排塘,這是實踐告訴我的。膠南地區2015年抓苗一個月內排苗的養殖戶很多,大都是因為盲目加料後臭底死苗。苗大小分化是不是料不足引起的另當別論,那麼料足夠苗還是大小不齊是什麼原因!至於是不是種質退化,我沒有數據,不做討論,這篇文章只談喂料。

合理投餵不要過量投食

飼料成本佔養殖成本中的大頭,從經濟角度來說,喂料一定要合理。真正的合理應該是嚴格控制蝦的吃料時間和量,寧少不多,寧可餓著也不能撐著!很多病都是撐出來的!養殖戶總感覺多喂點,蝦吃多點,長得快點,好儘快見收益。打個淺顯的比方,就人來說,飯要八成飽,經常吃多了會撐出來很多毛病,何況是比我們低等了很多的蝦。南美對蝦貪食,你多餵它就多吃,長期以往,蝦就會發病,比如肝臟出毛病了。所以喂蝦的一個原則就是看看滿胃率,有7~8成的滿胃就夠了,不要考慮剩下的1~2成沒吃飽,當百分百的滿胃時,對蝦已經吃撐了。

養殖交流不要盲目攀比

養殖戶都會互相交流經驗。見面必問的就是,你家現在喂到多少料?然後在心裡和自己的一對比,看是多了還是少了。比別人多,很高興,自己的蝦長得好所以才吃料多;少了,趕緊回去加料,不能讓蝦餓著。每個人養的蝦情況不一樣,你不能盲目攀比。喂的多的一定是長得好?可能是蝦一直處於吃撐的狀態;喂的少一定是欠缺?很可能是最經濟最佳的投餵量。這種攀比的交流很可能會導致一片的養蝦失敗,2015年我的附近有一個賣料的在養蝦,他的原則是保持池子裡始終有料,讓蝦24小時張口就能吃料,排水的地溝裡全是料。他是從賣料的角度養蝦的,給他的客戶做示範,怎麼喂料。前期蝦的確是長得快,我們的蝦剛破2000頭時他已經破1000頭了。所以很多養殖戶都慌神了,趕緊加料。結果是大家可預見的,他的蝦在100頭左右時就發病排塘了,當然我們的也好不到哪去。主要原因是長期的暴食對肝臟產生嚴重的傷害。大家都知道法國鵝肝是頂級美食,為了使鵝長出肥大的肝,用喉管灌大量的飼料給進行催肥,使鵝肝大量囤積脂肪。我們養殖對蝦是需要健康的大蝦,而長期的暴食,也會讓對蝦肝臟負荷加重,肝臟腫大,繼而發病,養殖失敗。

對蝦發病謹慎投餵

關於對蝦發病時,是否該停料,網上裡有兩種意見。一種是不該停料,停料後健康的對蝦會吃病蝦,傳染加重;另一種是該停料。當時我有一池子蝦發病,整體狀態不好。那池子隔壁有一空池子閒置沒用,我就隨機撈出來一網蝦放進去,然後再也沒管了,沒換過水,沒餵過料。發病的那池子蝦死的差不多了,隔壁那池子就剛開始死了幾個體質弱的,剩下的都堅強的活下來了。既沒餓死,也沒被傳染死。還有個現象:在養殖區附近的水溝裡,能網上來很多大個頭的南美白對蝦,20來頭的,10來頭的。這些大多數是通過地溝排出去的病蝦,為什麼在我們在養殖廠難養殖出來大個頭的蝦,反而在臭水溝裡能長大呢?吃的比我們提供的飼料好、營養豐富?環境比我們每天都換水排汙的養殖池好?我覺得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回到自然中,對蝦能合理的攝食。而在養殖池中每天都定時吃太多的優質飼料,加重了肝臟的消化負擔,反而容易發病死亡。

總之,凡事有個度,養蝦喂料同樣有個度,喂料一定要合理。不能過分控料,也不能盲目加料,讓對蝦吃的好,營養全面,養殖的成功率會提高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