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苏联出兵东北是帮助中国还是打劫中国

1944年10月底菲律宾战役开始之后,东京在短期内即已确认:在东南亚阻滞住美军的希望微乎其微,战火蔓延到西南诸岛和本土已成必然。面对四面楚歌的境地,日本大本营对重点守卫东北还是守卫本土爆发激烈的争论,由于海空军遭到毁灭性打击,日本人甚至还妄想想迁都中国东北,依托更宽广的战略纵深与盟军最后殊死一战,以换取和谈停战的有利条件,那么为什么日本会对占领仅14年的东北情有独钟,而甘愿放弃本土呢,让我们一起看一下日本占领下的东北到底发生了什么。

苏联出兵东北是帮助中国还是打劫中国

1932年,在日本的扶植下,伪满洲国成立,拥有丰富资源的东北在日本的建设之下,竟隐隐成为了经济和生活水平超越日本的地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便在东北地区建设了大规模的工业基地,铁路,开设矿场,丰富的基础服务设施等等。

在城市城建方面:从1933年到1942年,伪满当局详尽规划了大大小小109个城市的建设,而这样的对东北的全面系统规划我们还没有做过。 长春曾是亚洲近代唯一一个比东京还先进的城市,是中国唯一的仿照外国首都建造的城市(巴黎、堪培拉),“国都新京(长春)”到1934年,整个城市全部掩 映在绿海之中,长春人均占有绿地超过华盛顿1倍,是日本大城市平均水平的5倍。1934年,长春建成亚洲最大的无线电台——新京无线电台,长春是亚洲第一 个普及抽水马桶和管道煤气的城市。长春是中国第一个规划地铁的城市,1938年开始在长春规划120公里的环城地铁、有轨电车和环城高速公路。主要街道的 照明和电讯线路采用地下管线,是亚洲第一个实现主干道电线入地的城市。

在金融贸易方面:金融和贸易是东北经济的催化剂,而当年东北强势的金融贸易体系,却是源自于外国列强的鼎力投入:20年代中后期,34家外国银行在哈尔滨埠开设分支机构,与巴黎、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直接业务往来,哈埠的金融动态左右远东的金融形势。外国列强在哈尔滨设立的商业机构,更是高达惊人的1809个。

交通方面:1939年东北铁路里程超过1万公里,而中国1949年铁路总里程2.2万公里;1943年东北公路总里程近6万公里,而1949年,中国含东北在内公路总里程才8万公里。1940年,时速130公里的弹丸高速列车在大连机车厂研制成功。1934年至1943年运营于南满铁路的亚细亚号特快列车采用大连制造的SL-7流线型机车,全封闭空调车厢。

苏联出兵东北是帮助中国还是打劫中国

工业方面:到1945年,东北工业规模超过日本本土,亚洲第一,从沈阳到大连的沈大线两侧工厂烟囱林立,城市连成一片,成为举世闻名的“绵长工业区”,沈阳铁西区被誉为“东方鲁尔”。东北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6.9%增加到59.3%,而中国2003年才达到 57.5%;

1938年,满洲国共发电16.3亿度,1943年,丰满水电站发电能力每年22亿度,而1949年全国发电量才43亿度。同时,东北以占中国九分之一的土地和十分之一的人口生产了占全中国49.4%的煤,87.7%的生铁, 93%的钢材,93.3%的电,69%的硫酸,60%的苏打灰,66%的水泥,95%的机械,形成了庞大的人造石油、特种钢等当时领先世界的尖端科技企业; 1945年,全国工业总产值东北占85%,台湾占10%,中国其余部分只占5%。

苏联出兵东北是帮助中国还是打劫中国

到1945年东北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对外贸易最、城市化水平、文化教育等都已成为当时中国最为发达的地区。据统计,1931—1945年,日本总共向东北地区迁移日本人18万户,55万人左右,开发东北优质耕地152.1万公顷,几乎占东北全部耕地面积的10%。

八年抗战中国军民伤亡惨重,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本来日军投降,中国可以接收富庶的东北来弥补抗战中日本八年侵略给中国所造成的损失。但美、英、苏参于的《雅尔塔协定》以牺牲中国的利益换取了苏联对日出兵作战。但美国人想不到的是貌似强大东北关东军已在太平洋战争中耗尽精锐,东北日军已不过虚有其表,而日军的投降其实让苏联在东北出兵变的毫无意义。日本内阁也早在1945年8月3日就已决定无条件投降,日本天皇希望中立国苏联给予调停,但苏联为了抢夺胜利果实,对日本无条件投降这一消息秘而不报。1945年8月9日零时10分苏军集结150余万军队向东北进攻,迅速占领中国东北全境。

苏联出兵东北是帮助中国还是打劫中国

落于苏军之手的东北惨遭疯狂洗劫,“九一八”后日本辛苦经营之结果,已尽付东流,盖东北无数工厂,已被按部就班被搬运一空,各种机器,不论大小,自火车头至旋凿,皆被苏军当作战利品车载而去。苏联的大规模掠夺,直接导致东北地区经济水平倒退二十年,中国经济倒退十年。即便如此,中国在抗日战争结束又历经三年内战的情况下,还是凭借苏军掠夺后日本留下的东北工业基础再次实现新中国的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