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蘇聯出兵東北是幫助中國還是打劫中國

1944年10月底菲律賓戰役開始之後,東京在短期內即已確認:在東南亞阻滯住美軍的希望微乎其微,戰火蔓延到西南諸島和本土已成必然。面對四面楚歌的境地,日本大本營對重點守衛東北還是守衛本土爆發激烈的爭論,由於海空軍遭到毀滅性打擊,日本人甚至還妄想想遷都中國東北,依託更寬廣的戰略縱深與盟軍最後殊死一戰,以換取和談停戰的有利條件,那麼為什麼日本會對佔領僅14年的東北情有獨鍾,而甘願放棄本土呢,讓我們一起看一下日本佔領下的東北到底發生了什麼。

蘇聯出兵東北是幫助中國還是打劫中國

1932年,在日本的扶植下,偽滿洲國成立,擁有豐富資源的東北在日本的建設之下,竟隱隱成為了經濟和生活水平超越日本的地區。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便在東北地區建設了大規模的工業基地,鐵路,開設礦場,豐富的基礎服務設施等等。

在城市城建方面:從1933年到1942年,偽滿當局詳盡規劃了大大小小109個城市的建設,而這樣的對東北的全面系統規劃我們還沒有做過。 長春曾是亞洲近代唯一一個比東京還先進的城市,是中國唯一的仿照外國首都建造的城市(巴黎、堪培拉),“國都新京(長春)”到1934年,整個城市全部掩 映在綠海之中,長春人均佔有綠地超過華盛頓1倍,是日本大城市平均水平的5倍。1934年,長春建成亞洲最大的無線電臺——新京無線電臺,長春是亞洲第一 個普及抽水馬桶和管道煤氣的城市。長春是中國第一個規劃地鐵的城市,1938年開始在長春規劃120公里的環城地鐵、有軌電車和環城高速公路。主要街道的 照明和電訊線路採用地下管線,是亞洲第一個實現主幹道電線入地的城市。

在金融貿易方面:金融和貿易是東北經濟的催化劑,而當年東北強勢的金融貿易體系,卻是源自於外國列強的鼎力投入:20年代中後期,34家外國銀行在哈爾濱埠開設分支機構,與巴黎、紐約等國際金融中心直接業務往來,哈埠的金融動態左右遠東的金融形勢。外國列強在哈爾濱設立的商業機構,更是高達驚人的1809個。

交通方面:1939年東北鐵路里程超過1萬公里,而中國1949年鐵路總里程2.2萬公里;1943年東北公路總里程近6萬公里,而1949年,中國含東北在內公路總里程才8萬公里。1940年,時速130公里的彈丸高速列車在大連機車廠研製成功。1934年至1943年運營於南滿鐵路的亞細亞號特快列車採用大連製造的SL-7流線型機車,全封閉空調車廂。

蘇聯出兵東北是幫助中國還是打劫中國

工業方面:到1945年,東北工業規模超過日本本土,亞洲第一,從瀋陽到大連的沈大線兩側工廠煙囪林立,城市連成一片,成為舉世聞名的“綿長工業區”,瀋陽鐵西區被譽為“東方魯爾”。東北工業化水平迅速提高,工業總產值佔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6.9%增加到59.3%,而中國2003年才達到 57.5%;

1938年,滿洲國共發電16.3億度,1943年,豐滿水電站發電能力每年22億度,而1949年全國發電量才43億度。同時,東北以佔中國九分之一的土地和十分之一的人口生產了佔全中國49.4%的煤,87.7%的生鐵, 93%的鋼材,93.3%的電,69%的硫酸,60%的蘇打灰,66%的水泥,95%的機械,形成了龐大的人造石油、特種鋼等當時領先世界的尖端科技企業; 1945年,全國工業總產值東北佔85%,臺灣佔10%,中國其餘部分只佔5%。

蘇聯出兵東北是幫助中國還是打劫中國

到1945年東北的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對外貿易最、城市化水平、文化教育等都已成為當時中國最為發達的地區。據統計,1931—1945年,日本總共向東北地區遷移日本人18萬戶,55萬人左右,開發東北優質耕地152.1萬公頃,幾乎佔東北全部耕地面積的10%。

八年抗戰中國軍民傷亡慘重,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本來日軍投降,中國可以接收富庶的東北來彌補抗戰中日本八年侵略給中國所造成的損失。但美、英、蘇參於的《雅爾塔協定》以犧牲中國的利益換取了蘇聯對日出兵作戰。但美國人想不到的是貌似強大東北關東軍已在太平洋戰爭中耗盡精銳,東北日軍已不過虛有其表,而日軍的投降其實讓蘇聯在東北出兵變的毫無意義。日本內閣也早在1945年8月3日就已決定無條件投降,日本天皇希望中立國蘇聯給予調停,但蘇聯為了搶奪勝利果實,對日本無條件投降這一消息秘而不報。1945年8月9日零時10分蘇軍集結150餘萬軍隊向東北進攻,迅速佔領中國東北全境。

蘇聯出兵東北是幫助中國還是打劫中國

落於蘇軍之手的東北慘遭瘋狂洗劫,“九一八”後日本辛苦經營之結果,已盡付東流,蓋東北無數工廠,已被按部就班被搬運一空,各種機器,不論大小,自火車頭至旋鑿,皆被蘇軍當作戰利品車載而去。蘇聯的大規模掠奪,直接導致東北地區經濟水平倒退二十年,中國經濟倒退十年。即便如此,中國在抗日戰爭結束又歷經三年內戰的情況下,還是憑藉蘇軍掠奪後日本留下的東北工業基礎再次實現新中國的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