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7 全國紅色課堂系列第七講——大別山篇

供稿 | 餘美琪

大別山區是我國著名的革命老區之一,東視南京,西隔武漢,基本上位於南京和武漢的正中間。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大別山對民國首都南京和中心城市武漢具有重要的軍事價值,也是中原野戰軍挺進大別山的地理前提。

第一站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指揮部舊址

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前方指揮部位於金寨縣天堂寨鎮,1947年6月30日,劉鄧大軍遵照中央指示,從魯西南重鎮菏澤出發,於8月27日千里躍進大別山,猶如一把尖刀插入敵人的心臟,有效地牽制了國民黨。劉鄧大軍自挺進大別山腹地金寨後,堅持以金寨縣沙河鄉樓房村周氏老宅為前方指揮所,運籌帷握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制定了許多戰略路線、方針與政策,對於指揮劉鄧大軍內線作戰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全國紅色課堂系列第七講——大別山篇

地址:金寨縣沙河鄉樓房村

第二站 紅安縣大別山抗日軍政學校舊址

為深入宣傳黨中央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展現的方針政策,使廣大幹部戰士迅速適應新的形勢,提高軍事、政治素質和群眾工作能力,董必武指導中共湖北省委,於1937年10月至 1938年6月,在七里坪鎮羅家畈村秦氏祠堂創辦抗日干部訓練班,牆壁上的“鞏固團結、保證和平”八個大字至今清晰可見。

全國紅色課堂系列第七講——大別山篇

地址:紅安縣七里坪鎮

第三站 鄂豫皖革命紀念館

“鄂豫皖革命紀念館”是由江澤民題寫館名的以紅色為基調,以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千”字為建築造型,以百位將軍雕像和鄂豫皖紅色根據地地圖、三十萬烈士英名為牆面浮雕,展現信陽厚重革命歷史,反映了戰爭年代英雄的老區兒女創造輝煌業績的紀念館。

全國紅色課堂系列第七講——大別山篇

地址:信陽市北京路與107國道交叉口處

第四站 鄂豫皖革命烈士陵園

鄂豫皖革命烈士陵園陳列有鄂豫皖蘇區革命鬥爭簡史和55位鄂豫皖蘇區著名烈士事蹟介紹,珍藏著朱德、鄧小平、李先念、許世友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筆題詞及吳煥先、高敬亭等烈士遺物4500餘件,安葬著近百位著名烈士和紅軍首長遺骨,紀念著鄂豫皖蘇區13萬多名革命烈士。在全國屬建築時間早、烈士資料齊全、知名度高的烈士陵園之一。

全國紅色課堂系列第七講——大別山篇

第五站 鄂豫皖蘇區將帥館

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是河南省規模最大的縣級革命博物館,座落在新縣秀麗的山城東南,新縣是鄂豫皖根據地的首府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創建的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

在這塊紅色土地上,先後誕生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三支主力紅軍。鼎盛時期,根據地發展到26個縣,人口發展到350萬,主力紅軍發展到45000餘人。在血與火的鬥爭中,蘇區共走出了349位將軍,留下了董必武、徐向前、劉伯承、鄧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戰鬥足跡,譜寫了一曲曲氣壯山河的動人詩篇,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全國紅色課堂系列第七講——大別山篇

地址:南畈路與首府路交叉口東北50米

紅二十八軍成立舊址位於河南信陽,1932年秋鄂豫皖主力紅軍西遷後,12月30日省委臨時緊急會議決定:紅二十五軍以師為單位分開活動,並將二四四團、二四六團,連同紅二十五軍特務營約三千人組成紅二十八軍,1933年1月上旬,紅二十八軍在大畈村組成。紅二十八軍軍部設在嶽西的鷂落坪聶家老屋。紅軍醫院建在英山縣桃花衝八里排附近的密林中。2005年被國家十三部委確定為全國紅色旅遊百家經典景區之一。

全國紅色課堂系列第七講——大別山篇

地址:英山縣桃花衝八里排

第七站 黃岡革命烈士陵園

革命歷史紀念館陳展面積948平方米,共分8個展區,珍藏畫像、照片248張,圖表21幅,實物42件。陳列展覽記敘的是黃岡老區革命人民,從大革命時期到解放戰爭時期英勇不屈、前赴後繼、可歌可泣的鬥爭史實。開館以來,陵園已成為團風縣和周邊地區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每年接待前來瞻仰和參觀的人員達三萬多人次。

全國紅色課堂系列第七講——大別山篇

地址:鄂東大別山南麓

第八站 麻城市乘馬會館

1926年秋,徐子清、王樹聲、廖榮坤等以建國民黨區黨部為名,在乘馬會館秘密成立中共麻城第一個區黨支部,領導乘馬人民開展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運動。1927年春麻城慘案發生,董必武派遣王樹聲去武漢向湖北省委彙報慘案情況。5月14日,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一大隊200餘學生武裝同省查辦“麻城慘案”委員會馳援麻城。學生軍指揮部便設在乘馬會館。經過半個月的戰鬥,麻城黨組織和農民協會武裝群眾,共同鎮壓了地主武裝紅槍會匪和一批反動派,推動了麻城農民運動的發展。6月初學生軍凱旋武漢。乘馬會館從此馳名四方。

全國紅色課堂系列第七講——大別山篇

地址:湖北省麻城市乘馬崗鎮乘馬崗村

第九站 許世友將軍故里

許世友將軍是我國倡導火化以來唯一一位被特許土葬的國家領導人。“生為國盡忠,死為母盡孝”,這是將軍生前所恪守的人生信條。將軍病逝後,中央批示:許世友將軍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經歷、特殊貢獻的人物,特殊對待,准許他回老家土葬。1985年11月9日將軍魂歸故里,長眠在了田鋪鄉許家窪萬紫山下的來龍嶺上。

全國紅色課堂系列第七講——大別山篇

地址:新縣田鋪鄉河鋪村許家窪

第十站 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舊址

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舊址位於縣城首府路,佔地1980平方米,前後有五進大院,七棟老式閣樓,共有房屋61間。1931年2月,紅軍攻克新集(今新縣城),鄂豫皖蘇區黨政軍機關先後遷到這裡。5月,黨中央在此建立了鄂豫皖分局,同時成立了鄂豫皖軍委。鄂豫皖工農武裝割據局面形成之後,這裡便是其政治、軍事和文化的中心。

全國紅色課堂系列第七講——大別山篇

地址:河南省新縣縣城首府路

全國紅色課堂系列第七講——大別山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