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走近五臺山:五百神龍潛修之處——祕魔巖


走近五臺山:五百神龍潛修之處——秘魔巖


走近五臺山:五百神龍潛修之處——秘魔巖


秘密巖又稱秘魔巖,所以秘密寺又稱秘魔寺。秘密寺在五臺山臺懷鎮西南三十八公里維屏山秘密巖,寺以巖名。

秘魔巖位於山西省繁峙縣巖頭鄉境內,是五臺山秘魔景區的代表性景點,由秘密寺、中庵、天井大峽谷、五臺山龍洞、七佛灣五處知名景觀組成。其中秘密寺始建於北齊,唐代高僧木叉和尚闢為聞名全國的禪宗道坊。在參天絕壁之上的五合山龍洞,是傳說中文殊菩薩指令500神龍藏修之所,遊客向洞內探視,時常可見各種奇異幻景,自古就有“朝五臺山不朝龍洞只朝了半座五臺山”的說法。天井峽谷為山西省十大峽谷之一。整個秘魔巖景區壁立千仞,蒼松滴翠,山花爛漫,流水潺潺,自然景觀之美,不但堪稱五臺山之最,也為世所罕見。

走近五臺山:五百神龍潛修之處——秘魔巖


走近五臺山:五百神龍潛修之處——秘魔巖


走近五臺山:五百神龍潛修之處——秘魔巖


這裡松柏蒼翠,山岩險峻,風景奇麗。明代高僧憨山大師有詩:“羊腸百折任青藜,草莽蕭蕭仄徑迷。絕壁倚天應隘口,斷崖無路只飛梯。依人野鶴尋常下,逐客山猿日夜啼……”其中山林野趣橫溢,與台山他處,自是不同。

秘魔巖因險峻而秀美,以最負勝名的龍洞而言,要到龍洞需手握鐵環,沿人工開鑿的峭壁石梯,經過雲門,攀援而上。

走近五臺山:五百神龍潛修之處——秘魔巖


走近五臺山:五百神龍潛修之處——秘魔巖


《清涼山志》載:“秘密寺在西臺外秘密巖,巖谷幽深,陷者星布,唐木叉和尚於此藏修,始建寺。”相傳秘密巖為文殊菩薩指令五百神龍潛修之所。民間還有另一說法:東海龍王的五個兒子上五臺山討要清涼石,即被文殊菩薩用法擒拿於秘魔巖山洞內。唐代的木叉和尚在此始建寺,該高僧常手持木叉,故名。秘密寺自唐建立,歷代重修,原建規模甚大,有茅蓬三十二處,現僅存前院、中院、後院、西庵、中庵等處。

前院有天王殿,東西兩廂及正殿五間,南北藏經樓各五楹;中院有配殿及正殿皆五間;後院部分殿堂殘壞,僅北閣五楹尚存;後院部分殿堂殘壞;

中庵包括三聖庵、觀音洞、金佛樓三處。其三聖庵原供釋迦、老子、孔子三像;觀音洞三層分奉彌勒、三大士、關羽等石雕像,摩崖造像十八尊,高約一點五米;金佛樓三層八間,內奉石雕巾金接引佛一尊,高及七米,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造。

走近五臺山:五百神龍潛修之處——秘魔巖


走近五臺山:五百神龍潛修之處——秘魔巖


寺外有龍洞,洞外面龕雕文殊像,龕旁雕侍理像兩軀,皆為明物。旁有甘露泉源,清流不息。泉前有七佛崖,雕造佛像兩層,上層七佛高約五十釐米,下層七佛高約一點五米,似為元制。

寺前還有金代石幢、磚塔兩座,一為木叉祖師塔,唐建明修,六角四層,高約十米;一為玄覺大師塔,五代北漢天會七年(公元963年)建,六角二層,雕蓮瓣與門窗,形體不大,建造尚佳。

據說,龍洞是文殊菩薩指令五百神龍潛修之處,高十餘米,寬僅十釐米左右。不同的人來龍洞,看到的洞內景象不同!

從龍洞觀賞秘魔巖角度最好,遠遠望去群山環繞,千仞絕壁,古剎巍巍,儼然進入佛的世界。秘魔巖海拔2270米,頂部以石灰岩為主,下半部分以片麻岩為主,層巒疊嶂,如神工斧劈,被稱為“巖山疊翠”。秘魔巖可謂峽谷景觀的佳地,向陽的崖根處冬不結冰,崖頂有的地方卻冰雪不化。

奇俊的自然環境,吸引了眾多高僧大德前來藏修,他們棲心物外、守戒為常、日夜無怠,有唐朝的金光照和尚、釋常遇和尚、業方大師,金代的圓明和尚,明代的楚峰和尚等等,其中不乏賜紫高僧。


走近五臺山:五百神龍潛修之處——秘魔巖

故 事

據記載,秘魔和尚常常手持木叉,見到有僧人來禮拜,就用叉抵住來人的脖子質問:“哪個魔魅讓你出家的,哪個魔魅帶你修行,快說快說,說出來也死於我叉下,說不出來也死於我叉下。”來的人被問得啞口無言。偏偏有另一位禪師號霍山通,他一見到秘魔和尚,二話不說便竄入和尚懷裡,秘魔和尚輕輕拍了霍山通禪師背上三下,通禪師起身說道:“師三千里外賺我來,三千里外賺我來。”說完頭也不回地就走了。

來自:五臺山黛螺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