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從商朝紂王行軍路線推斷 商與亳均在商丘


從商朝紂王行軍路線推斷 商與亳均在商丘


“商”是伐人方中很重要的一站,那就得先明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商的地望到底在哪裡?

這也是一個分歧很大的問題,陳夢家等認為“大邑商”是安陽,“商”是商丘,王震中認為甲骨文中的“商”和“大邑商”都是安陽;

這張圖是我畫的“商族遷徙圖”,紅色的箭頭是商朝建立前的遷徙路線,黃色的是成湯後的遷徙路線,顯然,我是認同“商=商丘”的,為什麼?

反對“商=商丘”的人有一個很著名觀點:商丘是微子後才封的,是微子後才得名的,商代的商不在商丘,我以前也認為這種說法合理,其實這是不對的,沒有任何根據可以證明“商丘是微子後才得名的。


從商朝紂王行軍路線推斷 商與亳均在商丘


帝辛十祀伐人方的卜辭日曆表,圖中每個單元格代表一天。(帝辛既是紂王

甲骨文提供的最系統的一個信息就是“帝辛十祀伐人方”,這一組卜辭非常多,提供的信息量非常大,可以使我們大致還原那一段歷史。

通過對行程的分析,結合地形,再考慮當時的季節、農耕、軍事、金行、方國關係、部族關係等,會發現商代的征戰有許多獨特而又奇妙之處。

請看這一系列卜辭,從“壬子”日開始,卜辭很完整,幾乎每天的行程都清晰地表露出來,簡單總結一下:

第一天,從商出發,去往亳;第二天,從亳出發,去往鴻; 第三天,從鴻出發,去往融;第四天,在融停留一天; 第五天,從融出發,去往桑;在桑停留幾天;從桑出發,去往霍;從霍出發,去往危;從危出發,去往攸。

再簡單地說,就是:從“商”到“攸”頂多7天路程,按照古代一日行軍30-50裡算,“商”到“攸”的距離應該在210-350裡,攸在宿州一帶,測量百度地圖可知,宿州距離商丘295裡,正好在7天行程內,而安陽距離宿州720裡,大大超出了行程

中國的好多地名都是一直延續的,其得名很可能比我們臆想的更早,至少“商”和“亳”得名就應該很早,“商”在商丘附近,亳在商丘南部,在今天的亳州北部,這四個地名未必完全吻合,但大致的地理關係是一致的。


從商朝紂王行軍路線推斷 商與亳均在商丘


從商族遷徙圖可以看出,“商”邑在先商時期就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商的先祖至少有三次遷都到商,又三次從商遷徙到其他地方,商人進入南方腹地比預想的要更早,要更深;

從卜辭表可以看出,帝辛的大軍在進軍的過程中,在“商”邑至少停留了12天,這一來說明商邑很大,很富裕,商軍在此停留,一是為了補充糧草,二來也可能是祭祀先商時期在此活動的先祖。


從商朝紂王行軍路線推斷 商與亳均在商丘


帝辛十祀伐人方的路線和日程圖:

紅的是進軍路線,黃的是回程路線,每一個短的線段就是一天的路程,這個路程不是我憑空亂編的,是甲骨卜辭上記載的,典型的句法就是:“己酉卜,今步噩,在樂”“庚戌卜,今步香,在樂”“辛亥卜,今步豕,在香”,每一天的行程清清楚楚。

把帝辛伐人方的日程與淮河流域的氣候、農耕等結合起來考慮,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6月底,梅雨帶到達淮河,主要的兩場戰役在此前結束,當雨帶徘徊在淮河北岸的時候,帝辛在呆在攸邑,左手美酒,右手佳人,戰爭的時機把握的恰到好處。攸侯喜是這一戰中重要的參與者,從地理位置也可知攸的重要性。


從商朝紂王行軍路線推斷 商與亳均在商丘


雨帶推進與商軍行軍對照圖:

梅雨如期達到了淮河流域,淮河兩岸的人方、林方、攸方、塗等方國被綿綿的陰雨籠罩;

在甲骨卜辭中叫做“戊戌,在正月,唯王十祀”——也就是“商王紂十年的正月4日”;

雨水源源不斷地流入地淮瀆,水是紅色的,土是紅色的,你說“水稻田啊,赤壤啊,就是這種暗紅色”;

淮河的水特別紅——淮河兩岸屍橫遍野,綿綿的陰雨把鮮血不停地衝進淮河裡;

淮河兩岸的土特別豔,田中的水稻才插秧半個多月,正是生長期,根系貪婪地吸收著土壤中的養分——今秋的稻穀收成將會很好吧?穀穗將會格外飽滿吧?

商王紂痛飲一觚酒,一揮手中的青銅大鉞說:“左師向東追擊,右師向南清剿,中師隨餘回攸邑。”——戰爭基本結束了,十八天前,商軍在淮瀆北岸的舊邑大敗人方,九天前,商軍在淮瀆南岸的沁邑擊潰了林方,剩下的事情只是擴大戰果而已,不必商王紂親自上陣了;

商王紂特別高興,不僅是因為戰爭取得大勝,更因為英雄抱得美人歸——有蘇部族歸降,獻出絕世佳人妲己;

此後的一個多月,商王紂將一直駐紮在攸邑,好消息不斷傳來:“大左族擒獲了林方的幾個貴族”,“右師活捉了人方的方伯號。”商王心情大悅,一日天晴,商王紂帶著妲己去田獵,收穫不佳,但商王之意不在獸,在乎美人也;


從商朝紂王行軍路線推斷 商與亳均在商丘


帝辛為何三次攻打淮瀆流域的諸方國?

除了擴展生存空間等原因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金道錫行:

商朝對銅和錫的需求越來越大,各個時期的銅錫來源和“金道錫行”有所差異,晚商時期,東路顯得尤其重要

帝辛八祀第一次攻打人方,不是商軍主動的挑釁,而是人方先侵擾了商的東南方國和金道錫行的東路

金道錫行的西路通過隨棗走廊,中路穿越桐柏山和大別山之間的黽塞,這兩條路在商的早期使用較多,主要運輸大冶銅綠山的銅礦,盤龍城就是要塞和軍事重鎮。

東路看似較遠,但可以大量地運用水路,陸路也是一馬平川,不像西路和中路那麼多丘陵,主要運輸江西瑞昌的銅和錫,還有安徽銅陵的銅,即便是大冶的銅也可走這一條路。

東路可謂生命線,比現在的石油航道還要命,帝辛攻打人方,比現在的美帝攻打中東意義還重大。


從商朝紂王行軍路線推斷 商與亳均在商丘


這幅圖是把“金道錫行的東路”與伐人方的“進軍路線”對照,可以看出這條道路的重要性。

延伸閱讀(點擊跳轉)

商丘發現南亳故城

商丘地形圖

商丘歷史地圖

商丘古城前世今生

利民古城前世今生

漢代梁園七臺八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