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0 今年是韓墩灌區開灌60週年,她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1958年秋,在位於惠民地區濱縣境內閆家公社(今梁才街道)宋灘村南的黃河大堤上被挖開了一個寬200餘米的口子,許多村民前來圍觀,經打聽原來是要在這裡建一座大閘,引黃河水灌溉莊稼。這座大閘到黃河主槽的取水口還有1公里多遠,取水口選在了一個叫韓墩的村子的南側。

據史志記載,該村韓姓村民祖上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自河北棗強遷來,建宅於大土墩(烽火臺遺址)旁,後來人稱韓家墩。這次根據規劃從大壩的大閘至取水口的渠道(習慣上稱引渠)經專家論證需要穿過這個村子。

那個年代,人們的覺悟非常高,不論是村幹部還是普通村民都無條件服從政府的安排,覺得為國家建設作出一些犧牲會感到驕傲和自豪。這樣一來,韓家墩村被引渠一分為二成為兩個大隊,以後慢慢地成為兩個村,渠東側稱為東韓墩村,渠西側就叫西韓墩村。

今年是韓墩灌區開灌60週年,她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韓墩引黃閘,來源網絡)

水利系統習慣於用引水工程取水口處的地名來命名,這個引用黃河水灌溉的區域就稱為韓墩灌區。雖然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取水口位置和大壩上的大閘連同引渠已經遷移至下游2公里左右,但韓墩灌區的名稱一直沿用。雖然分開韓墩村的渠道已經填平,但東西韓墩兩村並未再合併。當年大閘殘存的閘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還能看到,隨著近些年黃河大壩淤背加固,這些殘存已被掩埋。60年過去了,她當初是什麼樣子?她又經歷了什麼波折呢?

韓墩灌區規劃原屬於打漁張灌區總體規劃一部分,規劃宏偉壯觀,工程幾乎全靠人力,施工質量卻高得令人難以置信

韓墩灌區規劃原屬於打漁張灌區總體規劃的一部分,當時這個總體規劃包括三大項內容:①黃河右岸(順水流方向)建設打漁張灌區;②黃河左岸建設打漁張北灌區(即韓墩灌區);③打漁張渠首稍偏下興建攔河樞紐工程。

當時的韓墩灌區規劃範圍為:黃河以北,西接張肖堂灌區和徒駭河,東、北抵渤海的區域。涉及濱縣、沾化、利津3縣的18個公社,4個農場。總控制面積約450萬畝。規劃了灌溉、排水、蓄水、航運、發電等功能。引黃閘設計過水能力240立方米/秒,設總乾渠1條,乾渠8條;一級航道1條,二、三、四級航道13條;大型水庫6座;發電站12座;以徒駭河、刁口河為主排水河道。可見該規劃的宏偉壯觀。現今的王莊二乾渠即當年的韓墩七乾渠,該渠到韓墩灌區老引黃閘的最小直線距離約20公里。

這裡大體介紹一下攔河樞紐工程。攔河壩設計頂高18.50米(大沽高程),寬12米,長700米;防洪堤壩長4520米;攔河閘設計為24孔開放式閘,每孔淨寬10米,洩洪流量6000立方米/秒;設有水力發電機組,容量2600千瓦;還設有順河船閘,通航能力3000噸。1960年1月1日開工建設,同年6月底,完成總工程量的58%。當時正值我國三年經濟困難時期,供糧不足、勞動力缺乏,又加之天公作對陰雨連綿,工程難以推進,1961年初被國家列入緩建維護項目,1962年春山東省委決定停建廢棄。

1958年初,山東省委和水利廳決定興建打漁張北灌區(韓墩灌區),1958年6月24日惠民地委發文(58第024號)公佈了韓墩灌區指揮部人員組成,同年9月開工,在全省抽調專業人士和多方民工參與建設。

今年是韓墩灌區開灌60週年,她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上世紀五十年代挖渠場景)

上世紀八十年代,筆者在山東省水利學校學習期間,有位老師就談起參與韓墩灌區建設的經歷。他在這次建設過程中,結識了一起參與建設的一位濱縣姑娘,並且相愛結婚生子。參與建設的總人數達3萬多,工程幾乎全部靠人力,工地上紅旗招展,夯實土方的號子聲傳向遠方,人們用鐵鏟、簍筐、扁擔、木輪車等搬運土方,忙碌的場面就像一場戰鬥。現在人們很難想象,在新中國剛誕生的一段時期,人們像當年上前線一樣,勇躍地奔赴水利建設工地。

這個項目由惠民地區黨委、行政公署直接領導建設,工程建設設指揮部下設政治部、施工部,政治部又設組織部、宣傳部、共青團、工會等,施工部又設工程、器材、生活供應遷佔、財務、運輸等分支。民工按軍隊的組織架構,設團、營、連、排。民工的生活就像在戰場,挖壕當房,上面架上樹枝,鋪上雜草或莊稼,壕內分不同高度,高的地方就當炕,上面鋪上雜草再鋪上褥子。喝的水就是就近挖坑淋出的水,叫人難以嚥下。但當時人們不叫苦、不喊累、不怕髒,依然鬥志昂揚。

到1959年3月,經過半年多的奮戰,完成了引黃閘、沉沙條渠、總乾渠上游段、2座水庫以及少量溝渠配套工程等,算是局部具備了引水灌溉和蓄水的條件。當時,在沒有施工機械,幾乎全靠人力的條件下,這樣的施工速度是驚人的。可以說,是靠著人們對新中國的熱愛,是人們響應毛主席“大幹快上”的號召。施工質量高也是很令人難以置信的,混凝土的質量在沒有振搗器,全靠人工振搗的情況下,竟然非常密實,1986年見到殘存的引黃閘閘墩時尚能辨別混凝土的堅固密實程度。

1959年3月25日,引黃閘提閘放水,黃河水流淌到的地方,群眾興高采烈,奔走相告,此時正值春季莊稼生長需水期,農民不分晝夜地奔走在大田裡,不知疲倦地忙碌著為莊稼灌水。同時,下游的未完工程繼續施工,同年9月下游骨幹工程基本完工,但需配套的溝渠工程還遠未建設,灌區下游的人們期盼灌溉蓄水的呼聲高漲,當時正值大躍進時期,有些揠苗助長的情緒,於是也開始了引水灌溉和蓄水。

在一些地方,莊稼經過較適當灌溉後的確獲得了增產豐收。不過,韓墩灌區當年這方面的資料筆者沒能找到,打漁張灌區有資料顯示,糧食增產60—80斤,這應該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有記載,韓墩灌區當年改減面積6.6萬畝。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韓墩灌區開灌時間上有些模糊。有人以為是1958年,可以確認的是韓墩灌區開工建設是1958年9月,而開始引水灌溉是1959年3月。到今年3月正是韓墩灌區開灌60週年。

從“重灌輕排”到“重排輕灌”,韓墩灌區灌溉工程建設幾近停滯,不過卻進行了較大規模的防洪除澇治理工程建設

新生兒誕生後,慢慢地開始學走路,這個過程自然步履蹣跚,稍不小心就會跌倒。引黃灌溉是新生事物,需要逐步摸索,小片試驗,積累經驗後逐步推廣,且不可步子邁得過大,否則會跌倒。當時正值大躍進時期,人們都抱著大幹快上,快速發展社會主義的高漲熱情投入工作。

韓墩灌區也和其他引黃灌區一樣,在沒有足夠經驗,尤其是排水配套工程不配套,又沒意識到排水工程重要性情況下,盲目地大引、大灌、大蓄。且韓墩灌區範圍內都是退海之地,土壤含鹽量高,“重灌輕排”意識甚至導使一些原有的排水系統遭到破壞。

例如,徒駭河原規劃作為韓墩灌區骨幹排水河道的,但1958年11月竟築起攔河壩進行蓄水,導致攔河壩上游水位壅高。一些干支級排水溝在與灌溉渠交叉處就先填溝築壩,甚至修路跨排水溝時也是如此,這樣在排水溝上形成許多擋水壩,使得排水系統遭到嚴重破壞。其影響範圍內的土地地下水無法疏洩,使得大面積土地地下水位抬高,鹽分上泛到地表,而雨季形成澇災,可謂“旱季白茫茫,雨季水汪汪”。有不同意見者編出順口溜:“只顧眼前灌溉渠,哪怕日後下大雨”。屋漏偏逢連夜雨,1961年8月,灌區大部分範圍降了大暴雨,到當年底,韓墩灌區30萬畝耕地次生鹽鹼化。

今年是韓墩灌區開灌60週年,她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錢正英,來源網絡)

山東省其他引黃地區也存在類似問題,全省次生鹽鹼化達面積達300餘萬畝。全國引黃地區基本也是這樣,尤以河南為最。1962年,七千人會議後,周恩來指示水電部在北京召開了冀魯豫皖蘇京五省一市的平原水利會議。隨後,副總理譚震林和水利部副部長錢正英,受周恩來委託來到河南安陽解決冀魯豫黃淮平原地區的水利問題,組成了中央和有關省、地三級聯合檢查組。山東省委書記周興、水利廳廳長江國棟及濟南、聊城、德州、惠民沿黃地委領導參加了會議。檢查組首先進行了3天的實地檢查,後到河南範縣城關鎮召開會議,史稱“範縣會議”。

這次會議在我國引黃史上是一次非常重要和有影響力的會議,會議從更大範圍和專業角度確定:一要徹底拆除一切阻水工程,恢復水的自然流勢;二積極採取排水措施,降低地下水位;要停止引黃灌溉。沿黃各閘不經水電部批准不得開閘。會上經有關地區要求,又確定只保留河南人民勝利渠和山東打漁張兩個灌區,控制引水。根據會議精神,韓墩灌區引黃閘交由黃河部門管理,廢渠平庫還耕,拆除攔河壩等阻水工程,暢通排水溝。這樣,韓墩灌區絕大部分橋、閘被拆,渠、庫、堤被填平鏟平。

此後的一段時間內,從“重灌輕排”又變成了“重排輕灌”。一直到1968年,復灌6年的韓墩灌區灌溉工程建設幾近停滯,倒是進行了較大規模的防洪除澇治理工程建設。

據不完全統計,那段時期在今韓墩灌區範圍內建設的防洪排澇工程有:1965年開挖了獨流入海的潮河(大部分在韓墩灌區範圍內);開挖了秦臺乾溝、馬新河、沾利河,還擴大治理了江河、胡營河、黃楊乾溝、楊營幹溝等骨幹防洪除澇工程。另外,許多村莊在冬季開展了修梯田挖排澇溝等田間排澇除鹼工程建設。這樣,韓墩灌區在防洪除澇設施方面建成了較完善的、由大到小的防洪排澇除鹼河溝體系,確實提高了防洪除澇能力,骨幹河道至今還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復灌50餘年裡,灌排設施逐步完善,節水措施和現代化管理手段得到應用,為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1968年,濱縣、沾化遇到大旱,9月初兩縣協商決定從韓墩引黃閘的兩孔小流量引水應急抗旱,引水渠道由兩縣組織民工修築。報專署同意後,當年9月底就完成了長20餘公里的渠道(即現今的韓墩總乾渠)建設,工期僅僅10天,完成土方58.55萬立方米。濱縣組織濱城、單寺、張集、閆家公社15000多名民工參與建設。這條渠道建成後隨即小流量引水抗旱,讓渠道附近的旱情得到緩解。

到1970年,上游的濱縣建成了一分乾渠(8.5公里)、二分乾渠(21公里)和三分乾渠(4.5公里)等本縣境內的分幹級引黃工程;下游的沾化縣建成了潮河干渠、馬新幹渠及江河干渠等本縣境內的幹級引黃工程。

今年是韓墩灌區開灌60週年,她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韓墩攔沙閘,來源網絡)

到1970年,韓墩灌區復灌後一個新的供水系統基本形成,但已經不是1958年建設的打漁張北灌區規劃的供水灌溉系統了,總乾渠的位置、規模都發生了變化。1958年規劃的總乾渠總體走向是從引黃閘向東北方向,而1968年的總乾渠基本為南北走向。原來的灌區控制範圍已經被分解為三個灌區,1966年宮家灌區建成開灌,1969年王莊灌區建成開灌。1970年韓墩灌區控制面積只保留了原來西部的約110餘萬畝,新的總乾渠過水能力也只是原總乾渠的1/6左右。

1982年,韓墩灌區老的引黃閘因黃河河床逐年抬高已經不滿足防洪要求需要重建,於是在老引黃閘下游1.7公里處另建了新的引黃閘,設計過水能力為60立方米/秒。新的引水口位置選在老引水口下游2公里的王大夫村和後劉村之間。新引水口處於1984年建了閘,緣由是引水口至引黃閘1.8公里的引渠在停水期間往往淤積嚴重,影響再次放水時的引水能力,為防止停水期間泥沙進入引渠而將泥沙擋在引水口外,所以稱為攔沙閘。這樣,韓墩灌區的引水控制閘就有了兩座,與許多引黃灌區不同,該引黃閘的最重要功能是防洪,最常用的功能是控制引水和調節過水量。

今年是韓墩灌區開灌60週年,她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如今乾渠景色宜人,來源網絡)

1993年,韓墩灌區建成跨徒駭河的倒虹工程及配套的過徒駭河干渠,韓墩灌區又擴大了控制面積60萬畝左右。至此,韓墩灌區再造基本完成,範圍規模基本定型。從工程設施看,已經完全沒有了1958年工程的蹤影,只是控制面積包含了原來範圍的1/4左右。

從某種意義上說,1982年隨著新引黃閘及新引渠的啟用和老引黃閘及老引渠的廢棄,一個新的灌區便誕生了,已與1958年的灌區相去甚遠。要說其中的聯繫:一是1968—1982仍然使用著老的引黃閘及引渠;二是承襲了1958年灌區範圍西部的約1/4控制面積。

今年是韓墩灌區開灌60週年,她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渠首遠景,來源網絡)

歲月流逝,世事滄桑。改革開放以來,韓墩灌區引黃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雖然灌區規模變小了,但工程設施和麵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灌排設施基本完善,節水措施和現代化管理手段得到應用,水的利用率不斷提高,已成為灌區範圍內城鄉居民生活、工農業生產及生態不可或缺的淡水供應源,在復灌後的50餘年裡,沒有再出現大的波折,一直穩步向前發展,為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