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雍正王朝》中究竟是誰害了諾敏?

炒米視角


有人說:站在風口,豬都能飛起來。

在《雍正王朝》裡面,諾敏,一個在家過得好好的清官,被隆科多推到了風口,結果,把自己的腦袋吹掉了。

所以,不是所有人站在風口,都能吹起來。

為什麼偏偏諾敏站在風口,就沒有吹起來?是風太小還是風太大?

如果說是風太小,那是欺負人。是因為風太大,大到幾乎無法掌控。

到底是是誰害死了清官諾敏?

首先,我們來看颳風的人。

第一個,當然是剛剛繼位的雍正皇帝。藩庫虧空,在康熙末年已經成為一種常態,這直接導致整個大清的國庫異常空虛,這在雍正在當王爺的時候就知道了。所以,雍正上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徹查藩庫虧空的問題。讓誰第一個去幹這件事,隆科多蹦出來了,他舉薦了清正廉明的諾敏。為什麼說雍正是颳風的人,因為這是他繼位後辦的第一件事,容不得失敗,一旦失敗,丟的是朝廷和雍正的臉面,更重要的是,以後全國的虧空問題將因此而被終結,國庫將常虧不起,國力將因此衰退。所以,他必須颳起這陣風,並且將風颳得最高最大。

第二個,是一直以雍正為對頭的八爺黨。八爺黨會刮什麼風,凡是理解中國歷史的人都會明白,你雍正想颳起一陣風,解決這個問題,我就想辦法讓這陣風出怪。八爺黨明白,雍正颳風是不會停的,所以,阻止是不行的,怎麼搞,當然也要颳風,不過不是刮正風,要刮一刮妖風。

第三個,是諾敏的舉薦人隆科多。這人雖然有為雍正繼位保駕護航的不世之功,但是光這件功勞似乎還不夠吃,兒子又敗家,所以,想在雍正面前再表現表現,爭取鞏固自己的地位。所以,他既是推諾敏進風口的人,同時也是要颳風的人,他試圖通過諾敏,颳起一陣有利於自己的大風。

也許,大清朝的朝廷裡面還有一些風,但是都與這三股風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所以姑且不計。這三股風交織在一起,會變成什麼樣的風,實在難以名狀。

但是很快,這股大風就發生了變化。

諾敏因為藩庫造假被人舉報了。於是,大風的始作俑者雍正於是派出幾路欽差查證諾敏案。

到底是誰舉報了諾敏?劇中沒有說,這恰恰是一個很關鍵性的問題,因為,如果諾敏不出事,被掩蓋過去了,那麼,諾敏就真的被風吹起來了,就沒有以後掉腦袋什麼事兒了。

肯定不會是隆科多,這點毋庸置疑,他沒有必要自己扇自己的嘴巴。

有人判斷最大的可能是八爺黨,因為八爺黨刮妖風,就是要讓這件造假案擺出來,以此看雍正元年,怎麼出這個天大的醜,攪得你雍正既丟臉又丟人。

但也有人認為雍正才是幕後的策劃者。原因有:一,雍正不是不知道地方藩庫虧空的狀況,從他當王爺的時候就調查得很清楚了,諾敏半年就收回三百萬,那簡直就是不可能的。只是當時雍正沒有證據。二,李衛和田文鏡鄔思道三人會面共商諾敏造假案的情形為什麼此時出現了,管他們三人什麼事,是不是多管閒事了?肯定是雍正有所差指。三,讓粘杆處的圖裡琛再出一路人馬前去,那不是要諾敏的老命嗎?

我曾經說過“鄔思道+”的厲害,一個諾敏案,派出這樣一個“鄔思道+”組合出手,也只有雍正才有這樣的手段和決心。

相反,那位八賢王,素來以賢聞名,隆科多是他們的舅老爺,怎麼會輕易去得罪他老人家呢?老八希望諾敏出事,但是也許不是這樣出,在他還沒有想好的時候,結果諾敏就已經出事了。

這麼來看,雍正也許真的就是諾敏案的始作俑者。為什麼雍正要這麼做?因為雍正不傻,他知道自己的繼位和別人不同,除了個十三爺,他算是孤王出身,作為皇帝,他想幹事,幹成事,幹好事。但是有隆科多,八爺黨這些人的存在,他的想法就很難實現。

於是,他想以此為契機,一來試探試探他們的水深,二來敲山震虎,打擊打擊他們的氣焰,三來自己也有些急功近利,想幹點事讓他們看看。

於是,可能在某個漆黑的夜晚,雍正指使某人舉報了諾敏。

諾敏開始遭殃了。

諾敏本不必遭殃,但是這位仁兄不知道腦子進水了還是政治敏銳性有點差,居然為了寸功,造起假來。

明明自己站在風口,明明這風風向和風力都不同,明明半年時間根本無法完成填補藩庫虧空,偏偏他諾敏置之不理。

諾敏本是一個清官,清得自己種菜吃飯,他未曾貪得藩庫一兩銀子我信,但是卻為了頭頂的烏紗帽鋌而走險,是官癮太大還是有恃無恐?

我們來分析一下諾敏的心理:本人是龍中堂舉薦的人,後臺還是很硬的;本人很清廉,山西的同僚都看見我自己種菜吃飯,沒有貪墨,皇帝也不會拿我怎麼樣;各地的藩庫虧空不比我少,正所謂法不責眾,不要緊吧;皇帝估計也就是要樹立我個典型,好在他繼位元年給自己臉上貼點金,司空見慣了,很正常。等等。

大概正是這些心理因素,導致諾敏只看見“天下第一巡撫”,而看不見雍正清查虧空的實質與力度,正所謂一葉障目,不見森林。

紙終究包不住火。諾敏果然在風裡原形畢露。隆科多整天垂頭喪氣,他知道這件事自己有失察之責,不得不向雍正低頭。

八爺黨則通過聯名保諾敏,來攪亂雍正繼位後的計劃和打算,並希望讓這醜聞保持住,讓雍正難以翻身。

有人說,既然雍正是這件事的始作俑者,為什麼還要賜予諾敏“天下第一巡撫”的匾額?發一道獎勵口諭不就行了嗎?幹嘛要自己打自己的臉。

雍正心裡說:我是皇帝,既能給予你天大的恩惠,也能隨時拿回來,這就是浩浩皇威。所以,這個“天下第一巡撫”的匾額,只不過是雍正樹威的道具而已。

諾敏究竟該不該殺?該殺也不該殺。

該殺,是因為他看不清時勢,僥倖心裡作祟,做出了欺瞞皇帝,期滿天下的大事。

不該殺,是因為他身處風口之中,不僅僅是他一人的責任,他是被利用之人,是被出賣之人。

如果要劃清責任,雍正本人也難逃其咎,急功近利就是雍正的頭號責任,他該為此負總責。

總之,諾敏就這樣死掉了。

要說諾敏不該死,是因為他其實有化解之法,我們以後再探討。

我是青燈問史,歡迎互動。


青燈問史


在《雍正王朝》當中,諾敏可以算的上是一個悲劇性人物,本來一個可以平平凡凡在自己原有的工作崗位上做一個本分的清官,卻在一夜之間被推到了最大的政治舞臺,在各方政治力量的博弈之下,被放在臺面上的他也只能不由自主的走向不屬於自己的道路上,最終釀成了一系列的悲劇。

在雍正沒有繼承皇位之前,諾敏就已經是一個較為聞名的清官和好官,平心而論以他的能力和名聲,加以時間,未來即便賦予更大的擔子,也有能力將自己的工作調理好,只是可惜他不是一個平民百姓,而是一個政府官員,在政治需求之下,他不會得到太多的時間來治理地方的頑疾,而他建立起來的清官招牌反倒會讓他招來更多的工作任務,清理山西藩庫欠款就是他的重大負擔。



在諾敏沒有就任山西巡撫之前。雍正自己不清楚山西的爛攤子嗎?曾經清理過國庫欠款的他肯定知道,即便在當年自己親自上陣,也沒有真正根除這個問題,身份還不如自己的諾敏又怎麼可能迅速治理這一帶的風氣,可明白歸明白,雍正卻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來等待,剛剛繼承皇位,卻被八爺黨等政治勢力分割各方權力的雍正,急需通過政績來提升自己的威信力,對於雍正而言,時間反倒成為了自己最大的目標。可以說從諾敏就任得一開始,他就註定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先是得到隆科多的舉薦,在隆科多急需擴大自己政績和勢力的背景下,根正紅苗的諾敏成為了自己推薦的最好選擇,隆科多的舉薦、雍正急需快速解決的期望,讓諾敏在一開始就壓上了沉重的擔子,也許他可以通過時間來解決山西的藩庫欠款危機,可隆科多等不了,雍正更等不了。

其實在諾敏造假案中,並沒有交代一個關鍵的節點,如此重大的舞弊行為,通過從山西商人手中借款300萬兩白銀來謊報藩庫欠款已經全部追繳完畢,如此重大的作假行為,剛剛任職的諾敏有這個膽子來獨挑大樑嗎?恐怕這是一個疑問,也許在他的背後還有更大的策劃者,尤其諾敏剛剛就任山西巡撫,連最起碼的人際關係還沒有建立完畢,又豈能通過如此大的關係網來籌措數百萬兩白銀,從雍正下令手下開始啟動調查後,隆科多私下聯繫調查人員,暗示其可以對諾敏網開一面來看,不排除隆科多就是幕後的策劃人,在他的暗示和推動之下,諾敏也鼓足勇氣開啟了自己的造假風波,因為他自己也明白在已經被雍正樹立成典型的情況下,如果長時間解決不了藩庫欠款的危機,雍正的面子受到了折損,自己更不好過,隆科多也急需自己的手下建立成績來給自己製造政績,來自上峰對其的隱性壓迫,最終讓諾敏選擇了鋌而走險,開起了自己的造假行動。



可以說,如果是誰害了諾敏,雍正也許要排名第一,過於急於求成的背景,一開始就給諾敏壓上了沉重的負擔,隆科多在背後的推動,更觸動了諾敏最終選擇冒險,可以說從諾敏被任命為山西巡撫的那一刻起,可以給他的選擇就已經不多,像他這樣的官員可以逐漸推動各項工作的逐步開展,但絕不能輕易將他樹立成典型,以時間來壓迫他選擇改革,這樣的改革只會將改革的方向越走越偏,甚至最後走向造假的方向。

在雙重壓力之下,諾敏選擇了造假,他本以為可以瞞天過海,隨後再通過自己的改革來逐步還清真正的欠款,可他卻唯獨忽略了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多年前雍正還是一個皇子的時候,自己就處理過來自北京和江南的國庫欠款工作,在他的眼前想造假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諾敏的急於求成,把自己的造假工作做成了連雍正都頗為懷疑的結局,最終引起了大面積的調查,最終導致東窗事發,可以說諾敏是一個悲劇人物,他的悲劇在於,當他被樹立到檯面上時,無論他怎麼做,都會以另一種形式的悲劇收場。


遼寧資深球迷


到底是誰害了諾敏呢?這真的是一個難題。

我想了半天,也不知道是誰害了諾敏。

是隆科多嗎?是他推薦了諾敏任山西巡撫,然後還默許、縱容他用欺君的辦法虛造政績,騙取雍正的信任,同時也給自己的臉上貼金。



還有人說是雍正害了諾敏。雍正做皇子時就吃過清理國庫欠款的虧,他當然深知諾敏半年追回三百萬是個彌天大謊。但雍正偏偏就真的信了,還賜給了他一個“天下第一巡撫”恩典。之後他就派人調查,然後理所應當地戳穿了諾敏的謊言,打了隆科多一個耳光。所以,這是雍正自編自導自演的一個“倒隆”大劇。

當然,還有人說這是雍正剛繼位,急於做出政績來,讓天下人信服,讓八爺黨閉嘴。



可無論是隆科多的陰謀,還是雍正的心術,抑或是新君的冒進,諾敏明明可以不這麼做的。

隆科多又怎麼樣?跟良心、真理相比,一個隆科多又算得了什麼?你是推薦了我,但我完全可以不去配合你的欺騙行徑,因為這不合乎我內心的道德準則。

皇帝的釣魚執法又怎樣?我行的端坐的正,皇帝自然不會從我這裡打開突破口,他只能另謀他途。



來自最高領袖的表彰又怎樣?與其靠欺騙騙自己,騙別人,騙全天下,不如面對赤條條的現實,畢竟靠謊言無法瞞過所有人,終究會有人從謊言之中醒來。

所以我覺得,說到底是諾敏自己害了自己,沒有第二個答案。


達摩說


真正害死諾敏的,是諾敏自己。如果非要找一個外人,那便是雍正皇帝。

雍正登基之初,便立志革新。首當其衝的,就是清繳國庫虧空。這件事,他做皇子時就曾經做過,本該知道其中的難度,但他卻急於求成,因此引發了諾敏的事情。

常言道,上有所好,下必趨之。作為山西巡撫的諾敏,本來是一個清官幹吏,但他為了迎合雍正,便弄虛作假,欺瞞天下,謊稱用半年時間填平了山西的虧空。

雍正聞訊後,大喜。為了褒獎諾敏,甚至授予他“天下第一巡撫”的匾額,將諾敏樹立為天下官吏學習的榜樣。

但紙終究包不住火,後來諾敏事發,相當於打了雍正的臉面,讓雍正成為天下人的笑柄。雍正剛剛登基,便碰上這種尷尬的事情,其震怒可想而知。

此時,有一個難題擺在了雍正面前:怎麼處理諾敏?是輕輕地掩蓋過去,還是殺了諾敏,讓此事大白於天下。

最終,雍正選擇的是殺了諾敏,毫不掩蓋諾敏的過失——也就是不掩蓋自己的過失。

雍正為何這麼做?有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很多政敵正在看雍正的笑話,比如八阿哥胤禩等人。雍正若是將此事遮掩過去,就會被大臣們瞧不起,成為別人手裡永遠的把柄。既然如此,長痛不如短痛,壯士斷腕,一勞永逸;

第二,天下的巡撫都在盯著諾敏。如果雍正遮掩此事,那麼以後怎麼好意思繼續督促他們清繳國庫?雍正殺了諾敏,卻讓他們為之一震,從此不敢怠慢,只得繼續賣命清理虧空。

不管怎麼說,雍正這麼做是極具勇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