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9 妻子祭扫“衣冠冢”65年,扬州宝应烈士究竟长眠何方?

妻子祭扫“衣冠冢”65年,扬州宝应烈士究竟长眠何方?

“母亲生前有两个遗愿,我就是其中一个。”宝应西安丰镇花亭村今年80岁的朱春林说,他现在已被列为“五保户”,由村里照顾;谈及母亲的另一个遗愿,那就是寻到烈士父亲的遗骸。1945年朱春林的父亲朱学顺牺牲后,母亲埋了一套军服,守着“衣冠冢”,领着他们祭扫了65年直至去世。

妻子祭扫“衣冠冢”65年,扬州宝应烈士究竟长眠何方?

朱学顺的小儿子朱春林

丈夫牺牲,她带着两个儿子到东台寻找

今年80岁的朱春林,小时患有小儿麻痹症,两腿细弱不能站立。谈及父亲朱学顺,他对父亲的印象比较模糊,印象最深的,是父亲牺牲后,母亲带着他们哥俩去东台寻人的经过。

朱春林回忆,1945年,母亲得知父亲在东台汀溪牺牲后,就带着8岁的哥哥和5岁的他,赶了十多天的路,才到达东台。战乱中,母亲找到了父亲生前的部队,一位连长派人帮他们寻找父亲的遗体,找了三天,最后还是没有找到。

“我问母亲当时为何不继续寻找,她说不想继续给部队添麻烦。”朱学顺说,当时部队忙于战事,母亲朱杨氏就想带他们哥俩返回宝应。听说他们要离开,一位连长找来一套旧的新四军军装,送给母亲留作纪念。后来朱春林才知道,父亲牺牲前是新四军某特务连副班长。

“父亲牺牲前的情况我们知道得很少,只听说当时仗打得很惨烈。”朱春林说,从那时起,母亲就独自拉扯他们哥俩长大成人。

妻子祭扫“衣冠冢”65年,扬州宝应烈士究竟长眠何方?

朱学顺的烈士证明书

感动村民,她给丈夫“衣冠冢”祭扫了65年

“村里人都很佩服朱杨氏,她90多岁才去世。”今年80多岁的村民杨宝贵,对朱春林一家非常熟悉,朱杨氏祭扫65年“衣冠冢”的事迹,更是感动乡邻。

曾当过村干部的杨宝贵说,朱杨氏回到村里后,在老家找了一处地方,将带回的旧军服埋了,建了一个坟冢,纪念牺牲的丈夫。从那时起,每逢清明,朱杨氏就会带着两个孩子,给丈夫祭扫,一直坚持到她2010年病逝。

“她一直未改嫁,20多岁就守寡了,无论生活多艰难,都一个人扛了下来。”杨宝贵说,当时在生产队干活,朱杨氏像男劳力一样,拖板车、扛水泥、忙农活……

在杨宝贵的印象中,朱杨氏极少向政府提及家中的困难,村民见她一个人不容易,曾劝她改嫁,但她担心改嫁后若对方对两个孩子不好,对不起牺牲的丈夫,也对不起烈士的后代。

为丈夫祭扫65年,乡邻对朱杨氏充满着敬佩,很多人都知道,她的丈夫朱学顺24岁时参加了新四军,参加过多场战役,牺牲在东台汀溪,尸骨一直未找到。

妻子祭扫“衣冠冢”65年,扬州宝应烈士究竟长眠何方?

朱学顺的烈士证明书

两大遗愿,病儿有人照顾,丈夫魂归家乡

朱杨氏一直牵挂着牺牲在异乡的丈夫朱学顺,日子稳定后,也曾想过去东台寻找丈夫遗骸埋葬处,但最后终未成行,成为遗憾。

朱杨氏没有成行的原因,杨宝贵很清楚,她要照顾两个孩子,一直脱不了身。大儿子朱春荣10岁那年,腿上生疮,可见骨头,朱杨氏带着孩子四处求医,后在同村人的帮助下,去上海才治好。

天有不测风云,二儿子朱春林11岁时又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两腿不能走路,只能用拐杖。“二儿子行动不便,她要照顾。”杨宝贵说,后来又遇上三年自然灾害,朱春荣12岁就参加了生产队劳动,村里为照顾残疾的朱春林,就让其看守鸭场,在队里养鸭18年。

后来,朱春荣成了家,朱杨氏才松了一口气。“朱春林因有残疾,至今仍单身。”杨宝贵说,朱杨氏去世前,一直是她在照料朱春林。

2010年春,朱杨氏因病去世,去世前,她曾对儿子说,自己有两个遗愿:一是希望朱春林以后有人照顾,二是希望丈夫能魂归家乡。

“她要求和丈夫葬在一块,最后只能将他们夫妻俩的名字刻在一块墓碑上。”杨宝贵说,朱杨氏一辈子心善,乡邻关系处得不错。

照顾遗孤,病儿已享受“五保”待遇

母亲去世后,朱春林一直跟随大哥朱春荣生活。去年9月,82岁的朱春荣去世,照顾朱春林生活的担子,就落在了85岁的嫂子乐华云身上。

“我也是八十多岁的人了,就担心有一天照顾不了他,今后弟弟谁来照顾?”乐华云说,年龄大了,自己行动也不方便。

对于朱杨氏的遗愿和乐华云的担心,现任西安丰镇花亭村支书张士兵说,镇政府、村委对烈士遗孤很照顾,逢年过节都会上门慰问,给朱春林定为“五保户”,村里出钱,对他家进行了危房改造,水电费全免,由村里承担。

“他家有困难,只要向村里提出来,我们尽一切能力满足他们。”张士兵说,目前已由村干部“一对一”帮抚,农忙季节,村里组织人力、机械,帮他家收割和耕种。现在,朱春林已被列为“五保户”,张士兵说,村里会让朱春林享受到“五保”待遇,免除其生活的后顾之忧。

“母亲去世后,村里很照顾我。”朱春林说,他很感谢当地对他的照顾,自己今后的生活有了保障,也算是圆了母亲的一个遗愿。

两地联动,本报和盐城晚报联手寻找烈士遗骨

“年龄大了,就担心母亲的另一个遗愿实现不了。”朱春林说,毕竟过去这么多年了,父亲被葬在哪里尚不清楚。

朱春林现在保存的“烈士证明”,是2014年补发的。原来的烈士证书,早已被1962年夏季的一场雨冲走了。“印象中是1955年,宝应发了一张‘烈士证书’。”朱春林说,当时除了证书外,家里还领了不少大米回去。谁也没想到,1962年夏,宝应持续大雨,朱家两间房屋倒塌,父亲的“烈士证书”被雨水冲走,再未找到。

“证书没了,但村里个个知道我们是烈士的后代。”朱春林说,母亲守着“衣冠冢”65年一直未改嫁,对父亲的感情很深。

朱杨氏去世9年了,小儿子成了“五保户”,没了生活之忧;朱杨氏的另一个遗愿,还能实现吗?

昨日,记者与《盐城晚报》记者宋晓华取得联系,宋晓华听说朱杨氏65年祭扫烈士“衣冠冢”的事迹后,深受感动。她说,烈士朱学顺是为解放东台而牺牲的,他们一定会尽力帮助找寻烈士遗骨,希望能找到朱学顺的埋葬处,圆了朱杨氏的遗愿,告慰烈士的遗孤。

通讯员 梁永富

记者 孟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