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漁村裡的雕刻時光


蘇州衝山村有百十來戶人家,祖祖輩輩以木雕為業。雖然不少年輕人都走出村莊做桃胡雕刻等賺錢多的營生,雕刻師仍在堅守祖輩留下的手藝。

現在,“衝山木雕”已經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午後,光線透過天窗投影在光線暗淡的工棚,木屑揚塵在陽光的照耀下飛揚,光線投影在雕刻師傅手中的作品,猶如神光鍍金。

雕佛師傅基本都是從年少起就師承父母,從最初的原木剖板材、到加工、搭架子、雕刻等每個環節都爛熟於心。董榮菊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董榮菊今年50出頭。他對木雕的領悟力似乎是與生俱來的。相料、鋸料、畫形、刮灰、上大漆、打磨、打金底、貼金、罩金、開相、上彩……每一步,他都如庖丁解牛般遊刃有餘。

在他的手中,笑容可掬的彌勒佛,彎的眉,眯的眼,嘴角笑出的褶子,圓潤的肚子;莊嚴寶相的觀音,面目慈善,寬額豐腴,低眉微笑,望之便覺慈祥敦厚,大有普渡眾生的慈悲之態。

一件完美的成品,需經千萬次的打磨,該留下的留下,該摒棄的摒棄,如同一個人的成長,少不了幾番風雨幾度春秋。

天平山上的范仲淹,從原木到成品,歷經了多個階段。曾在華東師範大學學習泥塑的董榮菊,將泥塑雕刻完美的運用於木雕中。

利用泥塑打小稿,在此基礎上,反覆修改臉部輪廓,鬍鬚長短。在徵得范仲淹後人的認可後,再製作1:1大小的泥塑,幾次確認,才最終定稿。董榮菊覺得,以泥塑打稿,讓最終的木雕更精準,也讓他少走了許多彎路。

現如今,科技的飛速發展,讓手工藝人們在其經營事業的道路上步履維艱。三維掃描儀,3D打印機和雕刻機的普及,或多或少讓雕刻家們感到了些許危機,機器做工的精準和高效成為了他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但手與機器的根本區別在於,手總是與心相連,而機器則是無心的。

董榮菊覺得,手工藝作業中會發生奇蹟,因為那不是單純的手在勞動,背後有心的控制,使手製造物品,給予勞動的快樂,使人遵守道德,這才是賦予物品美之性質的因素。所以,手工業也可以說成是心之作業。

董榮菊和匠人們一起打磨蓮花寶座。

工作中的董榮菊與他的工作室。

工作中的董榮菊與他的工作室。

工作中的董榮菊與他的工作室。

工作中的董榮菊與他的工作室。

工作中的董榮菊與他的工作室。

工作中的董榮菊與他的工作室。

工作中的董榮菊與他的工作室。

工作中的董榮菊與他的工作室。

工作中的董榮菊與他的工作室。

工作中的董榮菊與他的工作室。

工作中的董榮菊與他的工作室。

工作中的董榮菊與他的工作室。

工作中的董榮菊與他的工作室。

工作中的董榮菊與他的工作室。

工作中的董榮菊與他的工作室。

工作中的董榮菊與他的工作室。

工作中的董榮菊與他的工作室。

工作中的董榮菊與他的工作室。

工作中的董榮菊與他的工作室。

工作中的董榮菊與他的工作室。

工作中的董榮菊與他的工作室。

工作中的董榮菊與他的工作室。

為佛像表面磨光,一件作品需要千萬次的打磨。

為佛像表面磨光,一件作品需要千萬次的打磨。

工作中的董榮菊與他的工作室。

匠人們在手工打造蓮花寶座。

為佛像表面磨光,一件作品需要千萬次的打磨。

為佛像表面磨光,一件作品需要千萬次的打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