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付淑芳:醫療戰線的“護花使者”

付淑芳:醫療戰線的“護花使者”

“叮鈴鈴……”

臨近中午12點,辦公室裡的電話響了不到兩秒,正和記者攀談的付淑芳轉過身去一把抓起話筒。

“付主任,15號床抽筋了……”

“別慌,我馬上來。”

放下電話,付淑芳立馬起身往外趕,一陣小跑穿過走道、快步下樓……

3月5日,又一個忙碌的中午開始了。

無怨無悔,紮根一線二十載

不知不覺,開頭這番情景,在付淑芳的世界裡已數不清出現多少回了。唯一能確定的是,從當年青澀地邁出醫學院校門到如今成長為一名兒科主任,付淑芳在兒科戰線上無怨無悔、無私奉獻,為了祖國的花朵們已默默奮戰20多年。

1994年,從湖北醫藥學院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畢業的付淑芳,進入宜昌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科工作,從此與兒童醫療事業結下不解之緣。

兒科的工作一直是繁重且瑣碎的,尤其在各種感染性疾病高發季節,加班加點也常常無法完全滿足病患的需要。作為兒科主任,付淑芳還承擔著危重疑難病患的救治、下級醫生的臨床指導工作,為了搶救危重病人在醫院不知度過了多少不眠之夜。“已經好幾年沒休公休了。有時在家休息,一聽到電話鈴響就會不自覺緊張起來。”付淑芳笑著說,或許這也是一種“職業病”吧。

和成年人相比,很多孩子無法清楚地表達與溝通,尤其是年幼的孩子,診治起來難度更大,在治療過程中抗拒、哭鬧也是常有的事。身為醫者,需要更多耐心、愛心以及堅韌之心。對此,付淑芳體會頗深。

2016年春節前,一天凌晨4點多鐘,付淑芳被一陣急促的電話聲叫醒。醫院打來電話,有個孩子情況危急,需要搶救。付淑芳顧不上洗漱,飛快地穿上衣服出了門。患病的是一個剛出生沒幾天的女嬰,被確診為複雜性先天性心臟病。“剛開始還有哭聲和掙扎,後來氣息越來越弱。搶救了一個多小時,嘗試了很多辦法,還是沒保住……”付淑芳感慨地說,每每看到一個鮮活的生命從眼前逝去,內心都非常遺憾,不過,對於選擇這個專業,她從未覺得後悔。“這世上沒有哪個醫生是萬能的,惟願能用所學救治更多孩子,挽救更多生命,撫慰更多家庭。”

活學活用,兒科需要一專多能

和其它科室相比,兒科醫生在接診過程中,往往需要運用內科、外科等全方位醫學知識和診療手段,更需要一專多能。如何將國內外先進的醫療方法和技術手段應用到臨床,從而提升宜昌兒科治療水平?付淑芳一直在思索,也不放過每一次學習和深造的機會,曾多次在上級醫院學習進修。

2002年9月,付淑芳被選派到上海兒童醫院內科進修1年,積累了大量新的診療經驗,並將所見所學與自身臨床工作實際結合應用到臨床治療中。

《川崎病早期診斷與防治》《小兒TSC合併癇性發作研究》《重組生長激素治療特發性矮小症》……經過多年積累,付淑芳和同伴們逐漸摸索出一套針對兒童少見病的臨床治療辦法,同時對大量臨床案例加以分析、梳理,對臨床經驗進行總結、整合,在中文核心期刊、統計源期刊和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10餘篇。

以川崎病為例,這個病並不常見,但對小孩心臟及身體後期發育很不利,很容易引起冠狀動脈瘤等併發症。付淑芳和同伴經過長期臨床探索,發現通過監測血管炎性指標,可實現對川崎病的早期診斷與預後判斷。如今,這一方法已在該院廣泛運用,成為確診該病的有效方法。

對小兒TSC合併癇性發作的研究,也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成果。

2018年1月的一個早晨,一位媽媽抱著6個月大的女嬰前來就診,心急如焚。頭天夜裡,孩子在家裡呻吟了一夜。經診斷,孩子得了重症肺炎,已出現呼吸衰竭、閉鎖肺等症狀。通過兒科醫生一天一夜全力搶救,女嬰終於轉危為安。“搶救治療過程中,血流動力學指標監測、輸液速度、關鍵藥物劑量等,必須精確到分鐘以內。我們將臨床案例寫進論文,供同行們一起討論和探索,也提供了真實的參考和新的治療思路。

常記常新,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在付淑芳的辦公桌上,記者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小本本,上面的字跡密密麻麻。

“這是我的隨手抄。”付淑芳說,多年來,不管走到哪,都會隨身帶個本子做筆記,“光靠聽和看是不夠的,得寫一寫加深印象。”

一邊說,付淑芳一邊起身打開書櫃,拿出厚厚一摞本子。“這是我剛上班那年的筆記……這是2009年的……家裡還有很多。”付淑芳告訴記者,這些年她積累的隨手抄已有三四十本,“幹我們這行,要學要記的東西太多了。”

如今,信息記錄方式有了很多新變化。對此,付淑芳並不排斥,專門抽空主動向科裡年輕人學習。最新一篇論文《碎片化學習時代兒科課程微視頻設計與應用研究》,就是她和同伴們一起完成的,還拿了教學改革獎。

隨著時代的發展,醫療技術在不斷進步,團隊業務學習也懈怠不得。付淑芳介紹,目前一醫院兒科隊伍比較年輕,大部分都是80後,日常工作任務很緊,不過在付淑芳的帶領下,每週一次集中業務學習的慣例還是堅持了下來。“在實幹中去學,在實幹中總結”,付淑芳如此激勵大家,也勉勵自己。(《三峽日報》記者張虹 通訊員向熙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