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看丹東大梨樹如何彈奏引才“三部曲”

看丹東大梨樹如何彈奏引才“三部曲”

在“幹”字碑前領悟“幹”字精神。

看丹东大梨树如何弹奏引才“三部曲”

村裡的工作忙碌而充實。

看丹东大梨树如何弹奏引才“三部曲”

參觀毛豐美紀念館,瞭解大梨樹村的奮鬥史。

看丹东大梨树如何弹奏引才“三部曲”

大學畢業生袁媛(右)在和同事交流果樹管理技術。

提要

時下,鄉村振興正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

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支撐,需要吸引一批有開拓精神、發展潛力的高素質人才到農村苦幹實幹。

現實中,受種種因素制約,農村學子學成後“雁歸來”的寥寥無幾,城裡孩子告別“象牙塔”去農村就業者更是少之又少。

在“遼東第一村”丹東鳳城市大梨樹村,情況卻不同,近幾年,選擇到此就業的大學生逐年增多,外來的大學畢業生的數量超過了本村走出去的學子。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大梨樹各類企業施展才華的大學畢業生共300名。

吸引大學畢業生到農村“築巢安家”,大梨樹風景這邊獨好,其秘密在哪裡?造就這一獨特的風景,讓大學畢業生進得來、用得上、留得住,大梨樹是如何做到的?助力鄉村振興,大學生如何真正融進去?

請看本報調查——

引子

8月的大梨樹,遠山如黛,碧空如洗,風景如畫。

赫英惠的心情和這天氣一樣明媚。充滿朝氣的她,是大梨樹景區的解說員。

“各位遊客好,歡迎大家來到大梨樹生態農業觀光旅遊區,我是今天的講解員赫英惠,很高興和大家一起分享老書記毛豐美的事蹟與大梨樹人的‘幹’字精神。”充滿激情的一天,就這樣開始。

旅遊大巴在景區盤旋的山路上行駛,車上有遊客在點贊:“這丫頭講得不錯,聽說是幼師畢業,挺適合幹這行!”

信息並不完全準確。7年前,家在鳳城的赫英惠幼師畢業,前兩年曾到瀋陽師範大學學旅遊管理專業,取得大專文憑。去年年底,適逢大梨樹景區招聘解說員,她抓住機會,改變了就業軌跡。

到了大梨樹的標誌性景點——“幹”字廣場,赫英惠的講解暫時告一段落,接待遊客的是景區的定點講師、今年剛走出大學校門的顏爍蘊。

“我是學旅遊英語的,剛從遼寧政法職業學院畢業,今年4月就到這裡上班了。”看上去有些靦腆的顏爍蘊打開了話匣子。

上小學之前,顏爍蘊生活在大梨樹,後來舉家遷到了鳳城市生活。去年年底,她回到大梨樹應聘。

和顏爍蘊不同,今年28歲的劉天洋是一名土生土長的大梨樹人。2013年,他從武漢工程大學畢業後,留在了母校所在地一家公司工作。這幾年,大梨樹的鄉村旅遊發展得如火如荼,吸引了劉天洋回到村裡發展。

“來村裡就業的大學畢業生逐年增多,家不在大梨樹的畢業生也越來越多。”聊起這一話題,大梨樹村黨委副書記溫紅娟心情不錯。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大梨樹的村辦集體企業和落戶大梨樹的民營企業有近30家,吸納了300名大學畢業生就業。

鄉村振興靠人才。破解人才之困,吸引大批高素質人才到農村“築巢安家”,大梨樹是怎樣做到的?

“二次創業”駛上發展快車道 大梨樹發出招賢榜讓人才進得來

雖然畢業後在武漢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但劉天洋最終選擇了回到大梨樹,想為家鄉的發展盡份力。

在家鄉工作已兩年多的他,目前是大梨樹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的管理人員,“就是班主任,一天到晚為培訓者服務,忙得不可開交,但很充實。”劉天洋說。

抱著“試”的態度,鳳城小夥於弘陽來大梨樹應聘,沒想到這一試就留了下來,這兩年幹得得心應手。與記者面對面交流時,這名畢業於遼寧師範大學的90後,已是大梨樹生態農業觀光旅遊區綜合接待辦副主任、策劃中心負責人。

“我來大梨樹是因為這裡有發展前景。”於弘陽告訴記者。

“有了特色產業,發展才能長久,才能吸引年輕人來施展才華。”大梨樹生態農業觀光旅遊區副總經理於麗接過了話茬。她說,駛上“二次創業”發展快車道的大梨樹,對人才的呼喚從未像今天這麼強烈。

20多年前,大梨樹人在原黨委書記毛豐美帶領下,治理荒山、修環山路、栽種果樹、整治溝壑、活一產興三產……靠著苦幹實幹加巧幹,硬是把一個山溝裡的貧困村,建成了人人羨慕的“遼東第一村”,讓村民過上了“和城裡人一樣的好日子”。

進入新時代,大梨樹人沒有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而是開啟了“二次創業”的新徵程。大梨樹村黨委提出,一產求“新”、二產做“深”、三產提“質”,打造以旅遊為核心、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模式,推動新一輪富民強村進程。

“二次創業”,人才是關鍵。大梨樹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毛正新說:“大梨樹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需要建立起符合現代管理需求的人才梯隊。”

這兩年,村裡接二連三推出新產業項目——“七彩田園”農業現代化溫室大棚展示館開門迎客,新栽植果樹1.3萬株、新建改建葡萄大棚54棟,翻建80多個溫室大棚栽種櫻桃,打造了佔地超過46公頃的“四季花海”……

“現代觀光農業的不凡魅力,讓大梨樹的旅遊業冬季不冷、淡季不閒,可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毛正新說,“把這些科技含量高的特色產業做大做強,讓它們發揮出最佳效益,尤其需要一批有知識、懂技術、會管理的年輕人才。”

於是,渴求人才的大梨樹打破常規,哪個產業項目需要用人就隨時招聘,向包括大學畢業生在內的各類人才伸出了“橄欖枝”。

“呼喚年輕人‘返鄉’,不能只講情懷,還要有實實在在的機會,有了良好的產業基礎才能有吸引力。”溫紅娟認為。

在劉天洋看來,家鄉大梨樹生態環境優美、基礎設施完善,隨著“二次創業”成效不斷顯現,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才願意來這裡尋找發展機會。他說:“大梨樹,是一片充滿希望的田野。”

肯幹事能幹事就受重視委重任大梨樹探索新機制讓人才用得上

在熟悉的人眼裡,於弘陽是個人愛旅遊、肯嘗試、能闖蕩的人。

讓大家沒想到的是,學工商管理的他,如今居然“棲息”在大梨樹村。

為什麼會到大梨樹應聘,於弘陽當初的想法很簡單:“他們招解說員,我想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多一種人生體驗,於是就跑來試了試。另外,這裡交通便利,離市裡就十多公里。”

在此之前,於弘陽對大梨樹的印象僅限於“是個景點,可以採摘”。如今,安安心心在大梨樹工作,他越來越享受目前的狀態,“這兩年,我在村裡得到了歷練,開闊了眼界,提升了能力,每一天都能看到自己的成長。”

多年來,大梨樹從未停止引進大學畢業生的腳步。只不過“二次創業”的目標確定後,到村裡發展的大學生數量逐漸增多。如今,在大梨樹的農、工、商、旅各類企業中,都活躍著年輕人的身影。

“引進來”,只是第一步,要讓這些大學生真正成為助力大梨樹實現新發展、新跨越的生力軍,現已成為大梨樹“二次創業”征程中必須面對的一個課題。

“不管是村裡長大的,還是外邊來的大學生,僅僅靠親情鄉情或地域認同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用事業留人,讓他們想有方法、幹有舞臺。”溫紅娟告訴記者,“多年來,大梨樹一直不拘一格用人才,探索建立人盡其才的新機制,讓能幹事者脫穎而出。”

對此說法,畢業於瀋陽農業大學的袁媛深表認同。學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的她,覺得“在大梨樹果樹農場上班才更像一名技術員,施展得開”。

兩年前,大梨樹投資3000萬元從大連引進大棚櫻桃,從東港引進藍莓,需要懂現代農業種植技術的人才加盟。那時,袁媛已經在大連一家農事企業幹了7年。

到新的工作單位不久,袁媛就被委以重任,成為大梨樹果樹農場的技術骨幹。在她看來,兩年前的選擇是對的,“這裡的設施和環境不比以前的公司差,受重視,人際關係也簡單。”

“她是果樹農場唯一的大學生技術員,我們一直讓她放開手腳幹。”大梨樹果樹農場場長王運志評價袁媛,“她知識面廣,懂互聯網,接受新觀念、新技術快,給農場注入了新鮮血液。”

“大梨樹村的企業各方面條件不比城裡的企業差,收入穩定有保障,最重要的是在這裡能全面鍛鍊自己,能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和於弘陽一個部門的沈樂琴說。

生長在大連,求學在撫順,2013年大學畢業的沈樂琴一度在瀋陽、大連等地的多家公司謀職。而今,在大梨樹工作整整3年的她,已經在鳳城安了家。她認為,“城市、農村不重要,合適的舞臺最重要。”

出村系統學,回村踏實做大梨樹培養年輕人讓人才留得住

“您還在等什麼?如果您逛吐了商業街,泡膩了溫泉,不願意爬山,也不想看海,不妨來大梨樹看看吧!在線購票更便利!”

“臨近新年,不知道親們有木(沒)有跟小編一樣的心理。又老一歲啦啦啦啦啦啦……雖然說我們阻止不了時光的腳步,但是可以讓自己保持一顆童心嘛,如果不知如何入戲,快跟小編來大梨樹冰雪民俗節!”

打開大梨樹生態農業觀光旅遊區的網站,不時看到這樣妙趣橫生的網言網語。一看作者——“趙小編”,記者於是按圖索驥,找到了已在大梨樹工作6年的大學生趙哲群。

“我主要負責大梨樹‘一網兩微三號四臺’的運營與維護,‘趙小編’不是我自己,我們是一個團隊在戰鬥。”學電子信息工程的他告訴記者。

“這些80後、90後來到大梨樹後,突破傳統的宣傳營銷模式,藉助新媒體平臺推介大梨樹,並策劃了一系列節慶活動,將當地旅遊產品更好地推向市場。比如,今年村裡舉辦葡萄文化節,他們邀請了網紅達人到現場,通過抖音等方式,將‘中國最美鄉村’呈現給全國各地的遊客。”提起敢想敢幹的大學畢業生群體,於麗讚不絕口。

這幾年,到大梨樹求發展的大學畢業生迅速成長,很快融入工作之中,在各自負責的領域都能獨當一面。

“對於大學生來講,大梨樹是一片全新的天地。具有現代意識的他們,只要肯腳踏實地地錘鍊自己,就能實現個人的價值,幹出一番成績來。”毛正新說。

劉天洋的轉變與成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初在武漢工作,他成天與圖紙打交道。回到大梨樹後,他最初在景區負責團體接待,目前的工作是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班的管理。

走上新崗位,劉天洋必須面對新挑戰,他說:“一切得從頭來,剛開始幹起來沒章法,總擔心有閃失。”

好在,對於新引進的大學畢業生,村裡這樣培養:讓他們從基層幹起,在實踐中邊學習邊提高,儘快熟悉、適應新的工作環境;根據其具體崗位,有計劃、有組織地安排他們出去接受系統培訓。

這兩年,劉天洋先後到北京、廣東等地的國家級農村實用人才基地參加培訓,“從最基礎的學起,一點一點逐步提高。”劉天洋說。

現在的劉天洋,已經完全適應了新角色。“一人管一大攤事,責任不小、擔子不輕,但乾得很開心。”他說,“做出返鄉就業的選擇很簡單,但要想真正為村裡做點兒事就得俯下身子實幹。融進去,才能紮下根。”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是制高點。這些新鮮血液的加入,必將為大梨樹‘二次創業’提供可持續性的人才支撐。”毛正新表示。

本文圖片由大梨樹村村委會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