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我班上的第1名,成了工资最低的那个人

前两周,我分享了一篇聊体制内的文章。

评论区有几条留言:

我班上的第1名,成了工资最低的那个人
我班上的第1名,成了工资最低的那个人
我班上的第1名,成了工资最低的那个人

我就职过上市公司,也待过国企,今天我不想说体制内好or不好这类话题,只想简单聊聊,这几年我的一点真实感受。

我越来越理解,一个人的能力与收入经常不成正比这件事。

更确切地说:

一开始,你的能力或许给你带来不错的收入;到后来,它们关联性日趋变小。

赚多少钱,其实由你的认知层次决定的。

一、更优秀的人不一定赚得更多

我初中同学小凌,成绩很好。

我印象中他考的最差的一次也没跌出班级前三。高中轻松考上本地一中,之后顺理成章地进入985大学。

毕业后,小凌就职于一家上市公司,奖金与项目挂钩,他每月到手实际工资比我们所有人都高出大半个头。

比较辛苦的地方在于,那份工作长期驻点省外。

在外摸爬滚打两年,小凌在家人的建议下考入了老家的机关单位。

另一位同学宇鑫,成绩中上。毕业后从十几个人的汽配城,一路辗转进入汽车金融。

前几年汽车金融算是个快速发展的行业,宇鑫人也勤快,加班熬夜扛KPI,稳扎稳打地做到区域总监。

两人都非常上进,可小凌的收入,还不及宇鑫的零头。

坦白讲,这两位同学都很优秀,也都是我多年好友。一定要说谁更有才华,要算学霸体质的小凌。

他从小到大都是“别人家的孩子”,聪明懂事,一点就通,无论学习和工作,都格外努力用心。

当然,做决定这种事从来有得有失,冷暖自知。

只是细想起来,我应该是从那时开始,很难片面地认同“生活不会辜负你的努力”之类的鸡汤话。

二、“铁饭碗”的利与弊

开篇提到的留言中,有读者问,为什么许多员工积极努力、默默奉献,被说成在单位“等死”?

先说外部因素。

  • 第一点,收入并不完全根据市场经济。

别说体制内,我银行的朋友说,她薪水这两年不仅没变多,还缩水了不少。

可她的能力退步了么?她做的事情变少了么?

并没有。

如今“铁饭碗”已逐渐变成一个备受嘲讽的词儿,体制内辞职的嘲讽尚在体制内的,拿绩效奖金的嘲讽拿工龄工资的,甚至996加班的都嘲讽在早九晚五的。

可最大的问题,是“铁饭碗”收入逻辑并不符合市场经济逻辑。

你做的事在其他公司可能值2万,可在单位的论资排辈下,没准只能拿到5千。外加缺乏内部竞争,更易滋生慵懒。

这点确实客观存在,不过事有两面。

眼下裁员风波四起,弄得人心惶惶。体制内朋友依然岁月静好,不知让多少人羡慕得口水流一地。

打个比方。

“铁饭碗”像国债,虽然收益平平,但旱涝保收;私企或创业公司像股票基金,风险大收益高,碰上熊市弄不好一夜回到解放前。

盈亏同源嘛。

那么,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收入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