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5 慢性洩瀉——解法:溫脾暖腎,理氣化溼

慢性洩瀉常以脾腎虧虛為本,虛實夾雜,其久病不愈,並非邪氣之盛,而是正氣不足,無力驅邪,病邪留滯,更傷正氣,互為因果,遷延纏綿。故補脾腎之陽氣,增強抗病能力,是祛除病邪的先決條件。此外,情志不遂也是慢性洩瀉久病不愈的另一重要因素。

洩瀉又稱腹瀉,是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為臨床特徵的一種病症。中醫將大便溏薄者稱為“洩”,大便如水注者稱為“瀉”。

慢性洩瀉——解法:溫脾暖腎,理氣化溼

慢性洩瀉是指洩瀉時間較長,或反覆發作,主要表現為每天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大便有時帶有赤白黏液或含未消化物,常反覆發作,遷延不愈,可伴見腹痛腹脹,排便急迫,肛門不適,神疲體倦,洩瀉有時可因飲食寒冷或辛辣、情緒改變、腹部受涼等誘發。現代醫學認為慢性洩瀉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腸道綜合徵候群,主要是腸道吸收功能的紊亂與腸道出現炎症反應所致,包括慢性腸炎、腸功能紊亂、過敏性腸炎、腸易激綜合徵、潰瘍性結腸炎、慢性直腸炎、腸結核等疾患。該病在臨床上比較常見。

慢性洩瀉——解法:溫脾暖腎,理氣化溼

引起慢性洩瀉的病因有脾胃衰弱,或久病氣虛;或外邪遷延日久,脾胃受傷,受納運化失職,水溼內停,清濁不分;或由肝失疏洩,橫逆乘脾;或腎陽不振,命門火衰,不能溫煦脾土,腐熟水谷,而致下洩。劉啟廷認為,脾失健運、腸失傳化、肝失疏洩、腎失封藏是本病病機的重點。脾氣不足,運化無力,升降失常,則生洩瀉;腸腑受傷,不能泌別清濁,水谷並下而成洩瀉;肝鬱犯脾,氣機阻滯,運化失常,水谷清氣下趨大腸而為瀉;腎陽虛衰,火不生土,脾失溫煦,水溼不化,可致大便滑脫不禁。臨床上來診的慢性洩瀉患者以脾腎陽虛者為多見,多表現為大便溏薄,腹痛綿綿,喜溫喜按,腹脹納少,四肢不溫,體倦面黃,腰膝痠軟,或黎明之時腹中微痛,腸鳴即瀉,瀉後痛減,舌淡苔白,脈沉緩弱等,因病程較長,患者普遍出現體質虛弱、精神緊張的表現。

為此,擬暖脾固腎湯,以溫養脾土、扶助腎陽、調和氣機、固腸止瀉。

功用:溫補脾腎,固腸止瀉。

慢性洩瀉——解法:溫脾暖腎,理氣化溼

藥用炮姜、吳茱萸、肉桂,三者皆辛溫之品,均具溫中、止痛、理氣、燥溼之功,可燥脾胃之寒溼,除臍腹之寒痞,合用溫中散寒、助陽止瀉功倍。炒白芍、炒白朮一為養血藥、一為補氣藥,白芍酸寒,長於平抑肝陽,炒用則寒性減弱,長於補肝斂陰,白朮生用健脾而不燥,炒用則燥溼補脾止瀉,二者合用,補脾燥溼,柔肝緩急,調和氣機。肉豆蔻、砂仁同入脾、胃二經,均具有芳香化溼和溫裡作用,肉豆蔻辛溫而澀,澀而不滯,能暖脾胃,固大腸,止瀉痢,既善溫中澀腸,治陽虛久洩,又能溫中行氣,治虛寒氣滯,標本兼顧,為治療虛寒性洩利之要藥;砂仁化溼行氣、溫胃開滯、健脾安胎等作用,兩者配伍,暖腹澀腸,溫脾行滯,固腸止瀉。諸藥合用,共奏溫脾暖腎、散寒消積、澀腸止瀉之功。

慢性洩瀉——解法:溫脾暖腎,理氣化溼

組方依據:本方所治慢性洩瀉,指病程在兩個月以上的洩瀉,或間歇期在2~4周內的複發性腹瀉,表現為大便稀,次數增多,遇寒即發,腹痛即便,便後痛止,便稀無膿血,有時便中帶有赤白色黏液,或在早晨五更時發作。此乃脾腎陽虛,腹中寒積,運化失司,固守無力,遇冷即發。治宜溫補脾腎,固腸止瀉。

加減運用:病程較長、久洩滑利不止者,加赤石脂、煨訶子;氣機失調、腹部上下竄痛者,加廣木香、防風;久瀉致脫肛者,加人參、黃芪;食慾不振者,加焦三仙;若痛瀉久治不愈者,加米殼。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圖文內容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