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時間的玫瑰

大牛市,是多重力量共同推動的結果,並非某一方面“單兵突破”的產物。

木木

但斌在總結投資心得的時候,提出過一個“時間的玫瑰”概念,即隨著時間的不斷拉長,好公司的質地和優勢越來越突出,突破行業“均線束縛”的能力越來越強,投資者投資這樣的公司,將伴隨公司共同成長並獲得超額投資收益。

道理大致不錯,玫瑰的芬芳確實需要歲月的醞釀,沒有足夠的時間積累,就休想收穫玫瑰的綻放。最能為這個“但斌概念”背書的,無疑就是貴州茅臺了,隨著“窖藏”時間的增長,公司業績越來越好,雖然股價日益走高,但市盈率卻能維持在一個合適的區間;擁有這種物美價廉的股票,當然就是“頂級投資家”帽子上最好的裝飾物了。

不過,道理從來不能只從一個方面講,耐心地等待時間的醞釀,固然極其重要,但僅有時間顯然遠遠不夠。具體到“玫瑰”這個例子,要想收穫芬芳,除了熬時間之外,充足的日照、優良的空氣、合適的肥料以及恰到好處的灌溉同樣重要,當然,還需要那麼一點運氣,比如,沒有蚜蟲的肆虐、沒有冰雹的摧殘……只有這些條件都湊齊了,時間的威力才能充分發揮出來;相較這些條件,時間的重要性似乎也並不更突出。

這個道理大約也不難理解,畢竟,許多同樣尊重時間的投資者,沒有在時間的加持中“頓悟”,最終卻在時間的煎熬裡“圓寂”,導致結果大異的根本原因,就是過於機械地看待時間,而忽視了其他同樣重要的外部條件,或者根本沒有辨別“玫瑰”的真假――一顆“臭雞蛋”,孵再長的時間,也孵不出“醜小鴨”。

因此,“講道理”一定要講完整,不能像“大專辯論會”的年輕辯手那樣,只抓一點,不及其餘;要破壞對方的邏輯體系,或許這種手段已經足夠,但要建立自己的邏輯體系,恐怕就需要更全面的論證。“買茅臺”如此,把“註冊制”和“大牛市”掛鉤,亦如此。

“沒有註冊制,很難有(大)牛市”的說法,正如“沒有時間,就不會有‘玫瑰’”一樣,還是比較容易證明的,畢竟,在審批制框架下,許多尚未開始“發育”但潛力卻很巨大的“新品類”公司,很難被善待、被重視、被接納,而缺少了這類長期高速發展的股票的長期支撐,“(大)牛市”的形成確實底氣不足。但有了註冊制,是不是就一定會有大牛市呢?恐怕未必。

沒有許多基礎條件的配合,大牛市――尤其是那種持續十年以上的大牛市,要想形成還是很有難度的。比如,面對持續走高的股價――尤其是短期內多重利好綜合刺激而導致股價“狂飆突進”,那些對大牛市或有支撐作用的上市公司的大股東或持股高管,會不會受不了“超預期”股價的強烈刺激而套現離場?比如,某個“小阿里”,或者某個“騰訊二號”,上市10個億的盤子,三下五除二就被搞到幾百億、甚至上千億,實控人還有沒有繼續做下去的定力?在歷史和現實教訓多多的背景下,這樣的擔心並非多餘。

毋庸諱言,這種“臨陣脫逃”的做派,動搖軍心的效果還是很強烈的。如果企業家和重要的機構投資者在“快錢”面前,把持不住心態,一個長期穩定走牛的市場就絕難形成;要想讓市場走出“成熟的牛市”,在市場中“討生活”的人,恐怕要首先成熟起來,這是一個重要的基礎條件。當然,人真正成熟起來,一方面要靠市場的“教育”,另一方面,也需要相關制度的進一步強化。

大牛市,是多重力量共同推動的結果,並非某一方面“單兵突破”的產物,如果看不到這一點,或故意忽視,投資恐怕就要出問題。另外,對許多投資人而言,“大牛市”和“掙大錢”甚至“掙錢”之間,也沒有必然的對應關係,畢竟,A股市場自建立至今的近30年間,單從指數的K線圖來看,一直走在“大牛市”的通道里,但對絕大多數投資者而言,這又如何呢?

所以,“大牛市”、“玫瑰”之類的辭藻,在市場現實面前,還是儘量少用為妙,迷惑作用太大。

(作者系證券時報記者)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