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 天可汗的马前卒:效命大唐帝国的“蕃将”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 唐太宗李世民

  • 蕃将满朝廷

贞观三年(629年),唐朝军队分六道全面出击东突厥汗国,一度不可一世的突厥在内乱兵败的情况下土崩瓦解,颉利可汗被俘押至长安,东突厥汗国灭亡,大漠以南全部成了唐朝疆域。第二年,北方各族各部君长齐集长安,共尊唐太宗李世民为“华夷父母”的“天可汗”。

天可汗的马前卒:效命大唐帝国的“蕃将”

天可汗李世民

东突厥汗国败亡之后,部众向南移动投降唐朝的多达十余万人,降服的突厥贵族开始大量进入唐廷为官。由于突厥人大多不识汉文,不能充当文官;“天可汗”李世民就任命他们充当大将军或中郎将。一时间,朝堂之上高于五品的突厥武官多至一百多人,几乎占朝臣的一半,是为唐代大规模任用蕃将的滥觞。据《论史籍中非汉民族的士族化》一文的统计,唐代可考的蕃将,有国族可稽者2523人;不知国族者13人;称使者、首领无姓名者27人;有姓名可稽者776人,总数竟达2536人之多。

天可汗的马前卒:效命大唐帝国的“蕃将”

这真是中原王朝旷古未有的场面。昔日西汉武帝托孤于降汉的匈奴休屠王之子金日磾,竟令其惶恐不安,颇有自知之明的表示“臣外国人,且使匈奴轻汉”,武帝遂以霍光为正,金日磾退而辅之。至于西晋时江统名噪一时的《徙戎论》更是直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弱则畏服,强则侵叛”,对边疆民族的轻视与敌视溢于言表,这与唐太宗李世民“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的态度实有天渊之别。

蕃将“生时气雄,少养马上,长习陈敌”,故“武臣莫若蕃将”。但唐代对蕃将如此青睐,由“天可汗”李世民奠定的开明民族政策固然功不可没,而李唐王室本身的深度“胡化”恐亦难脱干系。李唐王室自云始祖为老子李耳,近祖系十六国中的西凉太祖李暠,显是无稽之谈。近代史学大家陈寅恪就认为,李唐王室根本就是攀附李暠,原因在于汉人士族著姓中,只有李暠所属的陇西李氏一支家于西北蕃汉杂处之地,自圆其说的破绽较少而已。甚至在唐代初期,就有人当着唐太宗的面讽刺李家根本出自鲜卑,“弃代北而认陇西”。与李唐王室模糊的父系血统不同,唐太祖、唐太宗、唐高宗三代帝王之母明白无误出自鲜卑,这从其独孤、窦(源自于纥豆陵氏)、长孙的姓氏就看得一清二楚。

  • 南征北战

正因数代的蕃汉混血,李唐王室种种“胡化”的表现显得顺理成章了,李世民“下行可汗事”尚可说是时势使然,其长子承乾热衷胡语胡服,愿意“解发为突厥”就无论如何不是政治的需要了。甚至李唐皇室的婚姻也带有强烈的胡化色彩,唐朝最著名的两个女人,武则天以庶母而为高宗皇后,杨玉环以儿媳变成玄宗宠妃。这实在大异中原传统礼教,而与曾经盛行于古代游牧民族“妻其庶母、伯叔母、兄嫂、子弟妇”的习俗(王昭君即先后嫁予父子两代匈奴单于)颇有共通之处。无怪南宋大儒朱熹一语道破,“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无礼之事,不以为异”。在如此弥漫宫廷的胡风氛围的熏陶下,唐廷任用气类相通的蕃将自然更算不得什么离经叛道的事情了!

天可汗的马前卒:效命大唐帝国的“蕃将”

昭君出塞

在太宗时代,蕃将已经在“天可汗”的麾下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原突厥处罗可汗的儿子,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奉太宗之命远征西域的龟兹,所部除了汉兵汉将,还有“铁勒兵牧十有三部,突厥侯王十余万骑”。阿史那社尔采用游牧部落古老的战术,佯装败退,将龟兹军队诱至沙漠里,一举将其歼灭,遂令西域震惧,各国竞相内属。唐太宗将安西都护府移至龟兹国都,统于阗、疏勒、碎叶,是为“安西四镇”,唐朝的西部国境由之拓展数千里,直至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以西地方。为了厚赏这位麾下最好的将领,唐太宗将宗室的一位公主嫁给了他。阿史那社尔的忠诚是如此深厚,以至于当唐太宗李世民去世时,这年迈的佣兵长要按照游牧民族的习惯,自杀殉葬,以“卫陵寝”(但被继位的高宗李治阻止了)。这可以说是唐太宗时代重用蕃将的一个侧影了。

天可汗的马前卒:效命大唐帝国的“蕃将”

  • 蕃将封王

到了武后统治时期,唐太祖、太宗时期的功臣宿将已相继凋零,武后只能更加倚重忠诚于自己的蕃将。从武则天实际掌握政权的光宅元年(684年)至长安四年(704年),武周政权在20年间用蕃将蕃兵作战就达20余次。对内,曾以黑齿常之为江南道大总管讨徐敬业之叛,对外,则先后用黑齿常之(百济人)、李多柞(靺鞨人)、阿史那忠节、西突厥十姓酋长等讨击突厥、吐蕃、铁勒、契丹、室韦等反叛部族。

天可汗的马前卒:效命大唐帝国的“蕃将”

武则天

引人注目的是,蕃将开始进入权力的核心地带,对于武则天政权的维系起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有一个例子,天授元年(690年),侍御史傅游艺组织“百姓”上表劝进,武则天却故作姿态,表示不愿当皇帝。直待蕃将阿史那斛瑟罗为首的诸蕃长以及百官等“俱上表如游艺所请”时,才正式登基为大周“圣神皇帝”。

至于神龙元年(705)正月,李唐社稷在中断20年之后正式得以复辟也是直接依靠武则天身边的蕃将。在迫使武则天下台,中宗复位的宫廷政变中,就多亏了蕃将李多祚的坚决支持。唐代的多次宫廷政变,无论是在长安抑或是洛阳,多在宫城北门——玄武门发动,因此统帅北门卫兵的李多祚所领是个最敏感最要害的所在,在宰相张柬之的策动下,李多祚毅然地同张柬之等发动了倒武政变,杀死武则天的男宠,并逼女帝传位太子。张柬之在对李多祚作策反工作时曾说过“国家废兴在将军”。事后,李多祚被封为辽东郡王,从而打破了太宗以来的异姓不封王的旧例。这当然足以说明在李唐的社稷再造中蕃将曾起过怎样的作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